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名人评说《道德经》
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时讲话引用《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样才能处理国际关系。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老子》。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葡克明(美国著名学者):老子的《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身处黑暗,必将用手中的利剑划破黑暗
身处在黑暗之中,必然有其内在的‘道’
“粮店” 与 “药店”
儒家如同粮店,是人们日常安身立命、积极做事的精神支撑 —— 就像人要吃饭才能上路干活,儒家的入世思想能让人在社会中找到奋斗的方向;
而道家则像药店,当人在 “干活” 的过程中受挫、受伤,比如遭遇人生困境、内心痛苦时,就需要用道家思想来疗愈心灵。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出生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老子骑牛图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人生经历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官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共81章。
《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本思想
老子思想
课堂导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短短十六字,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道家对宇宙运行和人类生存法则的深刻洞察。
(1)层级递进的宇宙秩序观
人法地:大地承载万物,人类活动要遵循大地的规律和特性。
地法天:大地运行变化受到天的影响。
天法道:天的运行也遵循着某种内在的秩序和法则,这种法则就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超越人类感知和认知的终极存在。天的运行看似无常,实则暗合“道”的规律。
道法自然:“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身的本然状态、固有规律。
课堂导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倡导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
对人类行为的指引:这句话提醒人类,在生活和行为中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违背自然去做事。
反对人为的过度干预:道家认为,人为的过度干预往往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导致不良后果。
(3)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身心与自然的融合:通过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人类可以实现身心与自然的融合。
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也倡导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和谐统一。
课堂导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译文: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之心,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时被使用,祭祀完后就被丢弃)。
内涵:
(1)自然层面:揭示自然的客观运行规律,天地无偏私性(平等性),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人生层面:引导正确的人生态度,倡导顺应与自立:顺应自然: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法则。就像农民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学生要根据学习规律来制定学习计划。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事半功倍,避免走弯。自立自强: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过分依赖外界的恩赐和庇护。天地不会特别眷顾自己,面对困难时,不抱怨、不气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取得成功。
(3)社会层面:蕴含社会治理的智慧
公平公正:社会治理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所有的民众一视同仁。
遵循客观规律:社会治理也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制推行不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
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自然。
美学思想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老子当时所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
写作背景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毂(gǔ) 埏埴(shān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明确字音
文本研读
《老子》四章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汇集,集合
以之为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探究新知 知识拓展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1. 有”与“无”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是怎样来说明的
①“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②运用比喻,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器、房屋等来说明。“无”就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毂的中空处、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内部,正是因为“空”,即“无”,才使本体可以使用。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2.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①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及其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的。
②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小结(第十一章)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
事件背景
1. 天津港爆炸事故幸存者身份
张梦凡是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开发区支队八大街中队的消防员。因训练时胯骨骨折,事发当晚他被安排留守中队,成为全队26名出警人员中唯一幸存者。
2. 心理创伤与舆论争议
事故后,张梦凡长期承受愧疚与自责,甚至被部分网友指责“苟且偷生”。他通过走访8位牺牲战友的家属、承担赡养责任等方式自我救赎。
3. 疑似拦车事件的网络传播
2025年9月,多个抖音视频显示一名男子疑似张梦凡,在街头拦车并疑似情绪失控。视频配文称其因“愧疚自责、怀念战友”导致精神崩溃。
(1)身体创伤之“有”,带来未参加救援之“无”;未参加救援之“无”,带来生命保全之“有”;
(2)生命保全之“有”,带来面对质疑心灵自责精神失常之“无”;
(3)精神失常道路拦车异常举动之“有”,感动网友质疑消解之“无”;
(4)但愿他能放下自责,达到“无”的境界,重新创造美好生活之“有”。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看到“有”和“无”的相互关系,以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从中寻找转机和希望。
依据老子“有”和“无”的观点,紧扣高中生常见的情境(学习资源、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等),按照“我虽然没有…,但是我可以…”的格式造句。
1. 我虽然没有最新的电子设备,但是我可以善用图书馆,在书本中找到更广阔的天地。
2. 我虽然没有耀眼的才艺,但是我可以打磨文笔,用文字记录青春的温度。
3. 我虽然没有热闹的社交圈,但是我可以沉浸阅读,与哲人的思想对话成长。
4. 我虽然没有父母的全程陪伴,但是我可以独立规划,用自律证明自我管理的勇气。
5. 我虽然没有天生的自信光芒,但是我可以正视错误,在每一次修正中慢慢挺直脊梁。
…………
依据老子“有”和“无”的观点,紧扣高中生常见的情境(学习资源、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等),按照“我有…,但是我…”的格式造句。
1. 我有优秀的成绩,但我不因此轻视他人的努力。
2. 我有父母创造的舒适环境,但我也在学会洗碗修灯,不让自己成为“生活废柴”。
3. 我有喜欢的偶像,但我不盲目追星,更在意他们传递的正能量。
4. 我有丰富的课余时间,但我不会虚度光阴,而是合理规划提升自我。
5. 我有热血的青春冲动,但我也在练习深呼吸,让理性与感性平衡。
……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彰显
自我夸耀
长久
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
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四章
小结(二十四章)
小结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有道者不彰显自我
老子的智慧:不要超过自己能力,违背自己本来的天性,要自谦、自省、自警
比喻论证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1. 第二十四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阐明了什么道理 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①比喻论证。
②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急于表现、金功冒进的举动是没有好结果的。
③启发我们做人要自谦、自省、自警,提高自身修养。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2. 怎样理解“余食赘行”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从“道”的角度说,以上四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②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3.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小结(第二十四章)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第三十三章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1.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①“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②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①知足者富:这里的“富”并非单纯指代物质财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富有。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味地向外索取和追求,内心就会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一个知足的人,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对生活充满感恩。这种感恩和满足会让人内心平静,精神世界充实。
②强行者有志: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前行的人,是有志向的人。实现志向的道路往往充满艰难险阻,只有具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将志向付诸行动。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自知自胜
知足强行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小结(第三十三章)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这三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主旨归纳】
翻译课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
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翻译课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于毫末:状语后置。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妄为
执:把持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翻译课文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独
从事:做事
几: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
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
7.本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善于把握先兆(排比修辞)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比喻论证)
无为而治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不妄动、不妄为
文本研读
8.本章体现了哪些道理?
文本研读
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解决;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始终抓好细节;治事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先兆和细节,以避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文本探究
《<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
矛盾统一的概念 老子的态度 相关章句
有和无
知人和自知
胜人和自胜
成和败
有为和无为
相互依存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
“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
“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
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
文本探究
结合前面对于《论语》的学习,对比儒家和道家在核心思想和治国理念方面的差异。
核心思想
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礼”的规范,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重视入世进取。
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摒弃人为造作,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合一。
治国理念
儒家:推崇“德治”“仁政”,主张通过教化和礼制规范治理国家,重视伦理纲常与社会秩序。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认为顺应自然规律、减少政令束缚,才能让百姓自然安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文本探究
板书设计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老子》四章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有无相生
《老子》四章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要“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居安思危;慎始如终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写作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