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其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器、骨针及穿孔贝壳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 )A. 已进入新石器时代 B. 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C.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D. 建立了早期国家形态2.考古学家在某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部分骨骼有明显的切割和烧痕。据此推断,该遗址的古人类( )A. 已学会使用火和制作工具 B. 以饲养家畜为主要食物来源C. 能种植农作物补充食物 D. 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3.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其化石遗存主要是两枚门齿。通过对门齿化石的研究,考古学家能够推断出元谋人的( )①生活年代 ②体质特征 ③生产工具 ④食物种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北京人遗址中,灰烬层多分布在洞穴底部和角落,且伴有大量烧骨和烧石。这一现象说明北京人( )A. 已形成固定的用火区域 B. 主要以烤制食物为食C.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D. 能建造房屋储存火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5.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猪龙、玉璧等,部分玉器造型精美且规格统一。这反映出红山文化( )A. 手工业技术成熟且存在等级差异 B. 以玉器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C. 已进入青铜时代 D. 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6.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由水坝、渠道和蓄水池组成的水利系统,该系统可调节水量、抵御洪水。这一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A. 农业生产依赖自然降水 B. 社会具备强大的组织协作能力C. 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D. 水利技术领先世界7.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支,其遗址中除了彩陶,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和粟的遗存。这表明半坡居民( )A. 适应了北方干旱的自然环境 B. 主要从事渔猎活动C. 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 D. 已发明文字8.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刃部磨制锋利,柄部钻孔便于安装木柄。这种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A. 砍伐树木 B. 耕地播种 C. 捕猎动物 D. 制作陶器9.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普遍出现黑陶,其中 “蛋壳黑陶杯” 器壁薄如蛋壳,质地坚硬。这一现象反映出龙山文化( )A. 制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 手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C. 已出现商品经济 D. 社会贫富差距消除10.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存 “满天星斗” 式分布,黄河流域有仰韶、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有河姆渡、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A. 单一性 B. 多元性 C. 封闭性 D. 落后性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共发现 11 条水坝遗址,总长度超过 10 公里,控制流域面积达 100 平方公里。考古学家推测,该水利系统的修建需要组织大量人力,仅谷口高坝的土石方量就超过 280 万立方米,需数千人持续劳作数年。同时,良渚古城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平民墓葬随葬品极少。—— 摘编自《良渚古城考古报告》(1)根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特征。(6 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6 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对比表文化遗存 主要分布区 核心遗存 经济活动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陶、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饲养猪、狗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黑陶、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饲养水牛、猪红山文化 辽河流域 玉器(玉猪龙)、祭坛 农业与渔猎结合(1)根据表格,指出不同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和差异。(6 分)(2)结合表格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石器时代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6 分)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13.《山海经 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遂杀蚩尤。” 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巨鹿之战14.禹治理黄河水患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成功疏导洪水。这一事件使禹在部落联盟中威望大增,其主要原因是( )A. 禹的个人品德高尚 B. 治水成功保障了农业生产C. 禹掌握了军事权力 D. 部落联盟成员崇拜自然15.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推举的标准主要是 “贤” 与 “能”。这一制度体现了原始社会末期( )A. 私有制已完全确立 B. 民主协商的特点C. 世袭制的萌芽 D. 国家机器的形成16.《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 这一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启通过禅让制继承王位 B. 启以武力巩固世袭制C. 益建立了新的部落联盟 D.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17.夏朝的统治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王城岗遗址等均位于这一区域。这表明夏朝( )A. 已形成稳定的统治区域 B. 疆域覆盖全国C. 以长江流域为统治中心 D. 是部落联盟的延续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传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部落,之后炎黄部落不断融合周边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材料二 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时,推举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禹年老时,最初推举益为继承人,但禹死后,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材料三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仅协调各部落人力物力,还建立了一支常备队伍,制定了简单的法规,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根据材料一,概括炎黄部落联盟的作用。(3 分)(2)材料二反映了权力传承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5 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禹的活动对早期国家形成的意义。(4 分)早期国家的特征1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如青铜爵、青铜斝,仅见于大型墓葬;小型墓葬中几乎没有青铜礼器。这一现象说明夏朝( )A. 青铜技术落后 B. 社会等级分化明显C. 青铜礼器用途广泛 D. 墓葬制度尚未形成20.古籍记载,夏朝将统治区域划分为 “九州”,各州设 “牧” 进行管理。这一记载反映出夏朝( )A. 已建立地方管理体系 B. 实行分封制C. 疆域横跨长江、黄河流域 D. 实现了大一统21.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布局规整,殿内有立柱遗迹,四周有回廊。这一建筑格局体现了夏朝( )A. 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 以农业生产为中心C. 权力的集中与威严 D. 崇拜祖先的文化传统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戈、青铜钺等兵器,这些兵器制作工艺简单,但数量较多;同时还发现了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陶范、铜渣等。材料二 《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尚书》记载:“夏启有钧台之享。”(钧台之享是夏启召集诸侯举行的祭祀和会盟活动)(1)根据材料一,分析夏朝的手工业和军事特征。(6 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夏朝的国家统治手段。(6 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23.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造型独特,但部分青铜容器的形制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礼器相似。这反映出( )A. 三星堆文化独立发展 B. 中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影响C. 三星堆文化领先中原 D. 中华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24.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河姆渡、良渚文化,再到夏朝的二里头遗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A. 多元一体 B. 单一发展 C. 封闭保守 D. 断层式发展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 “多元一体” 的过程。“多元” 指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如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辽河流域的玉器文化;“一体” 指不同区域文化通过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内核,如玉器、青铜礼器的使用逐渐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区域传播推广。到夏朝时期,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文化面貌,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 200 字)参考答案1. B(解析:山顶洞人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未进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骨针和穿孔饰品说明其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A 错误;旧石器时代以采集渔猎为主, C 错误;早期国家形成于夏朝, D 错误)2.A(解析:切割痕迹说明使用工具,烧痕说明使用火,A 正确;旧石器时代无家畜饲养和农业种植, B、 C 错误;青铜技术出现于奴隶社会, D 错误)3.A(解析:通过化石可推断生活年代和体质特征,生产工具需通过石器遗存推断,食物种类需通过动植物化石推断,③④错误,①②正确)4.A(解析:灰烬层集中分布说明有固定用火区域,A 正确;无法推断食物主要来源, B 错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C 错误;北京人未建造房屋, D 错误)5.A(解析:精美且规格统一的玉器说明制陶技术成熟,仅部分遗址出土高规格玉器反映等级差异,A 正确;玉器主要用于祭祀或礼器,非贸易, B 错误;红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 C 错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 D 错误)6. B(解析:大型水利系统需大量人力协作,说明社会组织能力强, B 正确;水利系统调节水量,说明不依赖自然降水,A 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 C 错误;材料未体现 “领先世界”, D 错误)7.A(解析: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环境,粟耐干旱,A 正确;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 B 错误;河姆渡是干栏式房屋和水稻,生活方式不同, C 错误;半坡遗址未发现文字, D 错误)8. B(解析:骨耜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工具,用于耕地播种, B 正确;砍伐树木用石斧,A 错误;捕猎用弓箭、石矛, C 错误;制作陶器用陶轮,D 错误)9.A(解析:“蛋壳黑陶杯” 体现制陶技术高超,A 正确;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是趋势,但 “完全分离” 表述绝对, B 错误;材料未体现商品交换, C 错误;龙山文化时期贫富差距明显, D 错误)10. B(解析:多流域文化并存体现多元性, B 正确;单一性、封闭性与 “满天星斗” 不符,A、C 错误;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进步, D 错误)11.(1)特征:①具备强大的组织协作能力(修建大型水利系统);②社会等级分化明显(贵族与平民墓葬差异);③手工业技术成熟(制作玉器);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需水利系统保障)。(6 分,任答 3 点)(2)意义:①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证据;②大型水利系统和等级墓葬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③填补了长江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空白,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涵。(6 分)12.(1)共同特征:①以农业生产为主,饲养家畜;②有定居生活(房屋遗存);③手工业发展(制陶、制玉)。(3 分)差异:①农作物不同(粟 vs 水稻);②房屋形制不同(半地穴式 vs 干栏式);③特色手工业不同(彩陶 vs 黑陶 vs 玉器)。(3 分)(2)原因:①自然环境差异(北方干旱适合种粟,南方湿润适合种水稻);②地理隔离导致文化发展路径不同;③生产技术传播速度较慢,区域特色保留明显。(6 分)13. B(解析:材料描述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即涿鹿之战, B 正确;阪泉之战是炎黄之战,A 错误;牧野之战是商周之战, C 错误;巨鹿之战是秦末之战, D 错误)14. B(解析:治水成功解决水患,保障农业生产,提升禹的威望, B 正确;个人品德是次要原因,A 错误;材料未体现军事权力, C 错误;与自然崇拜无关, D 错误)15. B(解析:禅让制通过推举产生首领,体现民主协商, B 正确;私有制确立于新石器晚期,A 错误;禅让制与世袭制对立, C 错误;国家机器形成于夏朝, D 错误)16. B(解析:“益干启位,启杀之” 说明启以武力巩固世袭制, B 正确;启通过世袭继位,A 错误;益未建立新联盟, C 错误;夏朝灭亡于桀, D 错误)17.A(解析:统治范围集中且有多处遗址印证,说明有稳定统治区域,A 正确;夏朝疆域未覆盖全国, B 错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 C 错误;夏朝是早期国家,非部落联盟, D 错误)18.(1)作用:①打败蚩尤部落,扩大部落联盟范围;②促进部落融合,奠定华夏族基础;③推动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3 分)(2)变化:从禅让制(推举制)转变为世袭制(父子相传)。(2 分)实质: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3 分)(3)意义:①协调部落人力物力,增强部落联盟的凝聚力;②建立常备队伍和法规,为国家机器的形成提供条件;③提升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为夏朝建立奠定基础。(4 分,任答 2 点)19. B(解析:青铜礼器仅见于大型墓葬,说明社会等级分化, B 正确;能制作青铜礼器说明技术不落后,A 错误;材料未体现用途广泛, C 错误;墓葬有明显差异,说明墓葬制度形成, D 错误)20.A(解析:“九州” 设 “牧” 管理,说明有地方管理体系,A 正确;分封制始于西周, B 错误;材料未体现疆域范围, C 错误;大一统实现于秦朝, D 错误)21. C(解析:宫殿布局规整、坐北朝南体现权力集中与威严, C 正确;材料未体现 “领先世界”,A 错误;宫殿是权力中心,非农业中心, B 错误;与祖先崇拜无关, D 错误)22.(1)手工业特征:①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有铸铜作坊和青铜兵器);②青铜铸造工艺简单,处于早期阶段。(3 分)军事特征:①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兵器数量多);②军队主要用于维护统治或防御。(3 分)(2)统治手段:①制定法律(禹刑),以暴力维护统治;②通过祭祀和会盟(钧台之享),强化与诸侯的联系,巩固统治秩序。(6 分)23. B(解析:三星堆青铜容器与中原相似,说明中原文化对其有影响, B 正确;并非独立发展,A 错误;材料未体现 “领先”, C 错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 D 错误)24.A(解析:多区域、多时期文化构成发展脉络,体现多元一体,A 正确;单一发展、封闭保守与史实不符, B、 C 错误;中华文明从未断层, D 错误)25.示例: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是 “多元” 与 “一体” 的辩证统一。从 “多元” 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粟种植为核心,适应北方干旱环境;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以黑陶和水稻种植为特色,契合南方湿润气候;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则以精美的玉器和祭坛遗址,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在各自区域内独立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满天星斗” 格局。从 “一体” 来看,不同区域的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交流融合逐渐形成共同内核。例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技艺向中原传播,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术相互影响;良渚文化的水利技术和稻作经验,为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到夏朝时期,二里头文化更是吸收了红山玉器、良渚水利技术和中原青铜工艺的精华,形成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统一文化符号,标志着 “一体” 趋势的强化。这种 “多元一体” 的特征,既保留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个性,又通过交流融合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共同基因,为后续商周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00 字以上,观点明确 2 分,史论结合 8 分,逻辑清晰 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