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法治教育 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法治观念 1.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 2.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学重点】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和做法;依法办事的要求。【教学难点】法律底线不可逾越;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和合法表达诉求的方式。6.1 树立法治观念环节一 敬畏法律——解码法治观念的核心内涵展示“侮辱英烈受处罚”的相关新闻报道。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当言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要求?”呈现教材第46页“生活观察”中的案例及教材第49页“探究与分享”中“乘客堵车门被行政拘留”的案例,补充校园情境“同学在班级群发布他人隐私被处罚”,并提问:“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法律如何规范我们的生活?”【活动一】“违法行为与合法行为”辨析设问:1.判断以下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依据:①李某驾车行驶至某无人路口,无视红灯直接加速冲过去。②未成年人打赏主播后家长要求退款。2.阅读教材第46页“生活观察”中曾某的案例,分析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的意义。答案:1.①不合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②合法,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2.①让公众明确自己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②能增强公众对法律的认可与信仰,营造尊崇法律的社会风尚。【活动二】“法治观念现状”小调查小组活动:分组完成“法治观念现状”小调查(如:遇到校园欺凌会选择“报告老师”还是“以暴制暴”),老师汇总分析调查数据并讲解一些日常法律法规。设问:法治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有何重要性?答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我们权益的“铠甲”和规范我们行为的“标尺”。从曾某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只有敬畏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守住行为底线,让法治成为内心的准则。本环节通过真实案例辨析和调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法治观念的体现,走出“法律与我无关”的误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环节二 践行法治——让法治观念落地生根展示“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相关图片。学生思考:“举办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呈现教材第47页“相关链接”中的内容,补充社区情境“发现小区有人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并提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依法处理这类问题?”【活动一】“法治实践场景”应对设问:1.分组讨论以下场景,给出解决方案:场景一:网购到假冒商品,要求退货退款,遭到商家拒绝。场景二:发现同学偷偷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2.我们应如何敬畏和信仰法律?答案:1.场景一:保留证据→向平台投诉→若平台介入无效,可以向法院起诉。 场景二:劝阻同学→若劝阻无效,报告老师或联系家长。2.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活动二】“法治承诺书”撰写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撰写“法治承诺书”,至少包含3项具体行动(教师点拨:如不传播网络谣言、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举报等)。全班分享后,将承诺书张贴在教室,定期对照反思。设问: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如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答案:①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法治观念不仅是“知道法律”,更是“相信法律”“践行法律”。从遵守课堂纪律到依法维护权益,每一次对规则的坚守、对法律的信任,都是在为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本环节通过场景应对和承诺书撰写,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法治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理解法治实践的具体路径。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认识法律权威—理解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场景应对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是行为规范,法治观念是内心对法律的信仰与服从,在生活中要学习法律、遵守规则、践行法治。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践行法治是大人的事”,需通过青少年的相关案例(如校园欺凌中的欺凌者被依法处罚)强化学生的代入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视频,组织模拟法庭、法律互动游戏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