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时教案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2课时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开幕词,作为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演讲辞,不仅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更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逻辑、政权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文章语言庄重有力,结构严谨清晰,情感激昂澎湃,充分展现了领袖人物的远见卓识与革命豪情。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应聚焦文本深层内涵,引导学生从历史语境、话语策略、思想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实现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跃升。学情分析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但对文中政治术语的真实指向、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以及演讲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机制仍存在理解盲区。部分学生容易将文本简化为口号式宣传而忽视其严密的论证过程。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多元思潮冲击,亟需通过经典文本增强历史认知、提升思辨能力。因此,本节课应在巩固语言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语境还原与批判性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而深情的历史观。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2.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国家意识。语言运用1. 分析演讲辞中政治话语的建构方式,掌握如何通过语言塑造集体记忆与国家形象。2. 学习运用准确、庄重、富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重大主题,提升公共演讲与议论文写作能力。思维能力1. 运用史料实证方法,结合历史背景辨析关键概念的真实含义,提高历史思辨能力。2. 探究文本内部的逻辑推进机制,理解政论性演讲如何实现情理交融、层层递进的说服效果。审美创造1. 感受革命话语体系中蕴含的崇高美与力量美,体会政治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2. 尝试模仿文本风格撰写微型演讲稿,在实践中体验语言的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解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背后的历史条件与现实基础,理解其作为历史判断的深刻内涵。2. 品味政治演讲语言的艺术特征,分析修辞手法如何服务于思想传达与情感动员。难点1. 引导学生超越情绪化解读,以理性态度审视历史文本中的政治表述,避免简单贴标签。2. 实现从个体感悟到群体认知的升华,使学生真正内化“人民主体”“国家尊严”等核心价值理念。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节选、对比音频资料、小组讨论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复习导入【5分钟】 一、回顾旧知,衔接新知。 (一)、提问唤醒记忆。教师站在讲台前,目光扫视全班,缓缓发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请问,毛泽东在这篇开幕词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师点头肯定,并追问:“那么,这句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说出来的?它仅仅是一句口号吗?如果不是,它承载着哪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来百年屈辱、三座大山压迫、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覆灭、新中国即将成立等关键节点。(二)、播放对比音频,引发思考。教师播放两段音频:第一段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某广播电台低沉哀婉的报道:“沈阳沦陷,东北军奉命不抵抗……”;第二段是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音效切换后,教室陷入短暂沉默。教师轻声说道:“同样是声音,一个充满屈辱与无奈,一个饱含骄傲与力量。这中间的三十年,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深入文本,探寻‘站起来’背后的真相。” 1. 回忆内容,回答问题。2. 聆听音频,感受反差。3. 思考转变原因。4. 准备进入深度学习。评价任务 知识再现:☆☆☆情感体验:☆☆☆思维启动:☆☆☆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激活前序知识,构建前后联系;利用声音媒介制造强烈对比,唤醒学生的历史感知力,激发探究欲望,为深入剖析文本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文本细读【15分钟】 一、聚焦关键词,解码历史语境。 (一)、小组合作,解析“帝国主义的走狗”。教师将班级分为六组,每组发放一张资料卡片,上面印有三则补充材料:①《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图片及赔款数额说明;②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相关史实;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援助国民党打内战的数据统计。任务要求:结合课文第4段“中国人民的最伟大的敌人是美帝国主义……它是站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凶恶的帝国主义”等内容,讨论“帝国主义的走狗”具体指谁?为何要用如此强烈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实?各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有小组指出:“走狗”不是侮辱,而是对依附外国势力、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精准定性。”还有小组补充:“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接受美国武器支持打内战,本质上就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教师总结:这类表述并非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政治判断,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二)、咬文嚼字,品味“人民”一词的分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人民”二字,如“人民的胜利”“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军队”。提问:“这里的‘人民’包括哪些群体?文中特别提到了哪些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学生很快发现:文本明确列举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海外华侨”。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不同阶层的人统称为‘人民’?这种称呼背后有什么政治智慧?”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是构建广泛统一战线的话语策略,旨在凝聚最大共识,共同建设新中国。接着组织学生朗读文中关于“少数民族”“海外华侨”的句子,体会其中包容与召唤的语气。 1.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2. 结合文本,分析概念。3. 提炼观点,准备汇报。4. 倾听他人,完善认知。评价任务 史料运用:☆☆☆概念辨析:☆☆☆语言感悟:☆☆☆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史料帮助学生还原真实历史语境,避免空泛解读;通过对核心政治术语的精细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借助“人民”概念的拓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团结哲学与共同体意识。逻辑探究【10分钟】 一、梳理论述结构,揭示说服逻辑。 (一)、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脉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圈,中心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填充支撑这一论断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历史依据”——过去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过去一百年民族抗争的积累;第二支柱是“现实基础”——建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型国家政权;第三支柱是“未来保障”——拥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每一点都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佐证,如“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说明历史延续性,“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体现现实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展现未来决心。(二)、分析修辞策略,理解情理交融。教师重点讲解文中排比句的使用技巧:“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连续三个“它将表明”构成递进式排比,不仅增强语势,更层层推进论证层次:从民族独立到社会进步再到世界影响。再分析“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一句,指出“发抖”是拟物化表达,把敌人描绘成胆怯的小兽,极大增强了蔑视感与胜利信心。最后提醒学生注意全文多次使用“我们”而非“我”,这是一种典型的共同体建构语言,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实现情感共鸣。 1. 参与绘图,构建框架。2. 寻找原文,验证观点。3. 理解修辞,体会效果。4. 记录要点,深化理解。评价任务 结构把握:☆☆☆逻辑推理:☆☆☆修辞鉴赏:☆☆☆设计意图 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通过分析修辞背后的逻辑功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策略的认知水平,使其明白政治演讲不仅是情感动员,更是理性说服的艺术。迁移应用【10分钟】 一、模拟演讲,传承精神。 (一)、设定情境,布置任务。教师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假如你是2024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的青年代表,要在天安门广场面向全国人民发表一分钟演讲,请你以‘新时代,我们这样站着’为主题,仿照毛泽东演讲的语言风格,写一段振奋人心的开场白。”给出写作提示:可使用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语言要庄重有力;内容要体现科技强国、文化自信、和平发展等时代特征。学生当场构思并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二)、展示交流,互评提升。邀请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第一位学生写道:“当北斗卫星划破长空,当高铁列车驰骋大地,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科考站——我们知道,这便是新时代的站立姿态!”第二位说:“我们不再需要证明自己,因为我们早已屹立于世界东方;但我们仍需奋斗,因为伟大复兴还在路上!”教师逐一点评,强调语言气势与思想深度的统一,并鼓励全班掌声肯定每位演讲者。最后播放一段现代青年集体宣誓视频,画面中无数年轻人齐声高呼:“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1. 明确任务,构思内容。2. 动笔写作,尝试模仿。3. 上台展示,勇敢表达。4. 倾听点评,反思改进。评价任务 创意表达:☆☆☆语言气势:☆☆☆价值导向:☆☆☆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真实交际情境,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转化;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既传承经典语言风格,又注入时代精神,真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课堂总结【5分钟】 一、升华主题,寄语未来。 (一)、回顾全程,凝练收获。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语调沉稳地说:“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不朽的演讲,不只是为了重温一句话,更是为了读懂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责任。‘站起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姿态,而是状态——是自尊、自信、自强的状态。七十五年前,先辈们用鲜血和信念让我们挺直脊梁;今天,我们要用智慧和汗水让这个民族走得更远。”(二)、引用名言,激励前行。教师深情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随后说道:“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你们手中。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挺立时代的脊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写下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下课!” 1. 跟随回顾,整合认知。2. 倾听结语,内心震撼。3. 升华情感,坚定信念。4. 起立致礼,结束课程。评价任务 价值认同:☆☆☆情感升华:☆☆☆行为意向:☆☆☆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性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知识闭环;以经典名篇收束,打通古今精神血脉,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最高追求,让课堂在思想与情感的双重震撼中落下帷幕。作业设计一、深度研读:历史语境还原查阅资料,完成以下任务:1. 列举1949年前后三个月内发生的五件重大历史事件,并简要说明其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 对比阅读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与毛泽东此文,从语气、立场、用词三个方面分析两篇文本的根本差异。二、实践创作:微型演讲稿写作以“这盛世,如您所愿”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演讲稿,假定你在烈士陵园纪念英烈时发表讲话。要求:1. 情感真挚,避免空喊口号;2. 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3. 结尾要有升华,体现青年担当。【答案解析】一、深度研读1. 示例:①1949年9月21日政协会议召开——确立国体政体;②9月27日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③9月30日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建政权机构;④10月1日开国大典——正式宣告成立;⑤10月2日苏联承认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2. 差异:蒋文告语气哀怨退让,强调“和平”“忍让”,体现失败者心态;毛演讲气势磅礴,充满胜利信心,展现领导者风范;用词上蒋多“悲痛”“遗憾”,毛则用“胜利”“光明”“未来”,反映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二、实践创作(略,根据学生实际作答情况评分,重点关注情感真实性与语言表现力)板书设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时)核心命题:为何能站起来?三大支撑:一、历史依据 → 百年抗争 + 三年胜利二、现实基础 → 人民政权 + 统一战线三、未来保障 → 党的领导 + 和平发展语言策略: 排比增势:“它将表明……” 拟物传情:“发抖” 共同体建构:“我们”精神传承: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成功引入史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政治术语,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2. 逻辑分析环节条理清晰,学生能主动参与思维导图构建,体现出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3. 模拟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多份作品展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与家国情怀。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在对比阅读任务中缺乏有效信息检索能力,需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2. 课堂节奏前紧后松,迁移环节时间稍显不足,个别学生未能充分展示。3. 对“人民”概念的边界讨论不够深入,可适当引入学术观点拓展视野。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1课时教案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2课时教材 统编版高中语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开幕词。文章以雄浑有力的语言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的历史事实,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作为一篇经典的政论演讲辞,它不仅展现了领袖人物的宏大视野与坚定信念,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议论文结构、语言气势和情感表达的典范文本。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历程有初步了解,但对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治背景、政协会议的历史意义仍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在语言感知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对政论文中蕴含的思想深度、逻辑层次及修辞力量的理解尚需引导。此外,部分学生容易将此类文本视为“口号式”文章而忽视其内在思辨性。因此,教学中应通过情境还原、文本细读与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理性思考,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感受毛泽东同志作为伟大领袖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 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语言运用1. 品味演讲辞中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掌握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在增强语势中的作用。2. 学习准确、庄重、有力的书面语表达方式,能在特定语境中模仿运用政治类演说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思维能力1. 分析演讲的逻辑结构,理清“回顾历史—总结胜利—展望未来”的论述脉络,提升议论文阅读理解能力。2. 辨析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如“站起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辨能力。审美创造1. 感受文本所体现的崇高美与壮丽美,体会革命话语体系中的诗意力量与精神震撼。2. 尝试通过朗读、改写或创作短篇演讲稿等形式,再现文本的情感张力与语言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把握演讲的整体结构与核心观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2. 赏析文中典型语句的语言特色与修辞效果,体会其情感力量与表达智慧。难点1. 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政治术语的真实指向及其现实意义,避免简单标签化解读。2. 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走向理性认知,实现历史文本与当代青年责任意识的有机连接。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影像资料、课文朗读音频、学习任务单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5分钟】 一、创设情境,唤醒历史记忆。 (一)、播放开国大典原始影像片段。教师播放一段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黑白纪录片,镜头缓缓扫过天安门广场,人群沸腾,红旗招展,最后定格在毛泽东主席站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的画面。视频结束后,教师轻声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你会怎么说?”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深情地说:“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国人热泪盈眶的瞬间——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正是这个伟大宣言的源头: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二)、出示课题,引发思考。教师在黑板中央工整写下标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后发问:“‘站起来’这三个字,在你们心中意味着什么?一个人怎么才算站起来?一个民族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不再被压迫”,有的说“有尊严地活着”,还有的说“掌握自己的命运”。教师顺势引导:“是啊,‘站起来’不仅是身体的姿态,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主权的回归、尊严的重建。那么,毛泽东为何选择在这个历史节点发出这样的宣告?他又如何用语言点燃亿万人民的心?”由此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1. 观看视频,感受历史氛围。2. 回答问题,表达个人理解。3. 思考“站起来”的深层含义。4. 进入学习情境,产生探究兴趣。评价任务 情感投入:☆☆☆语言表达:☆☆☆思维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影像资料营造沉浸式历史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站起来”为核心概念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认知冲突,为后续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心理基础和思维起点。初读感知【8分钟】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本内容。 (一)、听读全文,标注关键信息。教师播放由专业播音员录制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全文朗读音频,语速适中,语气庄重激昂。要求学生闭眼聆听,用心感受语言的节奏与情感的起伏。播放完毕后,教师分发学习任务单,上面列出几个引导性问题:这篇演讲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发表的?演讲的主要对象是谁?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展开?请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最震撼的一句话,并简要写下理由。(二)、快速浏览,完成结构梳理。学生打开课本,自主快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画重要时间节点(如“三年以前”“现在”“将来”)、关键人物群体(如“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少数民族”)以及标志性事件(如“解放战争”“政协会议”)。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概括文章的三大板块:第一部分回顾过去苦难与斗争历程;第二部分宣布当前胜利成果与政权性质;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建设蓝图与国际立场。教师适时补充说明:这是一篇典型的“三段式”政治演讲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1. 静心聆听,记录感受。2. 圈点勾画,提取信息。3. 概括结构,形成框架。4. 完成任务单,准备交流。评价任务 倾听专注:☆☆☆信息提取:☆☆☆结构归纳:☆☆☆设计意图 通过听觉输入强化语言美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语感;借助任务驱动促进主动阅读,训练信息筛选与结构分析能力,为精读打下坚实基础。精读探究【15分钟】 一、聚焦核心语句,解析“站起来了”内涵。 (一)、小组合作,探讨“站起来了”的多重意蕴。教师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卡,上面写着:“请结合文本内容,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①政治意义(谁统治中国?谁当家作主?)②经济意义(土地归谁?生产资料属于谁?)③精神意义(民族自信、国际地位、自我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组需在十分钟内完成讨论并推选代表汇报。例如,有小组指出:“文中提到‘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说明这不是个别阶层的胜利,而是整个民族的集体觉醒。”还有小组发现:“过去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能独立自主决定内外政策,这就是真正的站立。”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以来百年屈辱,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力量。教师选取文中几处极具表现力的句子进行逐句赏析。第一句:“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提问:“为什么不是‘支持’而是‘同情和欢呼’?这两个词透露出怎样的国际舆论态势?”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兴起,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二句:“中国人民学会了使用自己的头脑。”强调这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独立判断是非、选择道路的能力。第三句:“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教师示范朗读,重音落在“发抖”二字上,让学生体会这种蔑视敌人、充满必胜信念的豪迈气概。接着组织全班齐声朗读该句,感受语言的雷霆之势。 1. 分组讨论,填写卡片。2. 提炼要点,准备发言。3. 倾听他人,补充观点。4. 齐声朗读,体悟气势。评价任务 合作参与:☆☆☆深度解读:☆☆☆语言感悟:☆☆☆设计意图 通过多维解析,打破对“站起来”的单一理解,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精细品读关键语句,提升学生对语言敏感度,领悟政论文特有的修辞策略与情感浓度。拓展延伸【10分钟】 一、联系现实,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 (一)、设置议题: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站起来”?教师投影展示两则材料:一是2023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作为首位非军人出身的载荷专家进入太空;二是边防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战斗誓言。然后提出议题:“当年的‘站起来’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今天的‘站起来’靠什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科技、文化、国防等领域应如何挺起脊梁?”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要靠科技创新,有人强调文化自信,还有人说要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教师总结:“站立的姿态从未改变,但站立的方式不断更新。昔日是浴血奋战求生存,今日是奋发图强谋复兴。”(二)、书写心声,致敬先辈。教师发放信纸,请每位同学以“致1949年的您”为题,写一封不超过150字的短信念给当时的革命先辈。提示可表达敬意、汇报成就或许下承诺。一位学生写道:“敬爱的先辈们,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尊严,我们始终铭记。如今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祖国正以你们未曾想象的速度前行。请放心,我们会继续挺直腰杆,走好属于我们的长征路!”教师挑选几封朗读分享,全场掌声雷动。 1.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2. 参与讨论,发表见解。3. 动笔写作,抒发情感。4. 倾听分享,产生共鸣。评价任务 观点表达:☆☆☆情感真挚:☆☆☆书写规范:☆☆☆设计意图 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使经典文本焕发时代生命力;通过写作活动实现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小结【7分钟】 一、总结提升,升华主题。 (一)、回顾全文,构建知识图谱。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在白板上梳理本课主要内容:中心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贯穿始终,上承百年屈辱史,下启民族复兴路;语言上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我们的会议是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用对比凸显立场(如“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用反复强化信念(多次提及“人民”“胜利”“未来”)。整篇演讲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号角。(二)、深情结语,激励前行。教师缓缓说道:“七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一刻,不只是一个政权的诞生,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的精神重生。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演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句话,更是为了接续一种精神——那种不畏强权、自强不息、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挺立时代的脊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写下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1. 跟随回顾,巩固知识。2. 记录要点,整理笔记。3. 倾听结语,内心触动。4. 升华情感,明确方向。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以名言收束、诗意语言结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作业设计一、基础巩固:词语积累与语境运用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1)帝国主义的走狗:(2)发抖:(3)四分之一:2. 从文中找出三处使用排比修辞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二、拓展提升:比较阅读与写作实践阅读林觉民《与妻书》节选:“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思考并回答:1. 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请比较二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2. 以“我也有一句话想对祖国说”为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有力,可适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 (1)指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出卖国家利益的反动政权或个人,如国民党政府。(2)形象化地描写反动势力面对人民胜利时的恐惧心理,体现革命者的豪迈气概。(3)强调中国人口占全球比重之大,突出此次变革的世界性影响。2. 示例:“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连用三个“它将表明”,构成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历史意义。二、拓展提升1. 相同点:均饱含深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不同点:《与妻书》偏重私人情感与牺牲精神,《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更具公共性与号召力,语言更为庄重宏阔。2. (略,根据学生实际作答情况评分)板书设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心主旨:民族独立 · 人民解放 · 国家新生三大板块:一、回首往昔:百年屈辱 → 斗争觉醒二、宣告今朝:革命胜利 → 政权建立三、展望未来:建设新中国 → 走向世界语言特色: 排比增势(“它将表明……”) 对比显义(光明 vs 黑暗) 反复强信(“人民”“胜利”) 比喻传情(“发抖”)精神内核:自尊 · 自信 · 自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成功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影像、音频、朗读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感官,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2. 精读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小组合作探究,又有教师深度点拨,实现了从文本表层到思想深层的跨越。3. 拓展环节巧妙链接现实,引导学生将历史文本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较好落实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足之处1. 对部分政治术语的解释还可更加通俗化,避免学生产生距离感或误解。2. 写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开,下次可考虑前置写作任务或延长课时。3. 个别学生在讨论中倾向于情绪化表达,缺乏理性支撑,今后需加强思辨能力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025--2026年高二上学期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授课第1课时教案.docx 1.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025--2026年高二上学期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授课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