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 践行平等环节一 平等之基——解码平等的核心内涵展示保障妇女职场权益和抵制乙肝歧视的相关案例。学生思考:“‘男女同工同酬’和‘乙肝歧视’案胜诉是如何体现平等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平等现象?”展示教材第61~62页“生活观察”(妇女权益保障)和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平等的规定),结合校园情境“班级评选班干部时,不同性别、家庭背景的同学享有同等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平等的两层含义”。【活动一】“平等类型辨析会”小组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判断以下行为是否符合平等原则:①公交车为孕妇设置爱心座椅(教师点拨:差别对待,符合平等原则)。②招聘时拒绝乙肝病毒携带者(教师点拨:歧视他人,违反平等原则)。设问:给予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特殊关照是否违反平等原则?答案: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是为了让老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得实实在在的平等,并没有违反平等原则和精神。【活动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条文解读设问: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中关于平等的法律规定,请你谈谈“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体现了平等的哪一层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案:平等意味着权利义务平等。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平等不是简单的“绝对平均”,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特殊情况差别对待”的智慧平衡。从法律条文到生活实践,平等的核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拒绝特权与歧视。本环节通过辨析会和法律条文解读,帮助学生突破“平等即绝对相同”的误区,理解平等的法律内涵与现实表现,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平等观。环节二 平等之行——在实践中捍卫平等原则展示教材第64页“探究与分享”中“乙肝歧视”案胜诉的案例。学生思考:“张某的维权行为为什么能影响国家政策?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应如何行动?”创设校园情境“某同学嘲笑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穷酸’”,提问:“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作为旁观者,我们如何践行平等?”结合教材中“平等对待他人”“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活动一】“平等的维护路径”模拟小组活动:分组模拟“校园歧视”维权情景,依据教材知识“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设计步骤:第一步:指出歧视行为(“你的言论伤害了同学”)。第二步:寻求帮助(报告老师、开展班级平等教育)。第三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侵犯人格尊严,可依据民法典维权)。设问: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应如何做?答案: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用合法的方式捍卫平等。【活动二】“特权现象大家谈”设问:1.列举生活中的特权现象。结合教材知识“践行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讨论:特权的危害有哪些?2.谈谈中学生应如何抵制特权思想。答案:1.示例:现象:利用关系插队、领导干部的子女违规入学等。 危害:特权破坏平等原则,践踏法律尊严和权威,损害公民的平等权利,破坏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2.中学生应从小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反对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践行平等,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人格(如不歧视他人),更要在面对歧视时勇敢说“不”。从拒绝一次插队到支持一场维权,每一次对平等的捍卫,都是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本环节通过维权模拟和特权讨论,引导学生将平等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理解“践行平等”既包括增强平等意识,也包括平等对待他人、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培养“知行合一”的理念。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理解平等内涵—践行平等原则”为主线,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平等是同等对待与差别对待的统一,需在尊重人格、反对特权、依法维权中落实。学生可能会混淆“差别对待”与“歧视”,需通过“残疾人通道”(合理差别对待)vs“招聘限制性别”(歧视)来强化;对“特权”的理解可能停留在“权力特权”,忽视“关系特权”“金钱特权”等隐性形式,需补充多元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平等在身边”调查活动,让学生记录校园/社区中的平等或歧视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法律或道德问题;组织“平等”主题班会,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法庭审理歧视案件),让学生亲历践行平等原则的过程,增强体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