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与民族交融1.《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核心原因是( )A. 周王室的支持 B. 管仲改革增强国力C. 军事力量最强 D. 地理位置优越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现象日益明显,如晋文公 “退避三舍” 后击败楚军,召集诸侯会盟并确立霸主地位;楚庄王曾 “问鼎中原”,挑战周王室权威。这些现象反映出春秋时期( )A. 周王室统治彻底瓦解 B. 诸侯争霸冲击分封制C. 民族交融趋势减弱 D. 统一王朝已经形成3.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北方戎狄部落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中原风格的青铜礼器;同时,中原地区的遗址中也发现了戎狄特色的兵器和饰品。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 )A. 手工业技术交流频繁 B.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C. 战乱导致文物迁移 D. 中原文化优于戎狄文化4.春秋时期,霸主往往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召集诸侯会盟,如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南伐楚国责其 “不向周王纳贡”。“尊王攘夷” 口号的主要作用是( )A. 维护周王室的绝对权威 B. 为诸侯争霸提供合法性C. 阻止少数民族内迁 D. 推动各国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变法运动5.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 )A. 战争规模更小 B. 以 “尊王攘夷” 为口号C. 战争目的是消灭他国、统一区域 D. 诸侯国数量增多6.《商君书 垦令》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收为奴婢)。” 材料体现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 奖励耕织 B. 废除井田制 C. 奖励军功 D. 推行县制7.商鞅变法中,“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 促进农业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废除贵族特权 D. 提高军队战斗力8.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 “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楚国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整顿吏治)。这些变法的共同目的是( )A. 发展工商业 B.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 富国强兵以应对兼并战争 D. 实现思想统一9.公元前 260 年,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国 “悉发十五岁以上悉诣长平”,最终击败赵国,坑杀赵军 40 万。这一战役反映出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 )A. 以小规模突袭为主 B. 军队以贵族子弟为主C. 具有残酷性和毁灭性 D. 以争夺土地为唯一目的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先后两次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材料二 《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材料三 变法后,秦国 “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经过百年积累,最终灭六国,统一全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任答 3 点)。(6 分)(2)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面临的阻力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说明变法的最终影响。(6 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为应对兼并战争,纷纷进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赵国 “胡服骑射” 改革军事装备和战术;韩国申不害变法注重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齐国邹忌变法整顿吏治、广开言路。这些变法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推动了各国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战国变法的共同背景和共同作用。(6 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为何能使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6 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2.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最显著进步是( )A. 刀耕火种的推广 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 青铜农具的普及 D. 曲辕犁的发明13.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楚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麻织品,齐国遗址中出土了精美丝织品,秦国遗址中出土了漆器。这反映出当时( )A.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B. 各国手工业技术相同C. 手工业仅为贵族服务 D. 商业贸易规模庞大14.战国时期,范蠡在越国助勾践灭吴后,弃官从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后世尊为 “商圣”;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这些现象说明战国时期( )A.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B. 商业活动较为活跃C. 商人地位高于贵族 D. 统一市场已经形成15.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其 “深淘滩、低作堰” 的设计,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修建反映出当时( )A. 水利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 秦国已实现全国统一C. 农业生产依赖水利工程 D. 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铁锄、河南洛阳出土的春秋晚期铁锛。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管子》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缛、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除都江堰外,还修建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魏国修建了西门豹渠,灌溉邺地农田。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及影响。(6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及作用。(6 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17.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周王室衰微 B. 私学兴起,“士” 阶层活跃C. 生产力发展,社会急剧变革 D. 各国统治者重视思想文化18.《论语 学而》载:“子曰:‘仁者爱人。’”《论语 为政》载:“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体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A. 无为而治 B. 仁与礼 C. 法治 D. 兼爱非攻19.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 强调君主专制 B. 维护平民利益C. 提醒统治者重视民生 D.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20.《韩非子 有度》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材料体现韩非子的思想是( )A. 无为而治 B. 仁政 C. 法治 D. 兼爱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减少对社会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材料二 墨子提出 “兼爱”(无差别地爱所有人)、“非攻”(反对战争)、“尚贤”(选拔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材料三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多青睐法家思想,如秦国任用商鞅、韩国任用申不害,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老子和墨子的核心主张。(6 分)(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为何能成为战国时期变法的理论武器。(6 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仅是思想流派的争鸣,更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儒家主张 “克己复礼”“仁政”,试图通过道德教化重建社会秩序;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希望回归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法家主张 “法治”“中央集权”,适应了兼并战争和国家统一的趋势。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 “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 200 字)参考答案1. B(解析:齐桓公称霸的核心是管仲改革(如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增强国力,A 周王室支持是辅助, C “军事最强” 表述绝对, D 地理位置是客观条件,非核心原因)2. B(解析:“礼崩乐坏”“问鼎中原” 体现诸侯争霸冲击分封制,A “彻底瓦解” 错误(周王室仍存), 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春秋未形成统一王朝)3. B(解析:中原与戎狄文物交叉出现,体现民族交融,A 手工业交流是表象, C 战乱迁移非主要原因, D “文化优劣” 表述错误,无优劣之分)4. B(解析:“尊王攘夷” 为诸侯争霸提供合法性,A 周王室权威已衰落, C “阻止少数民族内迁” 错误(实际促进交融), D 统一度量衡是战国商鞅变法内容)5. C(解析: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消灭他国、统一区域,A 规模更大, B 春秋口号, D 诸侯国数量减少)6.A(解析:“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体现奖励耕织, B 是允许土地买卖, C 是军功爵制, D 是县制,均与材料无关)7. B(解析:设县派官治理,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A 是奖励耕织, C 是废除世卿世禄制, D 是奖励军功)8. C(解析:战国变法共同目的是富国强兵应对兼并战争,A 发展工商业与 “尽地力”“明法审令” 无关, B 李悝、吴起变法未明确确立土地私有制, D 思想统一是秦朝焚书坑儒内容)9. C(解析:“悉发十五岁以上”“坑杀 40 万” 体现战争残酷性,A 规模大非突袭, B 军队以平民为主, D “唯一目的” 错误(还争夺人口、资源))10.(1)核心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军功,授予军功者爵位和土地;③推行县制,国君派官治理;④奖励耕织,免除高产者徭役。(任答 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2)阻力:宗室贵戚的反对(旧贵族利益受损)。(3 分)最终影响: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3 分)11.(1)共同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面临生存危机。(3 分)共同作用:推动各国封建化进程,增强国力。(3 分)(2)原因:①商鞅变法措施全面且彻底(如土地私有、县制、军功爵制等,覆盖经济、政治、军事);②秦孝公长期支持,变法得以持续;③变法适应了封建制发展趋势,调动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④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关中平原,易守难攻),为变法提供稳定环境。(任答 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12. B(解析:春秋晚期至战国,铁犁牛耕推广是农业最显著进步,A 是原始社会, C 是商周, D 是唐朝)13.A(解析:楚麻、齐丝、秦漆器,体现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B “技术相同” 错误, C “仅为贵族服务” 错误(有民间手工业), D 材料未体现商业贸易规模)14. B(解析:范蠡经商致富、商业城市出现,说明商业活跃,A 重农抑商战国开始推行,未废除, C 商人地位低于贵族, D 统一市场秦朝形成)15.A(解析:都江堰设计科学,体现水利技术高, B 修建时秦国未统一, C “依赖” 表述绝对, D 材料未体现 “领先世界”)16.(1)变化:从春秋晚期铁农具出现,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3 分)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确立(如废井田)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封建生产关系形成。(3 分,任答 2 点)(2)原因:①铁犁牛耕推广,农业发展需要稳定的水利条件;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兴修水利可保障农业高产;③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支持水利建设。(3 分,任答 2 点)作用:①灌溉农田,提高粮食产量;②防洪减灾,保障农业生产稳定;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成都平原、关中平原)。(3 分,任答 2 点)17. C(解析: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动社会变革,A、 B 是直接原因, D 是重要条件,非根本)18. B(解析:“仁者爱人” 是仁,“齐之以礼” 是礼,A 是老子, C 是韩非子, D 是墨子)19. C(解析:“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提醒统治者重视民生,A 反对君主专制表述错误, B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非平民, D 主张君主制,非废除)20. C(解析:“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体现法治,A 是老子, B 是孟子, D 是墨子)21.(1)老子:主张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过度干预社会。(3 分)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民众利益。(3 分)(2)原因:①法家主张 “法治”“中央集权”,适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加强君主权力、整顿吏治的需求;②法家主张奖励耕战,能直接增强国力,应对兼并战争;③法家思想务实,强调制度变革,符合各国变法图强的目标,而儒家 “仁政”、道家 “无为” 不适应战争需要。(6 分,任答 3 点)22.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而百家争鸣的思想探索,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二者相互促进。从社会变革推动思想争鸣来看,铁犁牛耕推广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结构变动(“士” 阶层活跃),各国兼并战争频繁,不同群体对社会秩序提出不同诉求: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儒家 “克己复礼” 恢复旧秩序;下层民众通过墨子 “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和压迫;统治者则需要法家 “法治”“中央集权” 来富国强兵。这些诉求共同促成了思想流派的多元发展。从思想争鸣影响社会变革来看,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推动秦国建立封建制度、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全国;儒家思想虽在战国未被重用,但 “仁政”“民本” 理念被后世统治者吸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道家 “无为而治” 也为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借鉴。可见,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反映,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体现了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200 字以上,观点明确 2 分,史论结合 8 分,逻辑清晰 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