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今人评墨子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墨子》其书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1.兼爱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2.非攻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3.尚贤墨子十论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4.尚同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5.天志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9.非命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8.节葬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6.明鬼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10.非乐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7.节用主要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以贤能为用人标准)与“尚同”(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提出“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伦理主张“兼爱”(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主张“非乐”(提倡废止音乐。认为音乐浪费资源消磨意志)“非命”(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一并关爱)、“非攻”等主张。《兼爱》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题目解读标题解读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恶wū施不孝:怎么。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交相恶wù则乱:憎恨,讨厌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重音和语调理解文章意思,并梳理结构层次提出问题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得出结论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研读文本研读文本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第1段。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研读文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第一段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②以……为:把……作为③焉:于是、就(表承接)④则:就⑤攻:治疗⑥弗:否定判断词,不⑦何独:何尝⑧然:这样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翻译:重点字词研读文本思考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思考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运用了譬喻(类比)和对比的手法来说理,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从正反两面讲述“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宾前】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察:明察,考察当:同“尝”,尝试孝:孝敬解读文本第二段子自爱【宾语前置】,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亏:使受损失利:使...得利解读文本第二段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状后、省略】即使是父亲不慈爱子女,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解读文本第二段虽:即使之:主谓取独慈:慈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利自己的家;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解读文本第二段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即使是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解读文本第二段大夫:古义:古代职官等级名 今义:医生。乱:侵夺、侵扰 家:卿大夫的封地国:诸侯的封地 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思考: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有哪些“乱”?“乱”之因?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兄自爱,不爱弟君自爱,不爱臣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三、文本阅读行 文 思 路现象:乱封国与封国相攻封地与封地相篡人与之相盗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起因: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设问: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设问:设问: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分析原因列举事例反面论述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像,如还看待wū,相当于”何“,怎么实行弟弟和子女同”无“,没有同“又”译文: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第3段: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像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译文: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6.第三段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7.本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假设、铺排(排例)、反问的句式。(二)文意疏通(第三段)本段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其他可能导致祸乱的因素(生产力等)。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怎么鼓励互相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则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研读文本第四段探究第四段问题本段得出的结论(中心句)是什么?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研读文本梳理文章的说理脉络,然后完成表格。段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1234圣人以治天下为已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提出问题,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人人皆应该做到将心比心、以已度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兼相爱,则天下治)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不相爱”。継续分析,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的效果。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提出问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分析问题天下乱——不相爱君臣父子不爱不慈贼窃异室大夫乱家诸侯攻国解决问题天下治——兼相爱盗贼无有家不相乱国不相攻君臣父子孝慈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论证结构 —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铺排(排例)研读文本1.从各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论证结构来看,结构层次感明显,逻辑严谨,追求语言的浅显,不饰词藻,但墨子又反复论说,务必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请联系时代背景及精简版《兼爱》,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表达?精简版《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实用主义: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实用至上,担心"以文害用",怕读者沉迷文采而忽视思想。受众特点:墨子的受众主要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需要反复强调确保其理解。说理效果:通过多角度、多层次事例,增强论证说服力。悟“兼爱”情深2.墨子所说的“兼爱”思想具体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原句。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研读文本3.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相同吗?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异同?今人评墨: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兼爱”与“仁爱”的相同之处:①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兼爱”与“仁爱”的不同之处:内涵 爱的倾向性墨子的“兼爱”孔子的“仁爱”无等差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有等差之爱,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最爱:双亲>民众>万物功利性对等互报道德化不言回报4.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一定会实现非攻;非攻,才有兼爱的可能。然而,无论兼爱还是非攻,不止在墨子的时代无法实行,在今天也同样如此。那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墨子的“兼爱”对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也应看到墨子“兼爱”思想的理想主义色彩。揆诸教育——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社会和教育之间能否实现兼爱;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社会和教育之间能否停止不义之争。 有人会说,这种有如天堂一般的理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墨家学说,连同我们美好的愿景没有任何意义……——《病隙碎笔》5.交流探讨:单元研习任务二(见教材P53):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 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论语》:温文尔雅 《孟子》:气势磅礴《大学》:条贯分明,其中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老子》:冷静简约,正言若反《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体现了道家超拔卓荦,体任自然的精神。《墨子》:实实在在,不厌其烦,重“理”轻“文”,也与其学术思想一致。1.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合作探究2、 墨子的“兼爱” 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墨子思想中与“兼爱”同等重要的“非攻”是否指反对一切战争?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交相利”的爱——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视人如己、互惠互利的爱。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墨子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诛:讨伐、声讨)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合作探究译文: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如果像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请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和效果。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甚至成为与儒家相提并论的“显学”。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合作探究儒家:“仁爱”方墨家:“兼爱”方儒墨之爱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点1.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推己及人——差序格局)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不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没有差别的爱。仁,亲也兼,并也分等级有秩序无等差无限制2、爱的倾向性不同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维护弱者的利益)仁爱则强调的是不求回报的仁义。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职尽责,不言回报。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点1、基本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相同点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儒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墨“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墨子》:《非乐》《非儒》《非攻》思考:同样从“爱”出发,儒墨观点为什么出现分歧呢?儒墨分歧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儒家:统治阶级墨家:劳动人民哪家的药方更有疗效呢?法家主宰(墨子是)向帝国挑战的剑侠,勇敢的向周王朝发出了挑战。——鲍鹏山《寂寞圣哲》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墨子》近代的复兴:清末民初,中国学界知识分子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与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符合的资源。由于儒家文化的衰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流和小群的墨家就被知识分子重新发掘出来,用以比附和对接西方先进文化,蒙尘千年的墨家思想一度得到重视。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胡适、梁启超弘扬墨学的动机,是期望引入墨家“兼爱非攻,苦行济世”的群体模范和墨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人格,以此改良国人长久形成的冷漠、自私、麻木、残酷的民族劣根性和国民性格;以墨学中所展现的科技精神、逻辑精神、实证精神、牺牲精神来接引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与人权。一言以蔽之,以“墨家店”取代“孔家店”。他们寄望以墨子学说来振衰起弊、救亡图存。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世界中国兼相爱,交相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2024年7月21日至23日,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近日在北京举行和解对话,并共同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这是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中的重要历史性时刻,是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和平稳定的重要一步,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中方积极斡旋、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认为这充分体现中国秉持公正立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国担当。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不断地追求一个完美的圆,但我们在现实中永远画不出完美的圆,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罗翔兼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虽然做不到“兼爱”,但它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同学们,今天我们既品味了墨子“语质意显”的絮叨之美,也领悟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之深。墨家虽已成绝学,但兼爱精神从未远离。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到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慨叹,再到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处处可见“兼爱”的现代表达。希望你们既能做仁爱的践行者,从身边爱起;也能做兼爱的传播者,向远方传递温暖。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