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奉献社会我践行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奉献社会我践行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9.2 奉献社会我践行
环节一 生活中的奉献实践——从身边小事做起
播放2024年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他人的视频片段及社区环保活动短视频。
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人在做什么?你是否参与过类似的活动?”
展示教材第79页“生活观察”中的四幅图片(义务植树、志愿讲解、写春联、安全宣传),提问:“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点?你参与过哪些‘奉献社会’的具体行动?”
【活动一】分享奉献故事
小组活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参与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次奉献活动(如爱心义卖、社区清洁、助老服务等),说说你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你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
设问:
有人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与奉献活动是在浪费时间。请你辨析这一观点。
答案:
这一观点错误。理由:①对个人:奉献社会能够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境界不断提升。②对国家、社会:奉献社会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活动二】小组讨论——奉献的“大”与“小”
设问:
结合教材第82页“启思导行”中“微公益活动”(捐衣物、助老、倡议绿色低碳出行),讨论:“为什么说‘微公益活动虽小,却意义重大’?这些微公益活动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我们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在志愿服务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努力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奉献不分大小,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参与志愿服务、关爱他人、保护环境)。这既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奉献社会能让我们拓展视野、提升能力,让社会更温暖。
本环节通过生活情境分析和亲身经历分享,引导学生理解奉献社会的具体表现,认同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双重意义,培养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环节二 榜样引领与本领提升——向先锋学习
展示教材第80页“阅读感悟”和“探究与分享”中甘祖昌夫妇、邓稼先的事迹。
学生思考:“他们的人生选择有何共同之处?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长期奉献的?”
分组阅读甘祖昌夫妇“辞官务农、建设家乡”和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的材料,创设任务:“如果回到他们的时代,你是否能像他们一样践行‘国家需要高于个人利益’?”
【活动一】榜样精神分析
设问:
1.在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以实际行动致敬榜样?
2.青少年应如何通过团组织提升奉献社会的能力?
答案:
1.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
2.我们要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真诚奉献,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活动二】我的“奉献社会计划”
小组活动:结合教材“奉献社会”的要求(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担当时代责任),小组合作制订个人计划(如“每月掌握一项新技能”“每学期参与两次志愿服务活动”)并分享交流。
榜样的力量在于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职责。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更要将这种奉献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珍惜学习时光、提升本领、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的真谛。
本环节通过榜样事迹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奉献社会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本领,认识共青团,强化政治认同,将奉献精神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
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
本课时以“奉献社会”为主线,通过“身边实践”与“榜样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奉献社会的内涵与意义,明确“增强本领”是奉献社会的基础,“参与行动”是奉献社会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落实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道德修养(弘扬志愿精神)、政治认同(向共青团靠拢,听党话、跟党走)的学科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担当、能奉献的时代新人。
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实践经历,在“分享奉献故事”活动中参与度较低,需提前布置课前活动(如“记录一次公益小事”)。榜样事迹的时代背景与实际生活有距离,可补充当代青(少)年奉献社会的案例(如“大学生支教”“小小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增强代入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资源(如红色志愿服务基地)设计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课后参与实践任务,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在“奉献社会计划”中增加小组互评环节,通过同伴监督提高计划的可行性,真正将奉献精神转化为持续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