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画中国古代时空轴,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变化;学生用列表法和思维导图方法,理解封建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创时期先秦,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以及原始民主制的遗存。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 了解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文书制度的内容;比较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同;理解秦朝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先河)。 了解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演变过程,理解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个人开府向机构化的演变趋势。了解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过程,理解层级不断废置、不断增多的趋势,并理解其演变原因。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不同社会形态下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原因。 多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你如何实证“三代”制度变化?说明大盂鼎的史料价值。你还可以搜集什么类型的史料来实证秦朝的文书制度?“书同文字”木方的史料价值。说明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史料价值。说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史料价值。说明简帛学(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中华政治文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上述制度演变过程、阶段性发展。分析制度形成原因及影响。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干知识 学生合作探究、史料探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内外服制 (三)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二、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皇帝制度 (二)三公九卿制 (三)郡县制 (四)文书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分析制度变化的原因 三、两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析制度变化的原因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时空观念](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进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重要史实。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内外服制-宗法分封制 历史趋势: 1.从中国视角: 政治制度不断创新、发展、进步 2.从世界视角: 相对独立发展、连续不断地创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目录】教材的时间顺序 一、先秦时期 二、秦朝(BC221-BC207) 三、两汉至明清(BC202-1840) 按唯物史观顺序: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㈠禅让制㈡夏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㈢中央集权制学习重点: 1.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第一部分:先秦-秦朝/第二部分:秦朝-清朝 2.概括各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制度演变的原因 不同社会形态制度演变的原因/同一社会形态制度演变的原因(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先秦-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任务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史实】 【史料实证】 材料一: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汉)戴圣《礼记》 (1)材料说明的制度变化是什么时期的 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 夏商周三代与三代之前(原始社会) 制度变化:从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社会变化:公天下-家天下 标准变化:选贤-血缘 (2)可以根据材料一实证“三代”制度变化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孤证不力,而且材料一是二手史料。 (3)你如何实证“三代”制度变化? 学生找到《纲要》上教材中的史料(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二:《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材料三:《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①找到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去实证“三代”制度变化? 教师补充材料四: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史记·殷本纪》 ②根据材料四说明商朝王位继承制度是怎样的? 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③材料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是什么?你能找到实证“三代”制度变化的其他一手史料吗? 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尚书》 ④根据教材大盂鼎图文介绍,说明大盂鼎的史料价值。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史料价值:可以实证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归纳知识】材料一:《商朝形势图》 (1)识读图册《商朝形势图》指出商朝政治制度。 (2)在图上画出商的外服和内服。 (3)商王对内服和外服的控制力一样吗?请说明。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如迁都;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相对松驰,如周 【时空观念】材料二:《西封分封制形势图》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在图上圈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1)概括分封制的目的。 以蕃屏周 (2)周王分封的对象: 同姓为主,异姓功臣旧贵族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周王-诸侯-卿大夫-士②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诸侯服从政令承担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1.性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积极: ①政:形成等级秩序,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②统治范围③文:传播周文化 3.消极:春秋诸侯争霸战争 材料三:《宗法制示意图》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 宗法制。目的: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该制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嫡长子继承制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 材料㈠:《尚书》: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 材料㈡:(相传)左丘明《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周厉)厉王虐,国人谤(公开批评)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堵塞)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国人暴动) (4)阅读材料一、二和教材【史料阅读】,概括商周政体特点。 原始民主传统 【历史比较】材料四: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该制度与分封制比较不同。 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经济基础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世袭制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制度职权范围诸侯封地内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管理地方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徭役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分权,诸侯国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概念(广义、狭义)? 特点:皇权至上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专断独裁,帝位终身并世袭。(皇权-相权) (2)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命令。简而言之,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中央-地方) 【史料阅读】 材料一: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及高祖起为沛公,(萧)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什么制度?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文书制度的影响。 ①对当时:有利于行政管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②对后世影响深远:档案工作发展为后世档案工作奠定基础 (3)你还可以搜集什么类型的史料来实证秦朝的文书制度? 【史料实证】选必一“书同文字木方” 材料: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简牍,这些简牍多为官方文书档案。其中有一片编号为8-461的木方,是“书同文字”木方。木方正面分为两栏,以篆书抄写(在秦代,篆书是诏策所用的书体),内容是对两个方面的变更和规范:一是文字的字形和使用,二是“皇帝”名号和其他称谓、用语。木方内容举例: 第2栏第25列:“郡邦尉”为“郡尉” 第2栏第26列:“邦司马”为“郡司马”——陈侃理《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 (1)识读“书同文字”木方中文字的变更。 (2)说明“书同文字”木方的史料价值。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史料价值:可以实证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 材料:《纲要》上里耶秦简户籍簿、云梦睡虎地秦简 (3)说明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史料价值。说明户籍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考古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史料价值:可以实证秦朝户籍制度。 关系:户籍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之一。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有利于国家掌握全国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全国调配资源、制定政、社会治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4)说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史料价值。说明简帛(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史料类型:睡虎地秦简是一手史料、考古史料、文献史料。 史料价值:睡虎地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可以实证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 简帛的史料类型:一手史料、考古史料、文献史料 学术价值: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可以实证…… 【历史解释】学习任务二: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变化的原因 (1)结合《纲要》上第1课P4,分析(原)禅让制——(奴)世袭制的原因? (2)结合纲要上第1、2、3课,分析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比较项西周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生产力青铜时代铁器牛耕经济基础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经济、小农经济);户籍制度、赋役制度阶级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地主-农民制度与政局宗法分封制,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瓦解;列国纷争-兼并战争-国家统一思想基础礼制(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法家思想;华夏认同【第二部分:秦朝-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任务一: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史实】 (1)用什么方法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史实?生:【列表法】 (2)几行几列? (3)表格中的内容为什么分为两个方面?朝代为什么分为三个阶段? 朝代(一)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一)特点(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变化秦朝 西汉 东汉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外朝)制 尚书台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 州郡县三级制隋唐 宋 元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州县两级-道州县-藩镇割据 州县两级-路州县三级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清朝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三司制 省府县三级(1)用什么方法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史实?【思维导图法】 (3)表格中的朝代为什么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中央行政组织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秦汉: ①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官僚政治;②中央行政中枢组织个人开府;③中朝削弱相权 第二阶段隋唐: 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变革-三省六部制;②中央行政中枢组织机构化;③三省分散相权、宰相由个人-集体 第二阶段隋唐宋元: ①三省六部制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变革、成熟完善、影响深远 ②中央行政中枢组织机构化 ③相权分权、制约(非制衡)、集体宰相 第三阶段明清: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内阁军机处是皇帝的顾问秘书机构 【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阶段及阶段特征) 朝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特点秦朝 西汉 东汉三公九卿制 中朝制 尚书台①三公九卿制,官僚政治 ②丞相个人开府 ③中朝削弱相权隋唐 宋 元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①三省六部制标志重大变革、成熟完善、影响深远 ②丞相机构化 ③相权分权、制约、集体宰相明朝 清朝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①废除丞相②秘书机构(3)根据所学,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中枢机构变化的趋势? ①机构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②权力分配:相权削弱-废除,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③宰相制度:个人开府-组织机构化 (4)根据所学,概念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变化的趋势? ①制度:郡县制-行省制 ②权力分配: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③行政层级:增多;不断调整、增减、废置 ④汉“州”、唐“道”: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 【历史解释】【学思之窗】【学习任务二:分析在相同社会形态下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认为光武帝加强尚书台权力、削弱三公权力的原因。 ①西汉汉武帝设内朝,削弱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的权力 ②光武帝历经汉末动荡,建立东汉,吸取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导致灭亡的教训。 皇权旁落(外戚宦官专权),强臣篡权(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③目的: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2)评价仲长统“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观点。 我认为观点错误。 史实:尚书台的决策权力加强,三公权力被削弱,但三公但仍有执行权。 作者个人与时代:作者因为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所以言论过激。 (3)分析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不断调整中央行政中枢机构的原因。 ①权力分配: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巩固统治 ②现实需要:中央事务繁杂、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 (4)结合下图,分析中央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原因。 ①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②维护国家统一 ③巩固、拓展疆域 【问题探究】【学习任务三: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分析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①实质: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利益 ②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 ③国家:巩固统一;拓展巩固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融、科技文化进步) ④中华文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繁荣的制度保障 ⑤后世:深远影响,今天县 (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实质: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利益 ②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创造独特的政治文明 ③国家:巩固统一;拓展巩固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融、科技文化进步) ④中华文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繁荣的制度保障 ⑤后世:深远影响,今天 ⑥消极:专制-腐败、政治黑暗、决策失误、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明清时期专制达到顶峰日益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历史概念 1. 原始民主传统:是一种与落后的经济基础(石器时代)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管理共同事务的基本方式,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不断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禅让制-世袭制 3.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4.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制、军机处 5.郡县制、行省制 6.《尚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现存最古的历史文献。它上纪唐虞(尧舜),下迄秦穆,作为上古时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史料。《尚书》 又名《书》,或称《书经》,至汉代尊奉为儒家 “五经”之首。通常的阐释为:尚者,上也,言此为上古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上起周穆王(约公元前10世纪末),下至智伯被灭(前453三家分晋),历时500余年。分别记载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整理加工与汇编。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学习方法 一、可靠的证据是什么?史料的类型? (一)按学术价值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1)一手史料是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如考古资料、实物史料、古代遗存;文献史料、历史档案、重大事件当事人、亲历者的笔记、著作、记录;照片等。 二手史料是间接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毛公鼎是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是直接史料……。 (2)价值:一手史料是比较可信的。二手史料中通过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出是可信的。 (3)局限:有时一手史料也许是孤立的、例外的。二手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 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按形式分:文献、实物、口述 (1)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①种类:包括:官私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志;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②价值: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 ③局限: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大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甄别辨伪,探索发现历史真实。(比如官修正史代表官方或君主的看法,需要其它来源的史料互证)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 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器物、建筑物等。 ②价值:A.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献史料更直观、可靠实证历史;B.是研究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C.与文献虫料相互印证、从差异和共性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③局限性:A.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①种类: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 ②价值:A.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实物、文献史料的不足;B.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人的了解。③局限性:A.不可以直接实证历史。因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B.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影响);C.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会有大量虚构情节。 (4)图像史料: ①种类:绘画、雕刻、古地图、照片等 ②价值:一手史料、生动直观、形象、细节。A.印证文字已证明之历史;B.弥补或补充文字材料之不足;C.为文字证史提供切入点;D.证明文字无法证明之历史。 ③局限性:A.记录者的主观愿望;B.绘画等艺术创作;C.图像也有政治宣传功能,可能存在歪曲、夸张甚至伪造历史。 ④方法:A.了解图像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风格,每个艺术家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风格);B.对图像进行精细审读、获取信息;C.二重证据法 (5)现代音像史料 (6)数字资源的利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知网等) 二、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读史征信、判断真伪、去伪存真 具体方法:二重证据法、史料多源互证(比较异同) (3)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具体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4)了解史料的作者个人及所处时代 三、史料实证的具体步骤,阅读《纲要》上P5[学思之窗],回答: (1)判断史料的类型 (2)比较史料的异同(留同,去异) (3)比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①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②个人社会经济地位、(阶级)立场、史观、角度、方法 ③掌握的史料不同 (4)判断史料价值: 可以实证……(具体的历史研究问题)/不可以实证……思维导图史料实证真题演练 2025年黑吉辽蒙卷 15. 下图是1981年苏联某杂志刊登的漫画。下列选项中,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 ) (穿黑色衣服的人帽子上的字是“华约”,说的话“增加、还要再增加”,穿白色衣服的人身上写“西欧国家”) A. 北约内部存在分歧 B. 欧盟陷入经济危机 C. 华约军事力量衰落 D. 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2024年黑吉辽蒙卷 7. 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 ) A. 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 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 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2025北京卷4. 吐鲁番出土一件贞观年间由中央逐级传递到地方的敕旨文书,部分内容见下面示意图。这反映唐初 ( C ) ①文书行政推广到了西域 ②尚书省是政令决策机构 ③安西都护府下设县管理 ④加强了与吐蕃间的交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25北京卷 2. 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 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C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2017全国1卷26. 表2 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024黑吉辽蒙卷 2.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 D ) A.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 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2025年黑吉辽蒙卷 2. 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了有关粮食等物资出入管理简牍,其侧面多见用书刀刻上表示数字的刻齿符号。经研究,刻齿符号所表示的数字与简牍文书中所记数量相符。这些刻齿符号的使用( A ) A. 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严密 B. 保障了政令传递的有效性 C. 适应了贸易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了文书体例的规范化 2024高考新课标卷 4. 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B ) 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2024高考新课标卷 7. 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B ) A. 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 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 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 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2024北京卷 7. 《史记》记有商王世系。1917年,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卜辞与《史记》《尚书》等古籍相互补正,进一步论证了商朝的历史。陈垣后来对考证方法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①理证:“无证而以理断之者”;②书证:引书为证,“可以补史之阙”;③亲证:“考地理贵实践,亲历其地”;④物证:“以新出土之金石证史”。王国维上述研究运用的考证方法主要有( D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22年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表2 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 (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 (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 (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 (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5年黑吉辽蒙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是某学者在研究清代相关课题过程中收集整理的部分奏折资料。 序号奏折名称上奏者时期①奏请滋生人丁不再加赋折礼部右侍郎康熙朝②奏缮《御选唐诗》底子十八篇折武英殿总监造③奏报察哈尔八旗蒙古遭大风雪折理藩院尚书④奏陈摊丁入亩折山东道监察御史雍正朝⑤奏报癸卯科乡试情形折两江总督⑥奏报题参不法土司暨改土归流缘由折陕西总督⑦奏报得雨及粮价情形折广东巡抚乾隆朝⑧奏报办理漕运事务事江南河道总督⑨奏报代藏书家鲍士恭等叩谢恩赐《古今图书集成》事浙江巡抚——据《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4条奏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奏折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题方法:选择③⑥ 论题:清朝前期加强边疆治理,巩固疆域版图(或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阐述:清朝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台湾,东北。(5选2-3个地区写清楚史实+对疆域版图的影响) 总结:清朝加强边疆治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交融,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所以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2024黑吉辽蒙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 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答案:(1)秦始皇刻石呈现了结束分裂、统一国家、法制严明、勤政为民的帝王形象;而奥古斯都功德碑则展现了恢复自由、维护和平、关心民众福利、尊重传统并得到元老院和公民支持的仁慈君主形象。 (2)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 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