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教科研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孝感市教科研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9月起点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9月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站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
——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
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
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
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
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
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
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
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
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
(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飙首次提出“附近”的概念,是在2019年夏天与许知远的对话中,当时他们讨论的是现代人的时空观念,快递小哥迟到的例子可佐证“时间的暴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 “附近的消失”一方面源于“时间的暴政”,即抽象时间统治生活导致空间附属性增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更多通过抽象概念和原则而非对周边的感知来理解世界。
C. “附近”与社区类似,都是有固定边界的单位,内部人员相对同质、关系稳定,能为年轻人提供生活的“抓手”,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可控感和可知感。
D. 项飙认为年轻人往往过度关注自我(如考试、就业焦虑)和远方的宏大叙事(如全球危机、民族兴盛),却对周边生活认知模糊,这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深层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乡土社会的人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
B. 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
C. 若人们能更多关注“附近”的具体空间经历,不被时间逻辑统治,或许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的包容度会有所提升。
D. 要想更好地对邻居职业、卖菜者生活状况有所了解,需要减少对非身边诸如金融危机等事情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
3. 下列选项中,与项飚“重建附近”的主张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抖音直播间参与辩论 B. 去武汉江汉路逛夜市
C. 和小区门口早餐店老板聊天 D. 到孝感市参加马拉松比赛
4. 请根据访谈内容,把表格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5. 材料中的访谈非常讲究技巧,请结合文本分析是如何让被采访人围绕话题逐步展开,并且让读者快速了解相关理论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有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吃晚饭的时间到了。
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蛇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再没有什么动静。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就在天渐渐冷下来,蛇准备开始她漫长的冬眠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摆满了家具。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的时候。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待着,人都走了。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只有咀嚼声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当声。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饭,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老人吓了一跳,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老猫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是三儿啊,好,都好。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渐渐有了笑容。老人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
文本二:
白发的期盼(节选)
(出录音)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唯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 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 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老年人保持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院子的寂静、老人的沉默以及与老保姆、老猫间极少的交流,共同构成了老人孤独生活的日常图景,与墙上全家福的“其乐融融”形成对比。
B. 文本一中,蛇的“忧心忡忡”源于对老人孤独状态的观察:它看到老人长时间沉浸在回忆中,与周围缺乏有效互动,因此产生了担忧的情绪。
C. 文本二中,赵女士提到的老领导“一周只说两句话”,是因为他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这与其他老人的孤独状态成因完全不同。
D. 文本二通过多位老人的自述,展现了他们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并借专家之口提出“精神赡养”的概念,强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7. 下列对文本中“老年人的孤独”问题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的老人和文本二中的老领导所处的孤独状况是相似的,都是孩子不在身边缺少与亲人的交流。
B. 文本一中,老人家中的全家福与“三儿”的来电形成呼应,前者暗示往昔的热闹,后者则体现亲情联结对孤独的短暂消解,两相对比更显孤独的常态性。
C. 文本一以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来表现老年人的孤独,文本二以纪实性的新闻访谈来呈现并分析老年人的孤独,各有千秋。
D. 专家提出的“精神赡养”意味着只要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再辅以情感关怀,就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孤独问题,这与老人们的诉求完全契合。
8. 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请分析文本一采用哪种独特的叙述角度来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9. 文本一中的“电话”与文本二中的“一周只说了两句话”,在凸显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上有何相似作用 请具体说明。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二: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苏秦始将连横)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臣闻明主绝疑去谗,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瓠白马而盟。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安乐A无事B不见C覆军杀将D无过E燕者F大王知G其H所以然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成熟、收获,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登”的意思相同。
B. 疾,痛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疾”意思相同。
C. 安,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用法相同。
D. “寡人敬以国从”与《六国论》中“不赂者以赂者丧”两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之推用比喻论证劝诫子孙勤勉学习,认为学习像种果树,讲论文章如赏花,修身利行如摘果。
B. 苏秦曾师从鬼谷先生,外出游历几年却狼狈而归,遭到嘲笑,深感羞愧,于是闭门苦读。
C. 苏秦先向秦惠王提出“吞天下称帝而治”的主张,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认为他主张不切实际,故不予采纳。
D. 连横不成转而合纵,苏秦得到了燕、赵国君的认可和支持,赵国资助他车马、黄金、珠宝等,以便让他邀约诸侯国结盟。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14. 材料一中说:“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请你结合苏秦发奋读书的事例,简要分析其动机目的属于哪一类。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陆游
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华鞯①,仙葩宝带②,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
【注】①蹙绣华鞯:唐宋时皇帝赐给宰相、参政的华贵马鞍。②仙葩宝带:宋代时皇帝赐给东西二府高级官员及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等的华贵饰品。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以回忆起笔,“翔鸾鹄”用夸张手法极言韩无咎上朝时随从众多、声势浩大,展现其在朝中的显赫地位,与“西府中台推独步”相呼应。
B. “蹙绣华鞯,仙葩宝带”以细节刻画韩无咎当年的服饰华贵,与“看即飞腾速”呼应,形成对其昔日风光的生动再现,为后文“人生难料”的感慨埋下伏笔。
C. 下阕“残梦不堪重续”中的“残梦”既指往昔与韩无咎共居西湖闲院的时光,也暗含对二人仕途理想落空的惋惜,传递出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怅惘。
D. 全词以“同醉浮玉”作结,在“岁月惊心”“短鬓无多绿”的感伤基调中,生出珍惜当下相聚的旷达,情感跌宕中见真挚,尽显友情与人生感慨的交织。
16. 本首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都巧妙抓住细节描写,特地写了“短发”,两者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浩瀚的宇宙,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场诗是一个曲艺术语,属于中华诗词宝库里一个很特别的小门类,常见于传统戏曲及曲艺表演中。人物出场时往往念诵四句或八句诗,以吊起观众胃口,(1) 。
《陈州粜米》中,定场诗“一点丹心悬日月,万民忧乐在心头”两句强调官员应时刻以百姓疾苦为重,具有劝世意味。除此以外,定场诗还有介绍角色和暗示情节或结局的功能。元杂剧《A》第一折定场诗“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介绍了赛卢医的身份及其医术不精、医德败坏的特点;《牡丹亭》第五十一出《榜下》所念的定场诗“凤舞龙飞作帝京,巍峨宫殿羽林兵。天门欲放传胪喜,江路新传奏凯声”,交代了柳梦梅将会得中状元,(2) 。
定场诗在明清小说中也广泛应用,但更多以诗体形式独立呈现。比如《B》开篇定场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用自己的身份写的唯一一首诗。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蓝本,将兴衰的家族、命运的无常一一融入其中。那满纸的荒唐中,有大观园里复杂的情感纠葛、离奇的情节,看似( ),却又无比真实地反映着人性与社会的种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的血泪,那是繁华与落寞的交替,是对过去的缅怀,对命运的慨叹。这辛酸之泪,流淌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深切感受到那份沉重。纵然曾经花团锦簇,也终归是一场追怀和悼念。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较恰当的一项是( )
A. 空中楼阁 B. 荒诞不经 C. 子虚乌有 D. 荒谬绝伦
20. 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对应的作品名称。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面是《红楼梦》第二回的定场诗,请结合文本观点,简要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特朗普2025年1月上任以来,中美贸易战迅速升温。美国陆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积极应对,随即对美国相关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拿出了我们的底气、骨气和硬气,对抗住了美国的傲气、霸气。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我国的态度实在是解气,让每位中国人扬眉吐气。
对于材料中的“气”,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9月起点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9月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站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A 4. ①. 导致; ②. 重建附近(感知自己周边); ③. 以“附近”为抓手/立足点; ④. 以个体为中心(以你为中心)
5. ① 紧扣核心概念:围绕“附近”展开提问,引导项飙系统阐释。
② 递进式追问:从概念起源到现实意义,逐步深入。
③ 引用受访者观点,增强对话逻辑性。
④ 结合生活案例,用快递员、社区服务等具体场景,使抽象理论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通过蛇这一异于常人的视角,更客观更真实地呈现老人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
②用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强化了小说非常规的艺术效果,使读者阅读产生一种新颖感和陌生感。
③冷酷的蛇也为老人的生活状态感到心酸和伤感,更突显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从而深化小说主题。
9. ①二者均以“微弱的互动信号”,以小见大,折射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严重缺失,强化问题的冲击力,发人深思。
②文本一中的“电话”:平时老人生活死寂,唯有远方子女的电话响起时,“老人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扭动身体、老猫转圈、保姆自言自语)。这通电话带来的短暂“活气”,恰恰反衬出平时老人缺乏情感互动、精神世界麻木的状态,凸显其对“子女关怀”这一精神赡养的迫切需求。
③文本二中的“一周只说了两句话”:老领导一周仅说两句话(回应年龄、说“谢谢”),且均为被动回应,无主动情感交流。这极少的话语量,直接展现老人日常无倾诉对象、无人陪伴的孤独,反衬出其精神生活的空洞,凸显对“日常交流、情感联结”这一精神赡养的需求。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D 12. C
13. (1)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接受书本知识,却不能用它获得尊贵地位和荣耀,即使学识再多,凭借它又有什么用呢?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待这种情况,也不感到很可惜。
14. 观点一:为人。①苏秦发奋读书,以所学游说燕赵等合纵抗秦,是推行主张以安定天下。
②劝秦不成,转而游说各诸侯国,说明不为忠于一国而是为天下谋利。
观点二:为己。①苏秦发奋读书是因自己大困而归,完善自我。
②苏秦发奋读书,游说各诸侯国,想要得到重用。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陆词中“短鬓无多绿”侧重所剩黑发不多,暗示自己年事已高,表达了词人岁月流逝却尚未建立功名的无奈和遗憾。
②张词中“短发萧骚襟袖冷”侧重头发稀疏,借此渲染环境的萧条与内心的寒意,但词人并未因此动摇内心抱负,反而安稳地在湖上泛舟,不减雄伟气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④. 暴秦之欲无厌 ⑤. 纵一苇之所如 ⑥. 凌万顷之茫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1)稳住局面定住场
(2)具有暗示情节发展功能
19. B 20. A.《窦娥冤》 B.《红楼梦》
21.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将家族的兴衰、命运的无常一一融入其中。(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蓝本,将家族的兴衰、命运的无常一一融入其中。)
22. (1)介绍角色,为人物出场作铺垫:“须问旁观冷眼人”点出冷子兴的特殊身份。作为古董商人兼贾府远亲,他既非家族内部成员,又非完全的局外人,这种“中间视角”使他的观察兼具客观性与批判性。
(2)与开篇诗呼应与递进,结构紧凑:从“谁解其中味”的孤独倾诉,到“须问旁观人”引导,引起读者深度思考,共同完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与人性的叩问。从“辛酸泪”到“输赢料不真”的理性分析,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族、社会的宏观思考。
(3)暗示兴衰,揭示主旨:以棋局隐喻家族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以茶尽香销象征贵族生活的虚浮本质,注定了其衰败的结局。
三、作文(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9月起点考试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二语文答题卡
9.(6分)
17.(6分)


(1)
贴条形码区
准考证号
(2)
填涂样例
贴缺考标识
(3)
正确填涂■
考生禁填!由监考老师填写。
注1一答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地,并认底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提定的位置贴好条影网,
18.(4分)
意2.选择题必须使用28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签字笔或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事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项4保特卡面清清,不要折叠、不要养位。考试结束后,诗将答题卡,试题卷一并上交。
(1)
2字
选择题
1 A]B C]D]
6 A B C D
12AB网D
(2)
2AB D
7四B
15 @D
13.(8分)
3A g回
11AB回D
19ABC⊙D
10ACD日Ea田
(1)
20.(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4.(4分)
A

(2)
B

21.(4分)

14.(5分)

5.(6分)
22.(5分)
16.(6分)
8.(4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楚天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题卡(共2页)第1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写作
23.(60分)
80o
▲400字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楚天教科研协作体*语文答题卡(共2页)第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