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2.理解中华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政治认同 通过探讨自由平等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 践行以男女平等、相互尊重、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 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教学重点】自由平等的表现和价值;珍视自由、践行平等的做法。【教学难点】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差别对待的合理性;反对特权。7.1 珍视自由环节一 自由之辨——解码自由的本质与边界播放有关自由与规则的短视频,如某网红因不当言论被封号。学生思考:“有人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也有人说自由需要规则约束。对此,你如何看待?”展示教材第58页“生活观察”中三位同学的观点(绝对自由、现实约束、规则与自由),结合教材第60页“探究与分享”中“挣脱束缚的风筝”的图片,提问:“为什么挣脱束缚的风筝反而无法起飞?生活中,哪些‘线’在保护我们的自由?”【活动一】“自由观点辩论赛”小组辩论:正方“自由需要限制”vs反方“自由不应受限”,结合教材观点进行辩论。正方可以引用“红绿灯保障通行自由”“法律禁止校园欺凌,保障安全自由”的相关案例;反方可以列举“过度管制压抑个性”的相关案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总结出“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和伤害”的观点。设问:你如何看待自由的本质?答案:自由意味着在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人们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在思想、言论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自由受社会规则制约,绝对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如风筝断线坠落)。【活动二】“自由价值树”绘制小组活动:根据教材知识,学生分组绘制“自由价值树”,标注自由的价值的具体表现(例如:个人→个性发展;社会→激发创新活力)。设问:1.结合教材第59页“相关链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讨论:自由是如何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2.结合教材第59页“阅读感悟”(改革开放后市场的变化),讨论:自由是如何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答案:1.自由有利于人们培养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2.自由能够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探索、创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脱缰野马”,而是戴着“规则之锁”的展翅雄鹰。从个人成长的个性发展到社会进步的创新活力,自由的真正价值在于规则保护下的自主与尊严。本环节通过辩论赛与价值分析,帮助学生突破“自由即无限制”的认知误区,理解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树立“自由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的法治思维。环节二 自由之行——在权利与责任中守护自由展示教材第60页“探究与分享”中“唐某微博骂人被判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案例,提问:“唐某行使言论自由为何会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在行使权利时应注意什么?”创设校园情境“同学在班级群公开嘲笑他人身材,并称‘言论自由不违法’”,提问:“这种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权利?如何用教材知识分析这一行为?”【活动一】“权利行使边界”探究小组讨论:分析以下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依据:①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教师点拨:不合法,侵犯他人安静学习的权利)。②向政府网站举报某工厂违法排污行为(教师点拨:合法,依法行使监督权)。设问: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由,实现自由的价值?答案: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②依法行使权利。③尊重他人的权利。【活动二】“自由维权路径”模拟模拟场景:根据教材第6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模拟关某维权的场景,步骤如下:收集证据(保存微博回帖截图)→协商要求删除(@唐某)→调解(平台介入)→诉讼(向法院起诉)。设问: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怎么做?答案: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学会依法办事)。珍视自由,既要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课堂上的礼貌发言到网络中的文明表达,每一次对他人权利的尊重,都是在为自由的大厦添砖加瓦。本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维权模拟,引导学生掌握依法行使权利的具体做法,理解“自由的边界是道德、纪律、法律、他人的权利等”,培养法治观念。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理解自由—践行自由”为主线,通过观点辩论、案例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相对自由,懂得珍视自由需珍惜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学生可能会混淆“自由的限制”与“自由的剥夺”,需通过“禁止闯红灯(保护通行自由)vs禁止发表言论(剥夺言论自由)”强化认知;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可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结合时事案例深化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自由与规则”情景剧创编,让学生演绎“课堂自由发言vs打断他人发言”“网络自由表达vs传播网络谣言”等场景,在体验中理解自由的边界;引入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条文,说明行使自由与保护隐私的关系,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