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课前导入
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训:明德格物
校训:止于至善
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出自于《礼记·大学》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礼记》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hào、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之道”
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
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题目解读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 "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题目解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美好的德行
形作动,彰显
宗旨,根本原则
至,达到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疏通文意·第一段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规律,宗旨
“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志向坚定
疏通文意·第一段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大学(          )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根本原则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亲近爱抚民众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开篇阐明宗旨,阐述“三纲”。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明明德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亲民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最终追求
止于至善
1.“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
“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是指君主对其他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明明德
“最美妈妈”吴菊萍:2011年7月,浙江杭州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路过的市民吴菊萍毫不犹豫地踢掉高跟鞋,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臂徒手接住了孩子。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她左臂多处粉碎性骨折,但孩子得救了。她的这一举动被网友称为“英雄之举”。
为何是“明明德”:在千钧一发的瞬间,她本能般伸出双臂,彰显了人性中最无私的“母爱”与“勇毅”。她的事迹让世人看到,平凡人身上蕴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善良。
“抗非典英雄”钟南山:在2003年“非典”疫情初期,权威机构宣称病原是“衣原体”,但钟南山基于事实和科学,力排众议,勇敢地否定了这一结论,为后续正确的抗疫方向奠定了基础。他毅然说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
为何是“明明德”:在巨大的压力和迷雾中,他彰显了“求真务实”和“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与职业品德。他的坚持,让真理和良知得以显现,挽救了无数生命。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人物:张桂梅 (华坪女高校长)
事迹:创办免费女高,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拥有崭新的人生和命运。
体现:体现的是思想与命运上的教化与革新,核心是 “改变你”。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人物:焦裕禄 (兰考县委书记)
事迹:身患重病仍走遍兰考,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查风口、探洪水,真正“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
体现:体现的是情感上的贴近与共情,核心是 “在一起”。
如何理解“亲民”和“新民”?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从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不断突破产量极限,从700公斤、800公斤到1000公斤……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一至善的目标。
为何是“止于至善”:他的目标本身就是“至善”的。他从未满足于现有成就,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种植范围,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泽被天下”的完美境界。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将大半生奉献给了敦煌莫高窟。她不仅致力于石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更顶住压力推动立法建立莫高窟保护缓冲区,并首创了“数字敦煌”项目,让千年瑰宝得以“永存”。
为何是“止于至善”:她追求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如何“最好地、永久地”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她穷尽一切智慧和努力,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当代人所能做到的极致。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疏通文意·第二段
使…齐,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
修,修养。修养自己的德行。
使…端正
诚,使…真诚。使意念真诚。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疏通文意·第二段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治理得好
一律
本源,根本
普通百姓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诗》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作用】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富于节奏感;
2.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任务2:
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顶真手法的运用使论述更为严密。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顶真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日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使……整齐有序
使……端正
使……真诚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一概,一律
根本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大学》的“八目”并阐述它们的关系。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致知
格物
理清关系
2.“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内修的目的是修身,外治的基础是修身,修身是根本,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善其身)
内修
(善天下)
外治
这“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听起来很抽象,但,
它就是一份“成为顶级高手的武林秘
籍”。
让我们用一个贯穿始终的例子来
彻底弄懂它。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1.格物(探究原理)
是什么:亲自去研究事物背后的道理。
神医之路:你整天泡在药房和实验室
里,亲手触摸药材、品尝百草、研究
药性,观察不同药材搭配在一起的反应。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2. 致知(获得真知)
是什么:通过“格物”,你真正获得
了知识,明白了真理。
神医之路:通过无数次实验,你终于
掌握了“哪些药草能治风寒,哪些能
清热解毒”的核心知识。你脑子里有
了一张清晰的“药性地图”。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3. 诚意(意念真诚)
是什么:你的想法和动机是纯粹的,
不自己骗自己。
神医之路:你学医的目的是真心想救
人,所以你会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失
败了就重来,绝不造假。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一层:基础内功修炼(对事、对己)
4. 正心(心态端正)
是什么:端正你的心态,不被情绪
(如愤怒、恐惧、偏爱)所左右。
神医之路:实验失败了99次,你不暴
躁不气馁;听到别人的嘲笑,你不动
摇不怀疑。始终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
去钻研。
小结:“格物致知”是获取知识,“诚意正心”是修炼心性。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二层:核心成就(对己)
修身(管理自我)
是什么:这是个人阶段的最高成就!
是你前四步努力的最终成果。
神医之路:现在,你不仅医术高超
(格物致知),而且医德高尚(诚意
正心)。你成了一个医术与仁心兼备
的、完美的医生。你“修好了”你自己。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1. 齐家(管理团队)
是什么:把你管理自己的能力,用来
管理一个小集体(家庭、小组、班
级)。
神医之路:你开了一家医馆,你能管
理好你的徒弟和伙计们,大家各司其
职,医馆井井有条,充满温暖。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2. 治国(贡献社会)
是什么:把你管理小团队的经验,用
来服务更大的集体
神医之路:你们的研究成果为社会解
决一个大难题
比如,你的终极梦想是“平天下”——成为一位能救治天下所有病人、消除瘟疫的神医。你怎么做?
第三层:外部实践(对他人、对社会)
当你自己成为“完人”之后,你的能量就可以开始影响外部世界了。
3.平天下(影响世界)
是什么:这是终极理想,让你的光芒
照亮整个世界。
神医之路:你写出了传世的医学巨著,
发明了能普济天下的药方拯救了无数
人的生命,被世界铭记。
“三纲”、 “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相互关联、不能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意义: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明明德
内修
外治
亲民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三纲
八目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3.“三纲”与“八目”间有何关系?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4.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请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明德:
立德树人,以德治国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修身:
自我完善(小我)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亲民:
以民为本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大我)
《大学之道》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归纳主旨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使动用法,使……端正/使……真诚
(2)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游于赤壁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随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D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大学之道》中,说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情景默写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积成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