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时教案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教材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一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闻特写。文章通过记录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全过程,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历史时刻。课文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抒情性,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语言审美能力的重要文本。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文本分析能力,对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但对香港回归的历史细节及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认识尚浅。学生在新闻类文本阅读中容易忽略其文学性和深层情感表达。部分学生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特征把握不准。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历史背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中体会民族情感,强化文体意识,并借助合作探究深化理解。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感受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事件所承载的民族尊严与国家荣光,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2. 理解新闻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情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递民族记忆与集体认同。语言运用1. 品味文中精准、凝练且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学习新闻特写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2. 能够模仿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撰写一段具有现场感和情感张力的微型新闻片段。思维能力1.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时间线索与空间场景的巧妙安排构建叙事逻辑,提升逻辑思维与结构分析能力。2. 辨析新闻事实与文学抒情的融合方式,发展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审美创造1. 欣赏文中画面感强烈的场景描写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韵律,提升文学审美鉴赏力。2. 在理解文本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尝试用朗诵或创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审美表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理清文章的时间脉络与场景转换。2. 品析关键语句中的细节描写与象征意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情感。难点1. 理解“不列颠尼亚”号游艇与降旗仪式之间的深层象征关系。2. 领会新闻语言在客观叙述中隐含的主观情感,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的统一。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影像资料、板书设计图示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5分钟】 一、光影回眸:那一夜的维多利亚港 (一)、播放视频片段: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纪实影像:英国国旗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画面切换至“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在暮色中悄然驶离维多利亚港,消失于南海深处。(二)、设问激思:待视频结束,教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教师轻声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中,最让你心头一震的是哪个瞬间?为什么?”稍作停顿后继续引导:“当英国国旗最后一次落下,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一刻,不只是旗帜的更替,更是百年的轮回。有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它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去呐喊胜利,而是用极其冷静的笔调,记录下了一个个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细节。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接着,教师缓缓书写课题,强调引号中的“不列颠尼亚”,并补充道:“‘不列颠尼亚’不仅是英国皇家游艇的名字,更是大英帝国殖民时代的象征。它的离去,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婷、杨兴的脚步,走进那个不眠之夜。” 1. 观看视频,感受历史氛围。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3. 跟随教师进入课文情境。4. 记录课题,关注标题含义。评价任务 情感触动:☆☆☆注意力集中:☆☆☆问题回应:☆☆☆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影像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营造庄重而深情的课堂氛围;以“最震撼的瞬间”激发情感共鸣,自然引出课文主题;通过对标题中“不列颠尼亚”的特别强调,埋下象征意义的伏笔,引发深度思考。初读感知【8分钟】 一、整体把握:梳理时间线与场景链 (一)、自主阅读与标注:教师下发印有课文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第一,在文中圈画出所有明确的时间点,如“4时30分”“7时45分”“0时40分”等;第二,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每一时间段对应的地点与主要事件,例如“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添马舰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等。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阅读状态,适时提醒:“注意,这篇新闻不是按常规倒金字塔结构写的,而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时间就是它的轴线。”(二)、师生共建时间轴:阅读结束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依次汇报他们标注的时间与事件。教师则在黑板左侧绘制一条横向时间轴,从“6月30日下午”延伸至“7月1日0时40分”。随着学生发言,教师将关键节点逐一填入:4时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广场举行;7时45分,英国军营广场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0分,中国国旗升起;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整个过程如同拼图,逐步还原出完整的仪式流程。 1. 默读课文,标注时间与事件。2. 参与汇报,分享阅读发现。3. 观察板书,构建时空框架。4. 理解新闻的时间叙事逻辑。评价任务 信息提取:☆☆☆时间定位:☆☆☆事件归纳:☆☆☆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标注训练学生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借助时间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叙事结构认知;突出新闻特写“以时间为序、以场景为珠”的写作特点,为后续深入品析奠定基础。精读品析【15分钟】 一、细节探微:品味语言中的历史重量 (一)、聚焦“降旗”细节: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第四段:“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仪式’的余音中降下旗杆。”提问:“为何称降旗为‘日落仪式’?这个名称有何深意?”组织小组讨论。待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日不落帝国’曾是大英帝国的自称,而今其殖民地的最后一面旗帜在‘日落’的乐声中降下,这不仅是字面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反讽与终结的象征。”进一步追问:“‘面色凝重’四个字透露出怎样的心理?如果是你,会如何描写这一刻?”(二)、解析“掩映”之妙:引导学生细读第五段:“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完告辞演讲……然后冒雨走到马上就要离开的‘不列颠尼亚’号旁。”紧接着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此刻成为历史的见证。”教师提问:“‘掩映’一词通常用于描绘美景,这里用来形容港督府是否合适?它传递了怎样的情绪?”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教师总结:“‘掩映’本是柔美之词,此处却透出一种静默的告别感,仿佛这座建筑正悄然退入历史的帷幕之后,不再喧嚣,只留背影。”(三)、解读“最后”与“开始”:指导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教师设问:“‘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仅仅是在描述路线吗?请结合前文‘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来时是武力侵占,去时是和平交接;来时开启殖民统治,去时标志主权回归。两句话形成强烈对比,浓缩了百年沧桑。 1. 小组讨论关键词句含义。2. 品味语言的情感与象征。3. 回答教师提出的深层问题。4.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语气。评价任务 词句赏析:☆☆☆象征理解:☆☆☆情感体悟:☆☆☆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典型细节,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语言形式深入到历史内涵;利用对比、反讽、词语移用等修辞分析,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在讨论与朗读中实现情感升华,使抽象的民族情感具象化、可感化。合作探究【10分钟】 一、议题研讨:新闻中的文学笔法 (一)、提出核心议题:教师投影出示议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作为一篇新闻报道,为何能入选语文教材?它与普通新闻稿有何不同?”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围绕一个子议题展开讨论:第一组分析标题的艺术性;第二组探讨时间结构的独特性;第三组研究细节描写的感染力;第四组比较其与官方通稿的语言差异。(二)、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一组可能指出标题运用拟人手法,“别了”带有深情告别的意味;第二组发现时间跳跃式推进增强了戏剧性;第三组举例“雨越下越大”烘托气氛;第四组认为本文避免政治术语,更具人文温度。教师适时点评,并归纳:“这正是新闻特写的特点——既坚守新闻真实性,又融入文学表现力,让重大事件既有事实骨架,又有情感血肉。”(三)、升华认知:教师引用陆游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结:“好的新闻写作,不是机械记录,而是用心捕捉那些能承载时代重量的瞬间。记者用笔做刀,雕刻历史;用文字为碑,铭记荣光。” 1. 分组讨论指定议题。2. 整理观点,准备发言。3. 小组代表分享成果。4. 倾听他人,完善认知。评价任务 合作参与:☆☆☆观点表达:☆☆☆思维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开放性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采用分工合作方式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在比较分析中明确新闻特写的文体价值;借古人诗句提升语言美感,实现跨时空的文化对话。课堂总结【7分钟】 一、情景化+升华式总结 (一)、回顾主线:教师站在黑板前,手指时间轴:“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过了一条特殊的时间隧道。从下午4时30分港督府的最后一次降旗,到午夜0时中国国旗的升起,再到清晨“不列颠尼亚”号的远去,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像一颗珍珠,串起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梦圆。”(二)、情感升华:教师语气深沉地说:“有人说,时代的一粒尘,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山的挪开——那是压在中国人心头整整156年的屈辱之山。当查尔斯王子冒雨登船,当那艘象征帝国荣耀的游艇渐行渐远,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正在彻底告别,而有些东西正在坚定归来。”(三)、寄语未来:“这篇新闻没有一句‘我们胜利了’,但字里行间全是胜利的声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必张扬;真正的尊严,藏于细节。希望你们今后读新闻,不仅能看见事件,更能听见历史的心跳,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愿你们心中有光,笔下有力量,做一名既能理性判断又能深情凝望的现代公民。” 1. 跟随教师回顾学习内容。2. 静心聆听,感受情感升华。3. 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4. 树立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回顾强化结构认知;运用情景化语言唤起情感共鸣;结合名人名言与诗意表达实现精神升华;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现实,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与家国情怀。作业设计一、微写作:镜头里的中国时刻请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一重大历史瞬间(如北京奥运会开幕、神舟飞船发射、抗疫胜利表彰大会等),模仿《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风格,写一则3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要求:1. 以具体时间为主线,串联至少三个场景;2. 运用细节描写,体现现场感;3. 语言简洁凝练,蕴含情感而不直白抒情。二、拓展阅读与思考阅读新华社另一篇经典新闻特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两篇文章在选材角度、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填写下列表格:对比维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主题情感场景选择语言风格写作视角【答案解析】一、微写作评分标准1. 时间线索清晰,场景转换自然(30分)2. 细节描写生动,具有画面感(40分)3. 情感含蓄深刻,语言简练优美(30分)二、拓展阅读参考答案对比维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主题情感庄严、自豪、历史转折沉痛、反思、人性警示场景选择政权交接仪式、降旗升旗集中营遗址、毒气室、焚尸炉语言风格凝练、克制、富有象征平实、冷峻、充满张力写作视角 现场目击者,第三人称叙述 记者亲历,第一人称反思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特写的时空诗篇时间轴:6月30日 → 4:30 降旗(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添马舰)→ 7:45 降旗(军营广场)→ 0:00 升旗(主权回归)→ 0:40 游艇离港(历史落幕)关键词:细节描写 → 象征意义 → 情感克制新闻 + 文学 = 历史的体温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以视频导入有效激活学生情感,迅速进入历史情境,课堂氛围庄重而投入。2. 时间轴板书直观呈现叙事结构,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独特脉络。3. 精读环节紧扣关键词句,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肌理,实现了语言与情感的双重体验。不足之处1. 合作探究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论述,下次可提前分发讨论提纲。2. 对“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情感”的辩证关系挖掘不够深入,可增加中外同类题材报道对比。3. 个别学生对历史背景陌生,课前应布置预习任务,提供简要史料辅助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