资源简介 辽宁省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卷(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1.(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憔悴(cuì) 济南(jǐ) 黄晕(yùn) 棱镜(léng)B.絮叨(xù) 菜畦(xǐ) 浩渺(miǎo) 翻来复去( fù)C.吝啬(sè) 决别( jué) 唱和(huò) 衡量(liáng)D.姊妹( zǐ) 分岐(qí) 绽放(zhàn) 窠巢( ɡuǒ)2.(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爱无声声自远。慈善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般随风播撒,______在社会各个角落。一桩桩善行不仅______着社会慈善意识的明显增强,更串联起无数温暖人心的善意。让我们每个人都投身到慈善活动中,用力所能及的方式______道德之光,汇聚社会暖流。积极参与,坚持不懈,慈善必将______更多人的心田,成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A.生根 彰显 点燃 滋润 B.扎根 显示 点燃 浸润C.扎根 彰显 点亮 浸润 D.生根 显示 点亮 滋润3.(2分)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有语病,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弘扬”)B.“思想”“挤压”“拐杖”“价值”四个词的词性不完全相同。C.“春花烂漫”“网上购物花了不少钱”“那家伙又想要花招了”这三个句中的“花”的词性判定依次为形容词、名词、动词。D.“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话不是比喻句。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叙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B.冰心的诗歌曾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作品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如散文诗《荷叶·母亲》。C.诗歌类型多样。《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体裁分别是古体诗、绝句、律诗、元曲。D.《散步》和《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感伤、压抑的,《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愉悦的。(2)(3分)在学习《朝花夕拾》之后,同学们大致梳理了本书的内容,请你根据你的学习填空。①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讽刺性。《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 。②根据提示写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名称。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B.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5.(6分)古诗文默写(1) ,山岛竦峙。(2)潮平两岸阔,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 。(4) ,江春入旧年。(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写出了浓重的乡愁,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两首古诗,完成6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①,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①武冈:今属湖南,与作者当时所在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百多里。6.(3分)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飘忽不定的杨花、啼叫的子规带来一种伤感的气氛,并点明出是暮春时节。B.《送柴侍御》首句“沅水”与“武冈”蝉连而下,显的江河相连,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C.甲诗运用比喻,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乙诗虽与好友山水相隔,但明月共睹,构思新颖,更见深情。D.两首诗都是唐代送别诗的佳作,诗中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并把朋友之间真挚不渝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共14分)【甲】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7.(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C.公大笑乐 乐此不疲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8.(5分)翻译句子。(1)撒盐空中差可拟。(2)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9.(2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10.(4分)甲乙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三、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材料一】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②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节选自马南邨的《不求其解》))【材料二】读书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帏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材料三】①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②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11.(2分)选出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B.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C.读书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大的内容。D.阅读不同的文本,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12.(3分)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请简要概括。13.(3分)丽华同学在学习朱自清先生写的《春》课文时,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为她选择一种阅读方式,并阐述理由。(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共17分)父亲的水牛林金石①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当时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缺少营养,三天两头地生病,身体每况愈下。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他除了一身的蛮劲外便没别的手艺了。因此,他日夜难眠,为这样的生活而苦恼不已。②一天,父亲得知一位远房亲戚的老水牛下了一头小牛崽,而且是母崽。于是,父亲兴奋地说:“我去把那头牛崽牵回来,养上一两年就可以用牛去帮别人犁田耙田赚些辛苦费,这样就可以减轻生活负担了。”听父亲这么说,我和母亲都高兴不已。③父亲说干就干,第二天就把那头牛崽拉回来了。④有了牛崽,父亲如获至宝。每天天蒙蒙亮就赶着牛崽出去了,直到晚上月儿东升才赶着牛崽回家。我和母亲都劝父亲不用这么早去放牛,晚上也不用那么晚回来,不然会累坏身子的。父亲却乐呵呵地给我们说起了道理来:“这你们就不懂了,俗话说得好,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牛也一样,早上和晚上的草沾了露水,牛吃了这些滋润饱满的野草才肥得快长得快……”⑤果然,在父亲精心打理下,那头小牛日渐壮实,不出一年,父亲就拉它下田了。这时候,父亲的生意也来了,邻居们纷纷叫父亲帮忙犁田耙田。这下,父亲就更忙了。每天早上四点多就爬起来,背着犁耙牵着那头水牛出去了,晚上八九点才回来。⑥有时候,中午放学我就会和母亲一起把午饭送到地头让父亲用餐。每次见到父亲,我都会发现,烈日底下,父亲被阳光狠狠地烘烤着,脸上背上全是汗水,皮肤已被晒得黝黑发亮,可他的脸上竟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⑦冬去春来,一晃过了两年,父亲的水牛已长得非常粗壮敦实了。父亲和水牛同起同歇,如一对老朋友,在坎坷艰苦的岁月中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而行,无论贫富,无论风雨,始终不离不弃。我们的家,在父亲的苦心经营下,也已走过了那段饥荒岁月。尽管父亲蛮劲十足,可终究还是敌不过岁月的摧残——父亲老了!他的背日渐弯曲,肩胛骨上因长久劳作也生出了一块巨大的肉瘤。⑧一个冬天的早晨,当他蹲下身子想背起那把铁犁时,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他扶着墙,尝试了好多次,可终究还是失败了。“云儿,你给我托一下!”听到父亲的叫唤,我赶紧跑过去。我只那么轻轻一托,父亲就站了起来。站在他身后,我发现,他佝偻着身子,颤抖着双腿,跟踉跄跄地往前而行,他的白发如雨后春笋拔节而长。我的泪一下涌出了眼眶。⑨时光流转,年华不待,如今我已如愿大学毕业并在繁华的都市里成了家立了业,生活早已无忧。我要把父亲母亲接来城里住,可父亲却倔强地指着那头水牛说:“我走了,它咋办 我不能离开它,它也离不开我啊……”听父亲这么说,儿时父亲牵着它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穿梭的身影又涌上了我心头,我的泪一下就流了下来。⑩抬头间,我发现,父亲真的老了,那头水牛也老了,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是父亲用他坚毅的心,是水牛用它挺直的脊梁,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选自《思维与智慧》)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小语和小文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共同阅读了林金石的《父亲的水牛》,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研讨。他们邀请你也参与其中,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吧!14.(4分)《秋天的怀念》以“看花”为线索串联全文,《父亲的水牛》一文中,也有一个线索,请你结合全文,帮助小语和小文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15.(3分)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品析了《秋天的怀念》中许多细节描写的句子,小语也在《父亲的水牛》中找到一个句子,请你按要求赏析。父亲和水牛同起同歇,如一对老朋友,在坎坷艰苦的岁月中相互搀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而行,无论贫富,无论风雨,始终不离不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16.(4分)《散步》中有慈祥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和睦的家庭氛围让人有种温馨之感。小语和小文也很欣赏选文中的父亲,请你结合文章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17.(2分)小语和小文在读完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后有个疑惑,不明白泪水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帮助他们解答疑惑,说说你的理解。18.(4分)小语和小文对这篇文章如何拟题看法不一。小语说:“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坚毅的心》,更准确生动。”小文不同意小语的意见,他认为还是原来的题目《父亲的水牛》好。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联系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小题。(共11分)冬瓜有味刘 峰①秋风袅袅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仿佛又嗅到了醉人的冬瓜香。②父亲是种冬瓜的高手,十里八乡都有名。经他侍弄的冬瓜,卧在菜园,像一只只青石碾,吃起来十分香。③父亲种冬瓜,有“三要”秘诀,他也不私藏,统统示人。“三要”即种要选好、坑要挖深、种要下足。④每年秋天,他留下最壮硕的冬瓜,从中遴选最优良的种子。第二年初春,趁春雪未消之际,便扛着锨,去菜园东南面刨出一个水缸大的坑。到了清明时节,他将发酵好的有机肥挑到坑里,一捧种子播下,掩上肥土,踩实。⑤一周左右,芽儿拱出了地面,又嫩又壮。半个月后,它们长出了叶,伸出了一掐就冒水的藤蔓。再一个月,嫩青青的卷须四处探着,挠得人心痒痒的。到了初夏,长势汹涌的瓜藤,宛如赶山的竹鞭,以土坑为圆心,翘着绿蓬蓬的藤尖,举着一顶顶小绿伞,到处攀爬,到处开花。⑥爬着爬着,就攀上篱笆,钻进了周围邻居的菜园。⑦小满之后,菜园变成了花园。金黄的冬瓜花,像唢呐,似喇叭,如少女的舞裙,弥漫着清香,惹得一只只肥胖的黄蜂钻进钻出,数不清的彩蝶翩翩起舞,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昆虫,一片繁闹的世界。闭上眼,冬瓜仿佛已形如碧玉,色似凝脂,藏于叶间,静待采摘。⑧父亲坚决不打农药,采用“油灯灭虫”的土办法。到了黄昏,他带着油灯和脸盆来到菜园,在脸盆中盛些水,滴上几滴柴油,置于菜地上,再把点燃的油灯放到水盆中。害虫趋光,纷纷从远处飞来,跌到水盆里。⑨对于野草,父亲也不施除草剂,而是用手扯。尤其是土坑之上,草及人腰,一场雨后,草又冒出,父亲再扯,成了一场持久的对抗赛。⑩冬瓜花谢后,花蒂处结出了嫩瓜。此时正值农忙,根本没有人在意它。 直到“双抢”时节,为了改善伙食,父亲才想起了菜园里的冬瓜。那些天,邻里纷纷前来报喜。这一家告知:“我家菜园卧了你家的好几只冬瓜。”另一家也来夸赞:“真不愧为种瓜能手,一只瓜有几十斤重,抬都抬不动呢!” 一只冬瓜,一家人一餐肯定吃不完。父亲决定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从菜园扛回一只60斤重的冬瓜,拿出家里的一挂肉,在打谷场架起一口大铁锅,码好了一堆柴火,准备烹制肉焖冬瓜。 柴火熊熊。地地道道的冬瓜,像白玉条一样,焖在一锅,咕嘟咕嘟,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大人小孩围着火灶打转。多日劳累后,乡亲们的身体正好需要补一补。 一勺勺泛着琥珀色油光的冬瓜汤浇在米饭上,味道鲜美,排队等候的男女老少啧啧称赞。大口大口吃在嘴里,一碗接一碗,真香!一时间,村庄像在过节。 一转眼,秋天到了。父亲将一只只长满绿毛的冬瓜摘下,搬到牛车上运回家。他没有“顺藤摸瓜”,将结在邻家菜园的冬瓜摘回,而是趁新鲜就地送给大家。父亲还答应送大家一些优良的冬瓜种子,让来年家家户户瓜菜香。 有人跟父亲说,这么好的冬瓜,如果卖到集市上,一定会卖个好价钱。父亲却说,远亲不如近邻,少卖几个冬瓜,大家一起尝个鲜,值!(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9.(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同时词句间又饱含真情。B.第④段详细描述了父亲种植冬瓜的复杂过程,其中“留下”“遴选”“扛”“刨”等描述,表现了父亲对种植冬瓜的用心和细致。C.第⑧段中,父亲采用“油灯灭虫”的土办法,不仅体现了他的环保意识,还通过详细的步骤描写,展现了冬瓜种植过程中的趣味性。D.文章主要讲述了父亲种植冬瓜并分享给邻里的故事,结尾处父亲拒绝将冬瓜卖到集市上的决定,突出父亲乐于分享、重视邻里关系的品质。20.(2分)全文围绕“冬瓜”的生长写了乡间的往事,请参照所给的提示,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21.(4分)读完文章,你与小齐、小鲁一起品味语言。小鲁:第⑦段的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你能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具体说一说吗?你:(1)小齐:我读到“闭上眼,冬瓜仿佛已形如碧玉,色似凝脂,藏于叶间,静待采摘”时,觉得这句话与朱自清《春》中的“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写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你:(2)22.(3分)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冬瓜有味”的理解。四、作文(50分)23.母亲灯下缝衣时垂落的银发,比远山含黛更温柔;父亲沉默背影中扛起的岁月,比大江奔流更磅礴;孩童踮脚追逐蒲公英的天真,比春野烂漫更鲜活;家人深夜留的那盏橘色灯火,比星河璀璨更温暖;陌生人雨中递来的半柄旧伞,比彩虹凌空更动人……心田种满善意的种子,看万物便皆有光,最美的风景不在天涯海角,而在你我的心间。请以“最美的风景在心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④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参考答案1.A2.C3.C4(1)D(2)①《狗·猫·鼠》②A.范爱农 B.藤野先生5.(1)水何澹澹(2)风正一帆悬(3)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4)海日生残夜(5)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6.【答案】C7.(3分)B8.(2分)(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3分)(2)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9.(2分)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10.(4分)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先生“大笑”的相同原因是对晚辈的才华和机智的赞赏,在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女将雪比作柳絮的比喻感到满意和欣赏;在乙文中,眉公先生对张岱的对联才华感到惊喜和赞赏。11.(2分)C12.(3分)主要是围绕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13.(3分)《春》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采用“热读”的方法,丽华同学可以在阅读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随着文字的起伏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仿佛置身于朱自清先生所描绘的春日景象之中。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有助于她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让她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阅读体验和感受力。因此,“热读”是适合《春》这篇课文的一种有效阅读方式。14.(4分)父亲精心照顾小牛(或父亲早晚照料小牛) 父亲和水牛都老了15.(3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和水牛比作一对老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与水牛之间的关系紧密和相互依赖,表现了父亲与水牛的辛劳和坚韧。16.(4分)①有一身蛮劲:年轻时能轻松背起铁犁,带牛犁田耙田;②勤劳:日出而作,夜黑而息;③有责任心:赚钱养家,承担生活重担、坚决不抛弃老牛;④吃苦耐劳:劳作十分辛苦但仍乐在其中;⑤坚毅务实:说养牛就养牛,不仅好好养了牛还靠拉牛犁地赚到钱。17.(2分)“我的泪一下涌出了眼眶”中的泪水中包含着作者对父亲辛劳的心疼与岁月流逝的无奈。18.(4分)我同意小文的观点,原题《父亲的水牛》更好。从文中可知,父亲把小牛牵回来养,精心照料它,带它早出晚归犁田,水牛与父亲同起同歇,相互陪伴。在那些艰苦岁月里,父亲和水牛都展现出坚毅,共同为家庭撑起一片天。原题《父亲的水牛》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事物,水牛贯穿全文,是重要的线索,它见证了家庭的变迁和父亲的付出,也承载着父亲对家庭的责任与爱。而《坚毅的心》虽能体现父亲和水牛的品质,但不如原题具体形象,原题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通过水牛去感受父亲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所以原题更好。19.(2分)C20.(2分)(1)初夏疯长,花绽满园 (2)烹制冬瓜,共尝美味21.(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冬瓜花比作唢呐、喇叭、少女的舞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冬瓜花的形状与姿态,写出其盛开时的艳丽与繁茂。这是虚写,由眼前冬瓜花等景象联想到冬瓜成熟时“形如碧玉,色似凝脂”的样子,丰富了画面内容,也表达出作者对冬瓜丰收的期待与憧憬。22.(3分)①指冬瓜作为食材,本身具有可口的味道。②蕴含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父亲种冬瓜精心侍弄,他的勤劳付出都融入冬瓜的生长过程,冬瓜是父亲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因此有别样“味道”。③饱含邻里间的情谊之味:冬瓜生长过程中爬到邻居菜园,邻里来报喜且大家一起分享冬瓜,父亲还送瓜种子,展现出了邻里的和谐、互助,是一种浓浓的人情味。(答出要点亦可)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