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曹魏时期的多数官员仍然是西晋官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崛起但身份低微的司马氏集团成员遭到排斥,尤以有功者和直言进谏者为主。这一政治现象()
A.根植于传统的选官制度B.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有学者列举了以下事实:“曹魏恢复太学,褒奖名儒”“刘备定蜀后即设儒林、典学校尉、劝学从事等官“东吴孙权留心经史,劝导部下读书”。该学者试图说明,三国时期()
A.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B.文化重心发生转移C.儒学仍具强大生命力D.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3.2024广东揭阳高一下期末)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以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A.豪强世族力量强大B.民族交融的趋势明显C.科举制发展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4.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禅让”呈现鲜明特征: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其家族在地方有较高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禅让”之际,新君会下诏称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同时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如刘裕受东晋恭帝“禅让”后,封其为零陵王,食邑一郡。这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让”()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动 B.以和平方式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
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本质上是门阀集团主导的权力重组
5.汉魏时,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东晋南朝时,则有麦、黍、粟、麻等许多来自北方的作物。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海外贸易繁荣发展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汉武帝元封年间,桑弘羊主持“均输”:郡国将贡物折成货币上缴中央,中央再拨款给郡国“平准”收购异地所需货物。这一设计意在()
A.抑制豪强兼并 B.完善市场网络 C.削弱地方财权 D.推广铁器牛耕
7.据《汉书·昭帝纪》记载,汉武帝一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据相关学者估算,汉武帝统治前期总人口大概是3600万,在他执政的40多年后,实际人口减少了400万。汉武帝统治后期人口减少主要是由于()
A.透支民力的统治 B.连年的自然灾害 C.频繁地扩张领土 D.失实的户口统计
8.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 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 ②③①④
9.如图为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郡尉县尉负责管理民政B.行政体系以三公为核心C.中央直接管理郡县乡里D.分工明确官僚各司其职
10.史载,秦南郡郡守腾发布文告称:“今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除其恶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中规定:“县道官勿敢擅为传,狱讼毋请而辄行,罚金四两。”居延汉简显示,边塞烽燧系统每日需向中央呈送《日迹簿》,记录巡逻情况及敌情预警。由此可见秦汉时期()
A.地方官员拥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B.文书制度以服务军事防御为核心
C.儒家思想已成为行政的指导原则D.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体系比较严密
11.韩非曾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和“无术以知奸”。因此,韩非在“法治”之外又重“术治”(指君主审核和驾驭官吏的方法和手段),主张法”“术”紧密结合。韩非的治理观()
A.倡导“法治”与“人治”的结合B.以“民本”思想为基础C.体现“法治”与“德治”的争议D.与“礼崩乐坏”相适应
1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B.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C.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
A.天下为家 B.封邦建国 C.诸侯争霸 D.战国七雄
14.战国时期某学派的创始人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兼并战争,宣传不同阶级的人“兼相爱、交相利”,希望统治者不分等级举用贤才。该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15.在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两处墓葬群,甲区墓葬排列规整,多为小型墓,随葬品仅陶罐、石斧;乙区墓葬规模宏大,有木椁,随葬玉钺、精美黑陶及20余件猪下颌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氏族制度瓦解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等级差异 D.礼制趋于成熟
16.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士的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象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 B.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C.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D.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小题,52分,请按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和古蜀国的考古遗址中就曾发现象骨,只是北方的大象消失已久。宋朝时,广东潮州、梅州一带丛林密布,“群象止于其中”,但自北方来的人类陆续迁入此地,林地被辟为耕地,大象只得远徙。1547年,广西大廉山“群象践民稼,乡士夫率其乡民捕之,不三四日皆毙”。大象的厄运还源自其商业用途:象牙被用来制作各种贵物;象鼻则是“堪作炙”的珍馐。《明实录》还记载了在战争中“阵既交,群象冲突而前”,战后“象死者过半”。到了帝制时代晚期,野象在中国仅存于西南部边境地区。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等
材料二今天,大象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0年云南自然保护区的野象异动迁徙,历110天1300多千米,自在游历了人类社会,引发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云南省“护象安民”,疏散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政府投保的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也迅速启动对大象漫游过程中“受灾”民众的赔付。
-摘编自郝时远《兽之美者:滇象北往与贡象南来(六)-基于历史民族学的人象伦理关系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野象生存状态的变化,并从人象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为保护野生大象采取的举措。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 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临春秋战国这场社会变革,儒家、法家提出的治国观点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县是最基本的政区。据记载,县界“古有分堵”,一直有明确的分界标识,“千封上下相属”,“千”即阡陌之阡,谓南北道路,“封”即分界标识。如“千北行至侯北东流水,别东南以千为界。千以东属莒,道西水流属东安”。县域内一般只有一处较大城址聚落,其他都是大小不等的普通聚落。从县城与乡村的居民身份看,虽然仍有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人群的区别,但县城与乡村的基本居民均为国家编户民,拥有同等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无论是授爵还是授田,一视同仁。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等
材料二清末出现的大量民变事件是县政治理失控的表现。为此,清廷先后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将原先由地方主持的改革收归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以湖南省为例,清末县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创设自治组织、改良固有团体、清理财政、划分城镇乡区域等四个方面。清末县政改革引进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在官治之外引入自治模式,意图建立议决与执行并存的自治行政体系,但这一改革进程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
-摘编自胡忆红《清末民初县政改革与基层治理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1979年3月,四川省将广汉县列为该省第一个改革试点县,县域改革进入积极探索局部试点阶段。1984年始,山东、江苏等11省区,先后确定了一批改革试点县,并制定了县级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积极进行了各类试点工作。1992年1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把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改革列为当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改革进入比学赶帮,异彩纷呈阶段。
-摘编自高焕喜《论我国县域改革30年的历程、特征及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县制实施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县政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县域改革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安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热同季,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较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南朝时在今安岳县境设普慈郡,将僚人编入户籍,令其完粮纳税。为安岳县正式设立行政区域之始。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即今安岳县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朝时期在安岳设立行政区划的原因。
材料二:安岳石窟兴起于中原石窟极盛时期尾声及四川广元、巴中石窟步入鼎盛的时期,故其造像艺术风格既承传了中原石窟,又受到川北石窟艺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地域、石质、历史阶段的人文思想背景、工匠能动创造性等因素的差异,安岳石窟造像风格形成了与其它地区石窟无法取代的特殊性。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安岳石窟题材内容涵盖面宽泛,主要是表现佛教,也有道教、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表现世俗的。但作为石刻艺术,它只是这些题材内容的载体,其终极目的是表达艺术美,故安岳石窟造像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美学价值。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岳石窟的特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C B A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D C A
17.(1)变化:大象的数量逐渐减少;生存区域往南缩小至西南边境地区。
原因:人口南迁挤压了大象的生存空间;农业拓植引发人象冲突;大象的商业用途引来人类的捕杀;部分地区役使大象用于军事(任答3点)
(2)加强相关立法;设立自然保护区;增强对民众的观念引导和教育;统合民间和政府力量,将保护工作系统化。(任答3点,其他言之成理,师姐”可酌情赋分)
18.(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争霸,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2)儒家:孔子主张“仁”“礼”,孟子主张“仁政”,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法家: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是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学术进步,丰富思想宝库;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转型。
19.(1)概况:县界有明确的界限;划界以山川形便为主要标准;县域内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聚落结构形式;县域内居民为国家编户民,地位平等。
(2)特点: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颁行法规制度;巩固县政治理秩序;中央政府主导与地方自治结合;改革效果有限。(任答3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深重,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权威缺失;辛亥革命的爆发。(意思相近即可)
(3)意义: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县域治理的现代化;改善城乡结构,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20.(1)原因:安岳社会安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经济地位逐渐重要;便于整编户籍和人口,征收赋税;强化对该地区的行政治理;
(2)特点:①继承性,传承了中原石窟特色。②融合性,受到了川北石窟的影响。③独特性,具有自身特色。④地位高,特殊、影响广泛。⑤题材广,内容涵盖宽泛,思想内涵丰富。⑥价值高,具有很高的审美性和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