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 友善待人环节一 解码友善——理解温暖社会的核心密码展示对比案例:“某城市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与“暴雨中市民自发组成‘人墙’护送孕妇”。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市民自发组成‘人墙’护送孕妇?友善对社会和个人有何意义?”呈现教材第42页“生活观察”中两个情境(小薇主动与时间紧张的求职者互换面试位置、小宇与驾驶员相互礼让),补充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同学忘记带文具时主动分享”,并提问:“这些情境体现了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友善如何影响人际关系?”【活动一】“友善观点辨析会”小组辩论:学生分组对“对校园欺凌保持忍让是否等于友善”这一话题进行思考和辩论。设问:结合教材第43页“探究与分享”中三位同学的观点(“友善与讲原则容易冲突”“做到友善待人要学会包容”“友善意味着忍让”),回答:为什么说“友善是有原则的”?答案:友善需区分“包容差异”与“无原则妥协”。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当然,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活动二】“友善价值树”绘制小组活动:分组绘制“友善价值树”,标注友善对个人、人际关系、社会的积极影响。(教师提示:个人→提升修养;人际关系→增进信任;社会→营造和谐风气)设问:阅读教材第44页“阅读感悟”中“杜甫让枣”的故事。这一故事启示我们应如何友善待人?答案:换位思考。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友善是温暖人心的阳光,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能加深人际信任、减少人际矛盾。真正的友善,是温暖而有原则的,既能包容差异,也能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原则。本环节通过观点辨析和价值分析,帮助学生走出“友善即无原则妥协”的误区,理解友善的本质是“与人为善”与“坚守原则”的统一,培养辩证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环节二 践行友善——从知到行的温暖传递播放“宁波‘顺其自然’20多年匿名捐款超千万元”的视频片段。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陌生人持续传递善意?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友善?”呈现教材第44页“阅读感悟”中“顺其自然”的故事,补充生活场景“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你会怎么做”,并提问:“友善行为的起点是什么?如何在小事中体现友善?”【活动一】“友善情境”应对设问:分组讨论以下情境,回答正确做法:情境一:同学不小心碰倒了你的水杯,导致你的课本被浸湿。他很过意不去,向你诚恳道歉。情境二:你看到几名同学正在嘲笑一名腿脚有残疾的同学。答案:情境一:对于他人的无心之失,我们可以选择体谅,接受道歉,宽容对方。 情境二:制止嘲笑行为。我们要将心比心,维护同学的自尊。【活动二】“友善行动清单”制订小组活动:参照教材第45页“启思导行”中的好人的行为,分小组制订“友善行动清单”,须包含多种可量化的日常行动(教师点拨:如每天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每周帮助邻居老人取一次快递)。小组分享清单后,共同制订“班级友善公约”,如“不嘲笑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设问:践行友善,我们应如何把助人为乐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答案: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友善不是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中:是体谅他人时的换位思考,是伸出援手时的毫不犹豫,更是面对差异时的尊重与包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让友善成为习惯,让温暖不断传递。本环节通过情境讨论和行动规划,引导学生将友善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行为,理解践行友善需要智慧(如换位思考)和勇气(如制止不友善行为),培养“知行合一”的能力。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理解友善内涵—掌握践行策略—落实具体行动”为主线,通过生活情境分析和行动落实,帮助学生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为“与人为善、宽容尊重、助人为乐”,需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践行。学生可能对“友善与讲原则应如何平衡”理解不深,需通过更多正反案例(如“包容他人过失”vs“纵容违纪行为”)的对比来强化理解;在“友善行动清单”制订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提出脱离实际的行动,需引导学生从“微行动”入手,确保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友善盲盒”活动:学生匿名写下需要帮助的小事(如“希望有人提醒我上课不要走神”),其他同学认领并默默帮助该同学完成这件事,在实践中体验“润物细无声”的友善;引入“友善误区辨析”环节,通过小品表演呈现“无原则妥协”“道德绑架式友善”等场景,引导学生掌握友善待人的正确方式,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