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 学会依法办事环节一 依法办事——从知法守规到遇事找法展示“农民工讨薪无果,依法寻求帮助后成功讨回欠薪”的新闻报道。学生思考:“农民工们多次讨薪未果,为什么最终能通过‘依法办事’解决问题?在生活中遇到纠纷,我们该如何解决?”呈现教材第49页“生活观察”中“老吕和工友们讨薪”的案例及教材第53页“启思导行”中“小区绿地被占”的案例,补充校园情境“同学之间发生财物纠纷,该如何依法处理”,引导学生思考“合法途径”与“非法手段”的区别。【活动一】“探究法定义务”设问:1.结合教材第50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法律条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法律名称 规定的公民义务 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③ 2.自觉履行上表中的义务,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意义?答案:1.①按时完成作业、尊敬师长 ②爱护景区文物 ③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2.①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依法办事的基础,有利于个人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②自觉守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个人权益不受侵害。【活动二】“纠纷解决途径”辨析设问:1.分析教材第51页“探究与分享”中“王某故意伤害案”和“张某等人与李某的土地流转纠纷案”,对比王某和村干部采取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后果,回答:为什么王某的“以暴制暴”行为不可取?2.列举你知道的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答案:1.非法手段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依法办事需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2.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依法办事始于“自觉守法”的意识,成于“遇事找法”的行动。从遵守校规校纪到通过法律服务组织和机构解决纠纷,每一次对法律的信任和运用,都是在为法治社会建设出力。本环节通过法律条文梳理和纠纷案例对比,帮助学生明确公民的基本义务,理解依法办事的具体路径,避免“不知法”“不会用法”的情况。环节二 用法维权——在矛盾化解中彰显法治展示“消费者网购维权”“校园欺凌求助”等图片。学生思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诉讼有哪些类型?”创设情境:“如果你发现部分学生家长被商家欺诈,会如何引导他们依法维权?”【活动一】“依法维权流程图”绘制小组活动:分组绘制“依法维权流程图”,如权益受侵害→收集证据→协商/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仲裁/诉讼(法院)。设问:如何区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答案:①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②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③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活动二】“模拟法律援助”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分组模拟“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场景:学生A扮演“被监护人随意收取了零花钱的未成年人”,学生B扮演“法律援助律师”,依据民法典讲解维权途径(如要求监护人尊重未成年人对于零花钱的支配权)。设问: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尚德守法的公民?答案:①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办事的关键是“解决问题靠法”。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既要勇敢维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证据收集、专业咨询、法律诉讼等合法途径,我们能真正维护自己的权益。本环节通过流程图绘制和角色扮演,将抽象的法律途径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依法维权的具体方法,培养“理性维权、程序正义”的法治思维。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守法—找法—用法”为主线,通过分析生活案例和参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依法办事要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寻求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混淆对“调解”“仲裁”“诉讼”的理解,需通过案例对比强化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机构的功能讲解可能不够具体,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本地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法院立案流程”等实用信息,增强课程实用性;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亲身感受诉讼程序,提升参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