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分层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分层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的统一(背景、过程与意义)
1.战国末期,秦国 “兵甲之盛,莫之能当”,最终完成统一。下列不属于秦国能完成统一的客观条件的是( )
A. 铁犁牛耕推广,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B. 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
D. 地理位置优越,关中平原易守难攻
2.《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中 “扫六合” 的完成时间是( )
A. 公元前 230 年 B. 公元前 221 年 C. 公元前 209 年 D. 公元前 207 年
3.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差异显著(如赵国铲形币、齐国刀形币、楚国蚁鼻钱),而秦朝统一后,全国流通圆形方孔钱。这一变化直接反映秦统一的意义是( )
A. 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B. 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
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推动了文化多元发展
4.秦朝统一后,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一疆域的形成标志着( )
A. 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 多民族封建国家格局基本奠定
C. 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达到顶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秦始皇统一后,“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一举措体现皇帝制的特点是( )
A. 皇权至上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权神授
6.秦朝中央机构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武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监察百官”。这一机构设置体现的原则是( )
A. 分权制衡 B. 君主专制 C. 等级森严 D. 地方分权
7.睡虎地秦简《语书》载:“郡县者,天下之公器也。” 与西周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 )
A. 诸侯世袭统治 B. 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地方拥有独立兵权
8.秦始皇统一后,大臣淳于越建议 “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遭到李斯反对。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其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贵族权力 B.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促进经济发展 D. 传承上古政治传统
9.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制度中,由秦朝开创并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是( )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皇帝制 D. 三省六部制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简表
官职 主要职能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 掌管全国军事(虚设,未任命官员)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掌管奏章
材料二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秦朝将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并分析太尉 “虚设” 的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郡县制的推行对秦朝统治的意义。(6 分)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文化、交通、边防)
11.秦朝统一后,“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民间流行更简便的隶书。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书法艺术发展 B. 消除各地文化差异
C. 便于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 D.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2.《汉书 食货志》载:“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秦朝统一货币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货币形制 B.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方便商品对外出口
13.秦朝时期,“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驰道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
A. 发展交通运输业 B. 便利皇帝巡游天下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军事调动 D. 促进各地商业往来
14.秦朝为抵御北方匈奴,“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一工程的修建( )
A. 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威胁 B. 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
C. 标志着秦朝疆域达到最大 D. 推动了北方地区的开发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统一度量衡,规定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量者,龠、合、升、斗、斛也”“衡者,铢、两、斤、钧、石也”,且全国统一标准,严禁地方私自修改。
材料二 考古发现,秦朝时期的陶器、铜器上多刻有 “相邦吕不韦造”“少府” 等字样,部分兵器(如剑)上刻有工匠姓名和铸造时间。这些举措被称为 “物勒工名” 制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统一度量衡的作用。(6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 “物勒工名” 制度体现的秦朝统治特点。(6 分)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
16.贾谊《过秦论》载:“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材料反映秦朝的暴政是(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严刑峻法 D. 压制民众反抗
17.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这一起义的历史地位是( )
A.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D. 导致了楚汉之争的爆发
18.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得到关中百姓支持。这一做法说明刘邦( )
A. 重视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 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 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19.秦朝从统一到灭亡仅存在 15 年,其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匈奴的军事威胁 B. 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C. 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D. 郡县制推行引发地方不满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秦朝徭役繁重,“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材料二 《史记 陈涉世家》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6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 “楚汉之争”。刘邦 “约法三章”,重视民心;项羽刚愎自用,屠杀降卒,失去民心。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刘邦即位后,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延续郡县制,同时分封部分同姓诸侯王,形成 “郡国并行” 的政治格局。
(1)根据材料,分析刘邦能击败项羽的主要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 “郡国并行” 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6 分)
秦朝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
22.秦朝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秦朝对后世影响的是( )
A.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框架 B. 奠定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
C. 开创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D.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朝:“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材料肯定秦朝的是( )
A. 统一度量衡 B. 推行郡县制 C. 统一文字 D. 修建长城
24.对秦朝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结束分裂,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制度创新,奠定后世政治制度基础 ③暴政而亡,为后世统治者提供教训 ④文化专制,彻底压制了思想多样性(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转折意义的王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它开创的皇帝制、郡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王朝沿用两千余年;它推行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但秦朝的暴政(繁重徭役、严刑峻法)又导致其迅速灭亡,为汉初 “休养生息” 政策和后世 “仁政” 思想提供了深刻教训。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 “秦朝:短暂而深远的统一王朝” 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 200 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C(解析: C 是秦国自身的主观努力(商鞅变法增强国力),非客观条件;A(经济基础)、 B(民心所向)、 D(地理优势)均为客观条件)
2. B(解析:秦王嬴政 “扫六合”(灭六国)完成于公元前 221 年,A 是开始灭韩时间, C 是陈胜吴广起义时间, D 是秦朝灭亡时间)
3. B(解析:统一货币消除货币形制差异,直接促进经济交流;A 是政治意义, C 是制度层面意义, D “文化多元” 与统一货币无关)
4. B(解析:秦朝疆域奠定多民族封建国家基本格局;A 是夏朝, C 是西周, D “中央集权顶峰” 是清朝军机处设立)
5. B(解析:“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体现皇位世袭;A 是皇帝掌握最高权力, C 是皇帝专用称号, D 是皇权与神权结合,材料未体现)
6.A(解析: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体现分权制衡; B 是整体政治体制特点,非机构设置原则, C 是等级制度, D 与中央机构无关)
7. B(解析: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分封制下诸侯世袭、以血缘为纽带且有兵权,A、 C、 D 均为分封制特点)
8. B(解析:郡县制下中央直接控制地方,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 是客观影响,非主要目的, C 与郡县制无关, D 与李斯反对分封制不符)
9. C(解析:皇帝制由秦朝开创并沿用至清朝;A 是西周, B 是隋朝, D 是唐朝)
10.(1)特点:①分工明确(行政、军事、监察分权);②服务于君主专制。(4 分)
太尉 “虚设” 原因:秦始皇直接掌握军权,防止军权旁落,加强皇权。(2 分)
(2)意义:①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②避免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弊端,巩固国家统一;③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范例。(6 分,每点 2 分)
11. C(解析:“书同文字” 便于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A 是客观影响, B “消除文化差异” 错误, D 是汉朝董仲舒 “罢黜百家”)
12. B(解析: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巩固统一;A 是措施本身, C 与统一货币无直接关联, D 秦朝对外出口有限)
13. C(解析:驰道修建主要服务于军事调动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B、 D 是客观影响,非主要目的)
14. B(解析:长城修建征发大量民力,加重徭役负担;A “彻底解决” 错误, C 与疆域无关, D 非主要影响)
15.(1)作用:①消除度量衡差异,便利经济交流和赋税征收;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③为后世度量衡制度奠定基础。(6 分,每点 2 分)
(2)统治特点:①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②强调责任追究(刻工匠姓名便于追责);③体现中央集权下的精细化统治。(6 分,每点 2 分)
16. D(解析:“收天下之兵” 是为了削弱民众反抗能力;A 是赋税, B 是徭役, C 是法律,材料未体现)
17.A(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 是刘邦灭秦, C 是张角黄巾起义建立 “太平道”, D 是秦朝灭亡后)
18.A(解析:“除去秦法” 体现吸取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 B 是汉武帝时期, C 此时刘邦未建立稳定统治, D 材料未体现军事力量)
19. C(解析:秦朝暴政激化阶级矛盾,是灭亡根本原因;A 是外部因素, B 秦朝统治者(如秦始皇)并非昏庸, D 郡县制得到后世认可,非灭亡原因)
20.(1)暴政表现:①徭役繁重(筑长城、征百越);②严刑峻法(失期当斩);③赋税沉重(支撑大规模工程)。(6 分,每点 2 分)
(2)影响:①推翻秦朝统治,结束暴政;②为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提供借鉴;③推动 “民本” 思想发展,对后世统治者产生警示。(6 分,每点 2 分)
21.(1)原因:①重视民心(“约法三章” 废除秦苛法);②项羽刚愎自用、失去民心;③刘邦善于用人,策略得当。(6 分,每点 2 分)
(2)相同:①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都服务于封建统治。(3 分)
不同:①汉朝增加分封制,分封同姓诸侯王;②秦朝纯郡县制,汉朝 “郡国并行”;③汉朝分封制下诸侯王有一定自主权,秦朝郡县官员完全由中央任免。(3 分,每点 1 分)
22. C(解析:科举制开创于隋朝,非秦朝;A、 B、 D 均为秦朝影响)
23. B(解析:“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指推行郡县制,材料肯定秦朝郡县制的作用;A、 C、 D 材料未提及)
24.A(解析:秦朝 “焚书坑儒” 压制思想,但未 “彻底压制思想多样性”,④错误;①②③均正确)
25.示例:
秦朝:短暂而深远的统一王朝
秦朝虽仅存 15 年,却是中国历史上 “短暂而深远” 的关键王朝,其统一与制度创新深刻塑造了后世历史走向。
从 “深远” 影响来看,秦朝结束春秋战国 500 余年分裂,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其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奠定了后世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政治上,秦朝开创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构建起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框架 ——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中央分权制衡,地方由中央直接控制,这一制度被汉、唐、宋、明、清等王朝沿用,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核心模式。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消除地域壁垒,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凝聚提供了保障。
从 “短暂” 教训来看,秦朝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源 —— 筑长城、修阿房宫、征百越,繁重徭役压垮民众;“失期当斩” 的严刑峻法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这一教训深刻影响后世:汉初推行 “休养生息” 政策,轻徭薄赋、废除苛法;后世统治者也多以 “秦亡于暴政” 为警示,重视 “仁政” 与民心,推动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综上,秦朝虽短暂,却以统一之功、制度之新奠定中国封建文明的根基,其经验与教训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遗产。(200 字以上,观点明确 2 分,史论结合 8 分,逻辑清晰 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