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9月第一次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 )
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
3.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
A.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B.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
C.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
D.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4.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建立的王国,在中山王墓葬中出土的《中山王方壶》上,刻有铭文448字,其中反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还有与《左传》相同的文句。据此可知当时( )
A.各民族政权交往很频繁 B.儒学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C.中山国已经完全封建化 D.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5.考古学发现说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生产工具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晚期发展阶段的农耕工具主要包括:屈家岭文化中少量的穿孔石斧、穿孔石铲,良渚文化中的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犁形器、石锛、石锄等。这反映了
A.中国史前稻作文化晚期处于新石器时代
B.中国史前稻作遗址基本分布在黄河流域
C.屈家岭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活动
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
6.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据此判断,该思想家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8.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D.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9.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
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10.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由此可见,老子的“道”
A.体现了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
B.浓缩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渗透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D.体现了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
11.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时代墓葬具有显著特征。像陶寺遗址中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如墓坑的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规格等。由此可知龙山文化( )
A.为仰韶文化奠定基础 B.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C.具有典型的礼制色彩 D.体现天授神权的价值观
12.据《史记》记载“(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上山坐的滑竿)。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这反映了( )
A.交通建设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B.夏朝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C.交通工具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D.夏朝交通工具呈多元化特点
13.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浩》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14.周王朝分封出去的夏遗族非姬姓诸侯国称作“诸夏”,商遗族非姬姓诸侯国及其内附东夷等方国、部落称作“诸华”。殷商不是夏。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就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先于周边各族 B.华夷有别理念初显
C.形成了早期民族国家 D.民族认同观念发展
15.近年考古发现,在今四川彭县和新繁、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以及吉林的土城子、下洼子等地均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刀、矛、斧、镞以及陶鬲、石镰、卜骨等器物,其形制和中原地区的西周遗物极为相似。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促进技术交流 B.中原文明的辐射力较强
C.礼乐制度得到周边认同 D.统治者加强对南方控制
16.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该遗址核心区是内外环壕围成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聚落遗存,中部有9座大型夯土台,中央有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带有夯土围墙和护城河的宫城区(如下图)。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态
17.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
一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二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三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 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19.春秋末年,子产主持郑国国政并进行改革,对田疆界进行重新勘定、修复,新开垦的和田按地亩课税,“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这一改革( )
A.体现新旧势力妥协 B.推动等级制度瓦解
C.调整恢复井田制度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20.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
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1.孔子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他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提倡“乐教”意在( )
A.维护传统等级秩序 B.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
C.迎合新兴地主阶级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2.先秦文献中,“圣王”的说法频繁出现,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据统计《墨子》中“圣王”出现122次《荀子》中“圣王”出现39次,《管子》中“圣王”出现46次,《韩非子》中“圣王”出现8次。这种思潮( )
A.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 B.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
C.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 D.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3.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这说明分封有利于( )
A.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C.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维护贵族世袭特权
25.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具。图中关于先秦时期各项制度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 B.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D.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26.先秦时期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 B.华夏族容易被周边民族同化
C.民族融合进程加速进行 D.“中国”概念已有明确定义
27.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
C.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D.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28.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用语举例。据此可知
卜舌辛 出处
令周从永止,八月 《龟甲兽骨文字》
呼杏伯于奄 《殷墟文字乙编》
呼取郑女子 《殷墟文字缀合》
A.商朝存在明确君臣关系 B.商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C.商朝王权具有宗教色彩 D.商朝国家管理体制完备
2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
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 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D.都主张“礼”、“法”并用
30.商人的青铜器具有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而周人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青铜器重心更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
图1 商代兽面纹铜钺 图2 西周马形尊
A.礼乐制度的形成 B.人文意识的增强 C.冶铁工艺的进步 D.生产方式的变化
31.先秦法家关于贫富有诸多言论,管子说“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商鞅提出“民富而不用”的观点,并指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法家学者的论述( )
A.蕴含着社会和谐的理念 B.强调了君权至上的思想
C.体现出隆礼重法的倾向 D.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二、材料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认识,不少于220字。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浏失,它必商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解决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结合时代背景,就材料中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历史阐释。
三、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石峁遗址石雕神面与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图片,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巡游四方,合符釜山”的记载。
问从文化交流角度,分析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关系。
《2025年9月11日高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A B D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答案 C D B D B C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C D A D A A B
题号 31
答案 A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商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行政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大分封相对于商朝,纵向对比可得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分封制有利于地方治理,没有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垂直管理,也不符合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材料“南北方文化的差异缩小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文化圈内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的信息,一方面说明早期中华文明一体格局逐渐形成的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显,C项正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圈内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并非中华文化圈的扩大,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题干时间为石器时代,华夏认同观念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反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还有与《左传》相同的文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国虽然是白狄建立的政权,但也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D项正确;从来没有涉及各民族政权交往,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儒家思想,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出现了磨制石器,这说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晚期处于新石器时代,A项正确;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证实屈家岭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活动,排除C项;通过材料只能证明当时稻作文化发展程度,无法得出社会阶层分化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大量稻壳遗迹”、“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种植培育种植水稻的先民,住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中,所以该文化应该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故选B;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CD。
7.D
【详解】根据材料“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尊重圣人的,可以称王天下,以贤才为贵的,可以做霸主,尊敬贤才的,可以生存下去,怠慢贤才的,将自取灭亡,这是儒家的思想,D项正确;墨家、道家、法家思想,与材料中思想信息无关,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得出,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两人不同的天人观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项正确;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末期人,故A项错误;“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孰优孰劣十分明显”,故D项错误。
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中期以前到春秋后期,国君对卿大夫求“富”行为的控制越来越弱,体现了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室权威,排除A项;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诸侯兼并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道……长存于天地之间”“道无处不在……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老子这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太平世界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老子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老子代表的是没落旧贵族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
11.C
【详解】根据材料“像陶寺遗址中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可知,陶寺遗址在墓葬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等方面都意在凸显墓主人的社会地位,这说明当时的龙山文化具典型的礼制色彩,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的代表,排除B项;天授神权的价值观在墓葬制度性内容方面没有凸显,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上山坐的滑竿)。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及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利用车、船、滑竿等多种交通工具进行治水和行政管理,这体现了夏朝交通工具呈多元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规模发展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夏朝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与本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交通工具与行政治理效能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因此无法得出祭祀是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分封出去的夏遗族非姬姓诸侯国称作‘诸夏’”“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就开始将‘华’与 ‘夏’连用,合称‘华夏’族”等信息可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及春秋争霸战争的加剧,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加强,对于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对比,排除A项;华夷有别理念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统一国家意识形成是在战国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在今四川彭县和新繁、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以及吉林的土城子、下洼子等地均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刀、矛、斧、镞以及陶鬲、石镰、卜骨等器物,其形制和中原地区的西周遗物极为相似”概括得出结论是:中原地区的器物形制影响南北方诸多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原文明的辐射力较强,B项正确;西周分封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区,“分封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礼乐制度,排除C项;仅仅是出土文物无法得出统治者加强对南方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布局严整,有大型的夯土台和内外壕沟,这是社会组织能力进步的表现,宫城处于中央,凸显了权力,这些是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原始群落的遗存达不到如此规模,排除A项;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强调多个部族和邦国的存在,而这里主要是体现一个较大规模的聚落及其内部结构,排除B项;材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没有体现出游牧部落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题意可知,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大量集中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根据“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可知当时出现了剩余产品,定居生活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工商业得到独立发展、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也都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A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
1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子产的改革,特别是对田疆界进行重新勘定、修复,以及对新开垦土地按地亩课税的举措,实际上是在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对土地制度进行的一次适应性调整。这一改革是基于现实需要对土地管理和税收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与平衡,A项正确;子产的改革措施,如“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旨在建立更加规范和有序的社会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等级制度,但说它直接推动等级制度的瓦解可能有些夸大,排除B项;春秋末年,井田制度接近瓦解,恢复井田制度不符合历史潮流,排除C项;子产改革是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可能过于简化了改革的复杂动机,因此选项D虽有其合理性,但并非最核心的解释,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主要在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使个体小农户逐渐摆脱对氏族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社会单元,B项正确;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C项;集体劳作在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维护者,提倡“乐教”旨在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统一人民思想,维护传统等级秩序,A项正确;传播儒家思想这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在孔子的年代,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影响力较弱,孔子没有迎合其阶级利益,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C项;清静无为的境界是道家的主张,与孔子的思想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各学派的著作中频繁出现“圣王”学说,说明当时诸子百家逐渐产生了“圣人当王”的共识,这寄托着诸子的政治理想,即重建社会秩序,C项正确;先秦诸子思想只是形成合流趋势,并未实现,排除A项;“圣人当王”不等同于王权专制,故排除B项;人本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体系,与“圣王”学说的内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晚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②正确;良渚古城遗址是实物史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这说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③正确;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④正确;因此D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没有涉及其他文化及遗址,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可知,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项正确;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地方治理的影响,未涉及贵族集团内部世袭特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宗法制可以判断出这是周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中权力继承是王位世袭制,权利分配是分封制,通过礼乐制维护政治权力,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26.A
【详解】材料反映了与周有血缘关系的吴国国君和燕国始祖,由于吴国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臣民中有不少戎狄成分,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服从汉族传统文化的地区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在“中国”的标准方面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不是被周边民族同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的文化色彩标准,不是强调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排除C项;中国的概念只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明确的定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材料“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意思是君王主持和参与祭祀,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说明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无法得出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祭祀问卜情况不能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可得出,商王与臣下及妻妾子妇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的宗教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管理体制完备,故D项错误。
29.A
【详解】诸子百家强调的内容不同,但是其提出的背景是相同的,即礼崩乐坏,因此各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其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的维护,A正确;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孔子的主张、道家的主张不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不同,体现出统治者从“重鬼神”到“重人事”的变化,说明以人为本意识得到发展,B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商周时期铁器尚未出现,排除C项;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材料未体现这些内容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并结合所学可知 ,法家主张民众不可过于贫困,也不可过于富裕,要平衡好贫富关系,这些主张有利于协调贫富,蕴含社会和谐理念,缓和社会矛盾,A项正确;法家虽主张君主专制,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这些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2.(1)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沿河沿江分布。
(2)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
(3)关系:因果关系。
内容:孔子主张为玫以德,爱借民力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范围角度分析,得出分布广泛;从遗址的多样以及各具特色分析,得出多元一体;从分布的地点分析,得出沿河沿江分布。
(2)新现象: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得出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铁犁牛耕);依据材料“私田出现”得出出现土地私有制。
(3)关系: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主要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引发了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等等。因此,从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儒家思想分析,得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从墨家思想分析,得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33.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进步、商业日益活跃、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中心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变法措施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加强对地方管理(或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进行。各国的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变法成为潮流;各国通过变法,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了社会转型。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图片材料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结合所学知识,首先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关系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兼并战争而变法;然后通过变法各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二者共同推动了社会转型。可进行书写如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进步、商业日益活跃、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中心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变法措施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加强对地方管理(或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进行。各国的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变法成为潮流;各国通过变法,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了社会转型。
34.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西周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西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朝制度的基础。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和所学知识可拟定论点为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西周制度的基础。关于阐释可从井田制和分封制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去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5.论题: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主张。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以法治国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问题意识”“解决方案”“理想社会”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与道家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内容”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阐释时可首先说明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经济社会大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接着论述三家的政治理论,结合材料从针对问题、解决方案、理想社会三方面展开。儒家针对礼崩乐坏,提出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希望重建礼乐文明。法家针对兼并战争,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以法治国,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道家针对战乱纷争,主张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最后作总结升华:三家的主张均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
36.
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互证关系表现为:
考古发现为实物史料,实物印证传说: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的神面石雕与三星堆(商周时期)的纵目青铜面具,均呈现夸张面部特征,可能与早期神灵崇拜相关,为《史记》中黄帝时代“巡游合符”的文化整合提供实物佐证。
文献记载:《五帝本纪》中黄帝“合符釜山”的记载,暗示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或政治联盟,恰能对应两地考古器物中跨地域信仰元素的相似性,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存在多元互动。
互补性证据:考古遗存填补了文献对上古社会细节的缺失,而传说则赋予考古现象历史背景,共同揭示早期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进程。
【详解】本题为认识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从文化符号的共通性上看,石峁与三星堆的信仰器物虽地域、年代有别,但均以夸张人面表达神权,暗示跨区域可能存在信仰传播或文化影响;其次,从文献的历史框架上看,《史记》将黄帝塑造为整合四方部落的领袖,“合符”象征权力认同,恰与考古中文化元素扩散现象呼应;最后,从互证逻辑上看,文献提供宏观叙事,考古提供微观实证,两者结合说明早期中国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交流形成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