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2.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掺和/和面 吞咽/狼吞虎咽
B.汤匙/钥匙 旋转/天旋地转
C.勉强/强迫 模型/一模一样
D.薄弱/单薄 供给/自给自足
3.读文段,将合适的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端详 B.浏览 C.环顾 D.观看
我走进科技馆,先    四周找展区,接着    墙上的科技介绍,又驻足    机器人跳舞,最后凑近展台仔细    发光的齿轮模型,只见金属齿牙在灯光下闪着奇妙的光。
4.下列诗句中,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都围绕我国传统习俗展开描写,前者以时间为序全景式展现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后者通过等粥、喝粥的场景,将浓郁的生活气息融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
6.《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都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前者通过对比两人学弈的态度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后者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有独到的发现。(    )
7.《马诗》和《石灰吟》都是以物作比,借以言志。前者寄托了诗人渴望被重用、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后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
8.《鲁滨逊漂流记》和《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远离家乡的冒险,前者侧重荒岛求生,后者侧重游历见闻。(    )
二、积累运用
9.填空。
(1)古诗中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总以独特笔触引人入胜。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渭城朝雨浥轻尘,    ”勾勒出细雨中渭城清新湿润、柳色葱茏的送别场景;杜甫以“    ,润物细无声”描绘出春雨在夜间悄然降临、无声滋润万物的温柔姿态;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如酥,    ”写出了细雨如酥的温润和早春时节草色朦胧的美好。请从以上诗句中选择任意一句,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2)在《十六年前的回忆》里,    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毅然托起炸药包,用生命为部队开辟胜利之路。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热血和生命绘就了气吞山河的壮美画卷。在“奋斗的历程”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你搜集到的印象最深的红色诗词是     ,你们班共同制作的诗集的名字是     ,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是     。
10.仿照加点部分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仿写句子。
例: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得意 愤怒 喜欢
   
11.玲玲要在班会上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她想告诉同学们读书要仔细,书中的每个字都很重要。下列语句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2.下面的演讲选段,依次在横线上填入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老师,您是清晨第一缕照亮知识殿堂的光,_____;您是默默扎根的大树,_____;您是穿越迷雾的航标,_____;您更是点燃星火的火柴,将对知识的热忱、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我们,_____。
①让远航的船帆始终朝着理想的彼岸
②让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③让迷茫的我们找到探索的方向
④用繁茂的枝叶为我们遮挡成长路上的风雨
A.②④①③ B.③④②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13.请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发展顺序,将下面情节的序号填写在对应位置。
①鲁滨逊在岛上发现野人的踪迹,后来成功解救了“星期五”,并教会他一些生活技能和语言。
②鲁滨逊多次往返,从沉船中搬运出工具、食物、衣服等许多有用的物资。
③鲁滨逊在岛上种植麦子,制作陶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④鲁滨逊所乘船只遭遇风暴失事,他孤身一人漂落到荒岛上。
⑤鲁滨逊与“星期五”合力击退野人,救下“星期五”的父亲和一名西班牙人。
⑥鲁滨逊在岛上搭建住所,用栅栏围起一片区域,保障自身安全。
三、阅读理解
14.
材料一: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材料二: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揶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写一写。
材料一:   
材料二:   
相同点:   
(2)材料一中三次写到光线的变化,每一次都蕴含着人物不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填写下图。
从上图可知,作者看似写光线变化,实际上是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请模仿材料二中画“____”的句子,把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写下来(连标点不少于60字)。
15.
詹天佑
①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两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无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③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④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制图。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让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⑤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八达岭隧道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大的竖井和一口小的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⑥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之后,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⑦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1)请用“∥”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在文中标注出来,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4)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进行“阻挠”“要挟”和“嘲笑”的?请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6. 蚌①方出曝,而鹬②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④,明日不雨,即⑤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⑥,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①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②鹬:一种水鸟。③箝:同“钳”,夹住。④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⑤即:就。⑥相舍:互相放弃。
(1)读了短文,你想到了成语:    。
(2)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A.晒
B.暴露
②渔者得而并禽之。   
A.捕捉
B.鸟
(3)“两者不肯相舍”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____”“ ”画出来。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四、习作
17.习作。
即将小学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那就借此机会给母校(或老师、同学、自己)写一封信吧。可以向母校提出中肯的建议,可以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也可以回忆和同学共度的美好时光,还可以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请结合具体事例、运用学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2025年河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题号 2 4 11 12
答案 D B D D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解答】故答案为:
2.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掺和/和面 吞咽/狼吞虎咽
B.汤匙/钥匙 旋转/天旋地转
C.勉强/强迫 模型/一模一样
D.薄弱/单薄 供给/自给自足
【解答】A.不同。和,读“hé”,意为:1、形容 相安,谐调。2、形容 (气候)暖和;和暖。3、动词 平息争端。4、动词 比赛打成平手,不分胜负。5、名词(Hé)姓。读“hè”,意为:1、动词 和谐地跟着唱。2、动词 声音相应。特指依照别人所做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读“huò”,释义①把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②洗衣物换水的次数或煎药加水的次数。读“huó”,释义:在粉状物中加水或其他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粘性。读“hú”,释义: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读“huo”,释义:后缀。附着在某些单音词后面。“掺和”,释义:掺杂混合在一起。所以读“huo”;“和面”,释义:在面粉中加水或油等搅拌并揉搓使团在一起,以便加工成面食。所以读“huò”。
咽,读“yān”释义:1.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成三部分,上段跟鼻腔相对叫鼻咽,中段跟口腔相对叫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叫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也叫咽头。读“yàn”,释义:1.使嘴里的食物或别的东西通过咽头到食管里去。2.憋住(话);忍住(气)。“吞咽”,释义:吞食。“狼吞虎咽”,释义: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所以,都读“yàn”。
B.不同。匙,读“chí”,释义:1.舀粉末状东西或汤等液体的小勺。也叫调羹(tiáogēng)。读“shi”,释义:1.见“钥匙”。①开锁或上锁的用具。②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门径。所以,“汤匙”的“匙”读“chí”;“钥匙”的“匙”读“shi”。
转,读“zhuǎn”,释义:1.旋动;改换方向、形势等。2.不直接地,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读“zhuàn”,释义:1.旋转,绕着圈儿动,围绕着中心运动。2.绕着某物移动;打转。3.(吴语)旋转一圈儿或绕一圈儿为一转。所以“旋转”的“转”和“天旋地转”的“转”都读“zhuàn”。
C.不同。强,读“qiáng”,释义:1.健壮,有力,跟“弱”相对。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3.逼迫;用强力。4.使强壮;使强大。5.优胜;好(多用于比较)。6.用在小数点、分数后面。读“qiǎng”,释义:1.硬要,迫使。2.勉强。读“jiàng”,释义:强硬不屈;固执。所以,“勉强”的“强”读“qiǎng”。“强迫”的“强”读“qiáng”。
模,读“mó”,释义:①法式,规范,标准。②表示时间或年岁的大略情况③用于生产的各种模型。模范(名)④可以作为学习榜样的、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⑤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读“mú”,释义:模样。②表示约略的时间、怎么办;③描摹。④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模型”意思是:用于生产的各种模型。所以“精致模型”的“模”读“mó”。“一模一样”,释义:同一个模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所以读“mó”。
D.相同。薄,读“báo”,释义:1.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较小,跟“厚”相对。2.(味道)淡,不浓(跟“厚”相对)。3.(感情)冷淡,(情义)不深。4.(土地)不肥沃。5.(家产)少;不富有。读“bó”,释义:1.微;少。2.不厚道;不庄重。3.看不起;轻视;慢待。4.迫近。读“bò”,释义:1.见“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四棱,叶子对生,卵形或长圆形,花淡紫色,茎叶有清凉的香气,可入药,提炼出的芳香化合物可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所以“薄弱”的“薄”和“单薄”的“薄”都读读“bó”。
给,读“gěi”,释义:1.交付,送与。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2.为(wèi),替。3.被,表示某种遭遇。4.引进动作的对象,跟“向”相同。5.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读“jǐ”,释义:1.提供,供应。2.富裕;充足。所以“供给”的“给”和“自给自足”的“给”都读“jǐ”。
故选:D。
3.读文段,将合适的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端详 B.浏览 C.环顾 D.观看
我走进科技馆,先 C  四周找展区,接着 B  墙上的科技介绍,又驻足 D  机器人跳舞,最后凑近展台仔细 A  发光的齿轮模型,只见金属齿牙在灯光下闪着奇妙的光。
【解答】第一空:“走进科技馆,先四周找展区”,这里表示向四周看,应选“环顾”,即C。
第二空:“接着墙上的科技介绍”,快速地看介绍,应选“浏览”,即B。
第三空:“驻足机器人跳舞”,观看表演类用“观看”,应选 D。
第四空:“凑近展台仔细发光的齿轮模型”,仔细地看、审视,应选“端详”,即A。
故答案为:
C B D A
4.下列诗句中,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解答】A.不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的是诗人夜晚在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没有涉及传统节日。
B.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月明”“秋思”表明描写的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C.不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刘禹锡的《望洞庭》,描写的是洞庭湖秋天夜晚的美丽景色,没有涉及传统节日。
D.不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西湖六月的美丽风光,没有涉及传统节日。
故选:B。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都围绕我国传统习俗展开描写,前者以时间为序全景式展现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后者通过等粥、喝粥的场景,将浓郁的生活气息融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  )
【解答】《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全景式展现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风民俗,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扫房、守岁等;《腊八粥》一文,围绕腊八粥,通过等粥、喝粥的场景,把腊八节的风俗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相融合。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故答案为:

6.《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都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前者通过对比两人学弈的态度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后者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有独到的发现。( ×  )
【解答】《两小儿辩日》以对话推动情节,两小儿围绕太阳争辩,还与孔子交流。但《学弈》是叙述性文字,虽有不同人物行为表现,却无直接对话。
故答案为:
×
7.《马诗》和《石灰吟》都是以物作比,借以言志。前者寄托了诗人渴望被重用、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后者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  )
【解答】李贺的《马诗》以马为喻,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马渴望披上金络脑、驰骋疆场,抒发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实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以物作比,借以言志”。
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比,“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借石灰历经磨难仍保持清白,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坚守高尚品格的决心,同样是“以物作比,借以言志”。
故答案为:

8.《鲁滨逊漂流记》和《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远离家乡的冒险,前者侧重荒岛求生,后者侧重游历见闻。( √  )
【解答】正确,《鲁滨逊漂流记》和《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远离家乡的冒险,前者侧重荒岛求生,后者侧重游历见闻。
故答案为:

二、积累运用
9.填空。
(1)古诗中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总以独特笔触引人入胜。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勾勒出细雨中渭城清新湿润、柳色葱茏的送别场景;杜甫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描绘出春雨在夜间悄然降临、无声滋润万物的温柔姿态;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写出了细雨如酥的温润和早春时节草色朦胧的美好。请从以上诗句中选择任意一句,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京城的街道上,细密的小雨纷纷洒落,那雨丝如同酥油一般细腻滑润。远远望去,街道两旁的草地上仿佛泛起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当你走近去看时,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只看到稀疏的草芽在雨中微微颤动。 
(2)在《十六年前的回忆》里, 李大钊  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董存瑞  毅然托起炸药包,用生命为部队开辟胜利之路。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热血和生命绘就了气吞山河的壮美画卷。在“奋斗的历程”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你搜集到的印象最深的红色诗词是  《七律 长征》  ,你们班共同制作的诗集的名字是  《星火集》  ,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是  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就像星星之火,虽起初渺小,但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这个名字能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力量  。
【解答】(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应填“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诗句应填“随风潜入夜”;韩愈诗句应填“草色遥看近却无”。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画面:京城的街道上,细密的小雨纷纷洒落,那雨丝如同酥油一般细腻滑润。远远望去,街道两旁的草地上仿佛泛起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当你走近去看时,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只看到稀疏的草芽在雨中微微颤动。
(2)在《十六年前的回忆》里,李大钊为革命事业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毅然托起炸药包,用生命为部队开辟胜利之路。对于红色诗词、诗集名字及理由,答案不唯一。例如:印象最深的红色诗词是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诗集名字可以是《星火集》。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是: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就像星星之火,虽起初渺小,但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这个名字能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力量。
故答案为:
(1)客舍青青柳色新 随风潜入夜 草色遥看近却无 京城的街道上,细密的小雨纷纷洒落,那雨丝如同酥油一般细腻滑润。远远望去,街道两旁的草地上仿佛泛起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绿意,可是当你走近去看时,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只看到稀疏的草芽在雨中微微颤动;
(2)李大钊 董存瑞《七律 长征》《星火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就像星星之火,虽起初渺小,但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这个名字能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力量。
10.仿照加点部分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仿写句子。
例:他大吼了一声,大山都抖了三抖。
得意 愤怒 喜欢
 喜欢:他喜欢这个玩具,喜欢得快要发疯了。 
【解答】本题考查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饿”这个词,例句通过“大山都抖了三抖”夸张地表现出“他”大吼的威力,据此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喜欢:他喜欢这个玩具,喜欢得快要发疯了。
11.玲玲要在班会上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她想告诉同学们读书要仔细,书中的每个字都很重要。下列语句选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C.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解答】A.不恰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指长期接近某种环境或事物,才能了解其特性和规律。
B.不恰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出发的人,强调人外有人,劝人谦逊。
C.不恰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听有见识的人一席话,收获比读多年书还多,强调交流的重要性。
D.恰当。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读书要用心体会,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强调读书需仔细,重视文字的重要性。
玲玲的需求是告诉同学们“读书要仔细,书中的每个字都很重要”。A、B、C三项的含义均与“读书需仔细、重视文字”无关;D项直接点明读书要用心,每个字都极具价值,与玲玲想表达的意思完全契合。
故选:D。
12.下面的演讲选段,依次在横线上填入内容最合适的一项是(  )
老师,您是清晨第一缕照亮知识殿堂的光,_____;您是默默扎根的大树,_____;您是穿越迷雾的航标,_____;您更是点燃星火的火柴,将对知识的热忱、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我们,_____。
①让远航的船帆始终朝着理想的彼岸
②让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③让迷茫的我们找到探索的方向
④用繁茂的枝叶为我们遮挡成长路上的风雨
A.②④①③ B.③④②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解答】“让迷茫的我们找到探索的方向”与“清晨第一缕照亮知识殿堂的光”搭配;“用繁茂的枝叶为我们遮挡成长路上的风雨”与“大树”搭配;“让远航的船帆始终朝着理想的彼岸”与“穿越迷雾的航标”搭配;“让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与“点燃星火的火柴”搭配。故排序为:③④①②。
故选:D。
13.请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发展顺序,将下面情节的序号填写在对应位置。
①鲁滨逊在岛上发现野人的踪迹,后来成功解救了“星期五”,并教会他一些生活技能和语言。
②鲁滨逊多次往返,从沉船中搬运出工具、食物、衣服等许多有用的物资。
③鲁滨逊在岛上种植麦子,制作陶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④鲁滨逊所乘船只遭遇风暴失事,他孤身一人漂落到荒岛上。
⑤鲁滨逊与“星期五”合力击退野人,救下“星期五”的父亲和一名西班牙人。
⑥鲁滨逊在岛上搭建住所,用栅栏围起一片区域,保障自身安全。
【解答】根据《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发展顺序排列,先写船只遭遇风暴失事“鲁滨逊所乘船只遭遇风暴失事,他孤身一人漂落到荒岛上。”再写“鲁滨逊在岛上搭建住所,用栅栏围起一片区域,保障自身安全。”“鲁滨逊多次往返,从沉船中搬运出工具、食物、衣服等许多有用的物资。”“鲁滨逊在岛上种植麦子,制作陶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接着写解救了“星期五”最后写“鲁滨逊与‘星期五’合力击退野人……”
故答案为:
④⑥②①⑤
三、阅读理解
14.
材料一: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材料二: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揶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请写一写。
材料一: 抒发了男孩从满怀期待到希望落空的失落、惆怅以及对母亲未能兑现承诺的委屈,同时也暗含着母亲的愧疚之情。 
材料二: 抒发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惋惜与怅惘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相同点: 都通过对具体事物(光线、太阳等)的描写来间接表达情感,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可感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都借助时间相关的意象(光线变化、太阳移动)来烘托情感。 
(2)材料一中三次写到光线的变化,每一次都蕴含着人物不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填写下图。
从上图可知,作者看似写光线变化,实际上是写 心情随希望破灭的变化过程  ,这样写的好处是 借光线,把抽象的心情变化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我”期待落空的失落  。
(3)请模仿材料二中画“____”的句子,把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写下来(连标点不少于60字)。
【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材料一:抒发了作者在那个星期天因母亲未能兑现承诺而产生的失望、孤独、惆怅以及渴望母亲陪伴的情感,同时也有对时光流逝、计划落空的无奈。材料二:抒发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无奈以及对时光易逝的珍惜之情。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材料一通过描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材料二通过描写太阳的挪移,以太阳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的感慨。都在叙事中融入情感。材料一叙述了“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材料二叙述了日常生活中洗手、吃饭、睡觉等场景,在这些日常小事的叙述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光线变化:第一空:结合材料一“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概括为: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第二空:结合材料一“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概括为: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心情变化:第一空:结合材料一“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概括为:明白希望落空,陷入孤独、惆怅。第二空:结合材料一“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概括为:绝望、无奈,接受期待彻底破灭。整体关联:作者看似写光线变化,实际上是写心情随希望破灭的变化过程。这样写的好处是借光线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把抽象的心情变化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我”期待落空的失落,增强情感感染力。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时间都在悄然溜走。散步的时候,日子从脚步间过去;聊天的时候,日子从话语里过去;发呆的时候,便从放空的思绪中过去。我意识到它去得匆匆了,想要抓住它的尾巴,它又从我伸出的指尖滑走;休息时,它便悠悠闲闲地从放松的身体上跨过,从惬意的梦境中穿过。等我睁开眼迎接新的开始,这又过去了一段时光。我望着镜子中渐渐变化的自己叹息,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在这叹息里一闪而过。
故答案为:
(1)抒发了男孩从满怀期待到希望落空的失落、惆怅以及对母亲未能兑现承诺的委屈,同时也暗含着母亲的愧疚之情。抒发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惋惜与怅惘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都通过对具体事物(光线、太阳等)的描写来间接表达情感,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可感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都借助时间相关的意象(光线变化、太阳移动)来烘托情感。
(2)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明白希望落空,陷入孤独、惆怅 绝望、无奈,接受期待彻底破灭 心情随希望破灭的变化过程 借光线,把抽象的心情变化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我”期待落空的失落。
(3)看书的时候,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间溜走;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的墨痕里滑过;发呆的时候,便从空洞的眼神中飘走;我想抓住它时,它已从指缝间悄然溜走;散步时,它随着脚步的节奏从身旁掠过;等我停下脚步回望,这一天又在不经意间逝去了;我低头沉默,可新的日子又在沉默的间隙里悄悄启程了。
15.
詹天佑
①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两百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无法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
③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④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制图。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让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⑤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八达岭隧道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大的竖井和一口小的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⑥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之后,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⑦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
(1)请用“∥”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在文中标注出来,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简介詹天佑  第二部分: 修路背景 
第三部分: 修路过程  第四部分: 意义 
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记叙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与嘲笑,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亲自勘测线路,创造性地采用竖井开凿法、两端凿进法开凿隧道,并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陡坡难题。最终,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 
(2)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
(4)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进行“阻挠”“要挟”和“嘲笑”的?请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考查了划分段落层次和概括段意。通过阅读可知,文章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是二、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四、五、六段,主要写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第四部分是第七自然段,主要写了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历史意义。文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与嘲笑,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亲自勘测线路,创造性地采用竖井开凿法、两端凿进法开凿隧道,并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陡坡难题。最终,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彰显了他的爱国精神与杰出工程才能。
(2)考查了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爱国精神表现在: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权的争夺、阻挠、要挟与对中国工程能力的嘲笑,詹天佑为维护国家尊严,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其杰出才能表现在:修筑过程中,他创新采用竖井开凿法(八达岭隧道)、两端凿进法(居庸关隧道),并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陡坡难题,以科学方法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提前两年竣工,用事实证明中国人的工程能力,回击了帝国主义的质疑。
(3)考查居庸关隧道与八达岭隧道示意图,居庸关隧道: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画图建议:画一座山,隧道两端各画一个箭头,箭头指向山体中间,表示两端同时施工。)八达岭隧道:长度超1100米,采用中部凿井法。(画图建议:在山顶画一个竖井(向下箭头),从竖井向左右两端延伸箭头(表示向两头开凿);同时,隧道两端也画箭头向中间施工,形成“多工作面同时作业”的布局。)
(4)考查内容的理解与详略安排,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的相关语句: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嘲笑”的语句: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通过描写帝国主义的蛮横、轻蔑态度,侧面烘托出修筑京张铁路的难度与压力,更凸显詹天佑接受任务的勇气;同时,将帝国主义的质疑与詹天佑最终的成功形成对比,突出他的爱国精神与杰出才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民族意义”——为中国争尊严、长志气。
故答案为:
(1)简介詹天佑 修路背景 修路过程 意义;
(2)文章主要记叙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与嘲笑,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亲自勘测线路,创造性地采用竖井开凿法、两端凿进法开凿隧道,并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陡坡难题。最终,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
(3)居庸关隧道: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画图建议:画一座山,隧道两端各画一个箭头,箭头指向山体中间,表示两端同时施工。)八达岭隧道:长度超1100米,采用中部凿井法。(画图建议:在山顶画一个竖井(向下箭头),从竖井向左右两端延伸箭头(表示向两头开凿);同时,隧道两端也画箭头向中间施工,形成“多工作面同时作业”的布局。)
(4)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通过详细描写帝国主义的蛮横、轻蔑态度,侧面烘托出修筑京张铁路的难度与压力,更凸显詹天佑接受任务的勇气;同时,将帝国主义的质疑与詹天佑最终的成功形成对比,突出他的爱国精神与杰出才能,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民族意义”——为中国争尊严、长志气。
16. 蚌①方出曝,而鹬②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鹬曰:“今日不雨④,明日不雨,即⑤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⑥,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①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②鹬:一种水鸟。③箝:同“钳”,夹住。④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⑤即:就。⑥相舍:互相放弃。
(1)读了短文,你想到了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2)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A 
A.晒
B.暴露
②渔者得而并禽之。 A 
A.捕捉
B.鸟
(3)“两者不肯相舍”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____”“ ”画出来。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解答】(1)本题考查成语。根据短文内容,很容易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①“蚌方出曝”意思是蚌刚刚出来晒太阳,“曝”是晒太阳的意思,所以选A。
②“渔者得而并禽之”意思是渔夫把它们一起捕捉了,“禽”同“擒”,是捕捉的意思,所以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中鹬和蚌争斗的起因是蚌出来晒太阳,鹬去啄它的肉,蚌夹住了鹬的嘴;结果是渔夫把它们一起抓住了,据此在文中画出相应句子。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从鹬和蚌互不相让导致被渔夫抓住的结局,可以得出,在生活中如果像鹬和蚌一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应该相互谦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因小失大。
故答案为: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①A;②A;
(3)起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像鹬和蚌一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所以我们遇到事情应该相互谦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因小失大。
四、习作
17.习作。
即将小学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那就借此机会给母校(或老师、同学、自己)写一封信吧。可以向母校提出中肯的建议,可以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也可以回忆和同学共度的美好时光,还可以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请结合具体事例、运用学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解答】范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即将毕业,离开这充满回忆的校园,离开您的悉心教导。此刻,我的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激,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了这封信里。
还记得刚上小学时,我胆小又内向,是您用温柔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让我渐渐变得勇敢自信。课堂上,您总是充满激情地授课,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您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紧紧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您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还会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让那些原本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您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们关怀备至,在生活中也像一位慈爱的长辈。有一次,我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心情低落。您发现后,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倾听我的烦恼,然后语重心长地开导我,教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您的话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豁然开朗。
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您总是鼓励我坚持下去。您会为我单独辅导,帮我分析问题,引导我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在您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一次次地克服困难,取得了进步。
老师,您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您又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您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茁壮成长。
即将毕业,我多么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些,让我能在您的身边多待一会儿。但我知道,雏鹰总要展翅高飞,我会带着您的期望和教诲,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您的学生:小丽
×年×月×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