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社会责任我担当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 社会责任我担当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九课 积极奉献社会
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1.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
政治认同 1.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积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道德修养 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做未来的好建设者
健全人格 1.学会处理与社会的关系 2.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
责任意识 1.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2.具有主人翁意识,关心社会,培育担当精神 3.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
【教学重点】
承担责任的表现和做法;奉献社会的做法。
【教学难点】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认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9.1 社会责任我担当
环节一 责任之辨——解码责任的内涵与价值
展示名言:“责任是一种心态,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品质。”
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责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你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展示教材第75页“生活观察”(完成有关社会责任的表格)和教材第76页“探究与分享”(打扫班级卫生、自己洗衣服、绿色出行)中的内容,结合校园情境“值日生未完成值日任务导致班级被扣分”,提问:“这是否属于未承担责任?责任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
【活动一】“责任类型连连看”
小组活动:根据教材知识“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将以下行为分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①按时完成作业(教师点拨:对自己负责)。
②帮助同学讲解难题(教师点拨:对他人负责)。
③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教师点拨:对社会负责)。
设问:
做负责任的人,为什么既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更要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答案:
①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②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才能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美好社会。
【活动二】“责任价值辩论赛”
小组辩论:正方“承担责任促进个人发展”vs反方“承担责任耗费个人精力”,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辩论。正方可以引用教材第78页“阅读感悟”中“樊锦诗坚守敦煌”的例子说明责任带来的精神方面的收获;反方可以列举“学生干部因工作影响成绩”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付出与收获并存”的观点。
设问: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责任?
答案:
①代价: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可能会被误解和责备。②回报:增长才干,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③正确态度:我们要甘于奉献,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不抱怨、不懈怠,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做到“我尽责,我无悔”。
承担责任是成长的“必修课”,从独立完成作业到主动帮助他人,每一次担责都是自我的超越。责任不是负担,而是挖掘潜能、实现价值的钥匙。
本环节通过分类辨析和价值辩论,帮助学生理解责任的内涵与积极意义,打破“责任是压力”的片面认知,形成“责任促进成长”的正向理解。
环节二 责任之行——从受惠于他人到主动担当奉献
播放有关“消防员逆火而行”“教师深夜批改作业”的视频。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应如何将感恩之心转化为责任担当?”
展示教材第77页“探究与分享”(父母劳作、教师授课、解放军战士站岗),创设家庭情境“父母加班晚归,子女积极承担家务劳动”,谈谈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解。
【活动一】“责任传递链”绘制
小组活动:
绘制“责任传递链”:他人为我承担的责任(如父母养育子女、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我为他人承担的责任(如照顾弟弟妹妹、遵守交规)→我为社会承担的责任(如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
设问:
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他人为我们承担责任,我们应如何回应?”
答案:
我们要平等、真诚对待他人,公正处事,同时要心怀感恩、善待他人,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尽己所能为他人排忧解难。
【活动二】“责任担当案例分析”
设问:
分析教材第78页“阅读感悟”中“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案例,结合教材中“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相关知识,回答:樊锦诗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学生应如何将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
答案:
樊锦诗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方面。 我们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将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责任是一场温暖的接力:我们为他人点亮星光,他人为我们遮风挡雨。从关心家人到服务社会,每一份担当都是对“岁月静好”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本环节通过“责任传递链”绘制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受惠者”视角转向“担当者”视角,理解责任的双向性和层次性,培养“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责任意识。
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
本课时以“认识责任—承担责任”为主线,通过生活情境分析和深度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是分内之事,涵盖对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担当;明白承担责任虽需付出,但能促进个人成长、传递温暖,是实现个人价值与促进社会进步的纽带。
学生可能认为“社会责任”遥不可及,需结合“校园责任岗”(如图书管理员、节能监督员)等微实践降低理解难度;学生可能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入,可能会忽视精神回报,需强化案例分析(如樊锦诗的“无怨无悔”)。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责任体验日”活动,让学生担任“一日家长”“一日校园安全员”,撰写责任日记,深化对责任的认识;补充有关戍边战士、大学生“村官”等人承担责任的案例,增强代入感,避免说教式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