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前置预习预习与思考:感受李白的澎湃豪情请同学们在课前完成以下任务,为课堂上的“诗酒盛会”做好准备:1.诵读感知,读出气势大声朗诵全诗三遍以上,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奔放的语言节奏和磅礴气势。尝试找出诗中感情最激昂、声音最应高亢的诗句。2.背景探寻,知人论世回顾李白的人生经历,了解他写作此诗时所处的人生阶段(约公元752年,被“赐金放还”八年后)和心境。3.字词通关,扫清障碍查阅资料,读准并理解以下字词:将(qiāng): ____樽(zūn): ____馔(zhuàn)玉: ____恣(zì): ____谑(xuè): ____沽(gū): ____裘(qiú): ____课前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名字与“酒”紧密相连,他甚至被称为“酒仙”。他是谁?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为他画了一幅精彩的速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参加一场由“酒仙”李白主持的千古酒会,聆听他酒中最澎湃的歌唱——《将进酒》!将进酒李白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赏析其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探究“酒”意象的丰富内涵,感受诗人狂放不羁与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情感由“悲”到“欢”再到“愤激”,最终归于“狂放”的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体会盛唐气象在诗歌中的体现。探讨“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符号意义。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知人论世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或“大李杜”,是“诗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之首,留存诗作有900多首。李白生平知人论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奸臣当道赐金放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第一次漫游第二次漫游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14岁 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 病逝当涂知人论世李白与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知人论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节选)》《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唐玄宗耽于女色,信任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写作此诗时,诗人已经52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知人论世初读课文将进酒qiāng进酒:饮酒将:请、愿《将进酒》原为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用旧题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1.题目解读。初读课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你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愤激狂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文本研读你可曾看到滚滚的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可曾对着高堂上的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到了暮年已是雪白一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文本研读1.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在“悲”什么?比兴比喻反衬夸张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比喻时光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流逝;将白发比作雪。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空间:“天上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时间: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时光流逝。悲:人生短促,时光流逝补充知识《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水”意象: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搜集“流水”意象的诗句,分析其常表现的主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酒杯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文本研读人生得意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空对明月。天生我材必定会有有用的时候,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应当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2.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然转为得意和欢乐了?文本研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2)诗人实际失意,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自我安慰。3.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作者在“欢”什么?文本研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直抒胸臆:夸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态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欢:朋友相聚,及时行乐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文本研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必”和“还”用得好。(2)“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肯定。较为强烈,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3)“还”是“还能够”的意思,表现了诗人一掷千金的豪爽,并表达了高度的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文本研读岑夫子和丹丘生啊!请快喝酒吧!不要停下酒杯。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听佳音吃美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愿沉醉在美酒中不愿醒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文本研读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斗酒十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5.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文本研读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1)让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2)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6.作者在此刻的心情是愤,作者愤什么?是如何表现“愤”的?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文本研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借代富贵生活。诗人认为这“不足贵”。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个性独立而高傲),另一方面更是诗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但愿长醉不愿醒”体现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文本研读7.如何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1)对比,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芳名永驻,而诗才敏捷,才华横溢的人却遭受排挤,一方面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另一方面更希望能借酒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减轻愁苦。(2)“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文本研读8.历史上孤独的圣贤不可胜数,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1)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2)用典,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文本研读借代:“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懑之词。对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自比,表达对黑暗险恶现实的愤恨与控诉。9.总结这六句的内容,概括一下诗人在“愤”什么?愤:怀才不遇,志不能行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我要与你一起来消除这万古的情愁!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10.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情态之任诞。倒宾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足见形骸之放浪。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狂:狂放不羁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11.李白以悲开头,以愁结尾,如何理解“万古愁”?“万古愁”: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宣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12.李白的“万古愁”从何而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12.李白的“万古愁”从何而来?怀才不遇但愿长醉不愿醒消极避世天生我材必有用矛盾豪放自信积极入世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文本研读12.李白的“万古愁”从何而来?这种矛盾与李白的思想追求有关。李白毕生追求有二:一是精神自由,二是建功立业。追求精神自由就会蔑视权贵,反抗秩序;想要建功立业就要和社会妥协,和权贵和解。他既想做孔子,又想做庄子,而这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使得他既做不成孔子,又做不成庄子。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因此他的诗歌情绪复杂,感情激荡,既入世又出世,既迷茫又坚定,既忧愁又激奋,既烦闷又自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文本研读文本小结1.李白浪漫主义在《将进酒》在中是如何体现的?拓展思考①气势豪放,感情激越,黄河之水势不可挡的气势,纵情欢乐的狂放,自我肯定的豪情,视权势如粪土的愤慨,以"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的豪爽大度,生动形象地抒写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②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三百杯"、"万古愁"等句,既表现了豪迈的诗情,又不给人以空洞浮夸之感;既想象奇特,又不失险怪,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③在语言的运用上,这首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言、五言、十言句点染其间,参差错落,好像行云流水,飘逸奔涌,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当堂检测《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将进酒》中李白由自己的不得志联想到历史上古圣先贤不被理解的普遍现象的诗句是“ , 。”《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将进酒》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是:“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当堂检测5.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的句子是:“ , 。”6. 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是:“ , 。”7. 《将进酒》中,诗人反客为主,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的诗句是:“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将进酒》2.预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疏通文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