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我与地坛》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我与地坛
扶轮寻路,向死而生。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
右二为学生时期的史铁生
13岁 考入清华附中
18岁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21岁 双腿瘫痪
48岁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王小波)
26岁 母亲离世
59岁 突发脑溢血死亡
20岁 严冬劳作 大病一场
如果人生太辛苦 认真读读史铁生
当我的腿刚刚不能走路的时候,我坐在轮椅上天天怀念奔跑打篮球的时候,每天都非常痛苦。又隔几年,我在轮椅上生了褥疮,天天难受,那个时候天天怀念什么都不痒的什么都不疼,安静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隔了些年,我得了尿毒症,我总要去透析,那个时候我就怀念刚刚有褥疮的轮椅时光。
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铁生是一个没有恶意的人,而且什么怨言都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余华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秋天的怀念》
刚回北京时 ,他自杀过三次,最悬的一回,因为电灯短路而未果。1971年夏末,铁生病发,病痛之深,企图解脱愿望之强烈,非常人想象。他甚至对医生说,你治不了我的病,我拿菜刀劈了你。——《北京青年报》
为何如此矛盾?
史铁生
裂缝里照进一束光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借助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写作着的心魂。”
解题
“我与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在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原文较长,课文选取其中部分内容。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辟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1981年开始大面积修护,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录音自行阅读全文
仔细体会文章情感
理解我与地坛与母亲的关系
坍圮(tān) (pǐ) 剥(bō)蚀 亘(gèn)古不变
譬(pì)如 蝉蜕( tuì) 窸窣(xī sū)
捋(lǚ)触须 窥(kuī)看 灼烈(zhuó)
猝(cù)然 倔强(jué jiàng)
恪(kè)守 教诲(huì)
隽(juàn)永
字音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文章分为两部分,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的关系
第一部分:
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4)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5—7)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问题一:“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1-3)
提示:“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结合史铁生的经历)
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颓废、迷惘、孤独
问题二:我与地坛的关系用哪个词来概括?文章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2—5)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2、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等我出生,等我残废3、地坛是我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缘分、宿命我与地坛
问题三: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地坛?(1-5)
三处景物描写:三 五 七
荒芜
剥蚀—— 琉璃
淡褪—— 朱红
坍圮—— 墙
散落—— 砌 栏
浮夸的
炫耀的



古旧 荒芜
不衰败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落日、雨燕…
柏树幽 野草荒藤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弱小 寂寞 卑微 但自由灿烂
生命的律动 生生不息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我的人生残疾但并不应该颓废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题四:
文章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与地坛
◆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地坛让作者获得新生。
衬托人物心情
引发生命思索
本身即是感悟
总结: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五: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6-7)
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么去活?
死,应该顺其自然
无须思考
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生死之问,寻得生路
失魂落魄的我宿命般地遇见了荒芜而孕育着生机的地坛,获得了重生,找到了精神的家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看太阳。(海子《夏天的太阳》)
时间平等地无情地对待一切事物,他侵蚀了辉煌、风化了荣光,带走了无数的生命,却带不走生机。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的关系
第二部分:
写母亲,着重写“我”对母亲的怀念
(8—10)写母亲的痛苦(痛苦深沉而不外露)
(11—17)写母爱的伟大(母爱伟大而不张扬)
文中的母亲
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1)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9、10段)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去地坛--
我在地坛--
我久在地坛-
母亲送
母亲忧
母亲找
“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条线索有交织吗?
“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
我与地坛与母亲
1、第一部分写我和地坛的故事,
第二部分写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2、地坛使我平和豁达的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我找到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3、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
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地坛
母亲
荒芜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生命感悟
看透了生死
生存启发
理解了生命
生命的两个支点
走出困境 重塑自我
自然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亲情
相 似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当你处于顺境时
自然不会忧虑生命
而当你面对逆境时
愿你依然能够看到生机
坚信生命是珍贵且美好的
积极去探索生命更多美好的意义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年少无知,天不怕地不怕,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回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
——史铁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