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第一时期:语录体阶段。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主要作品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诸子散文发展阶段
第二时期:过渡阶段。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时期:议论文阶段。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把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称为先秦诸子的“四大台柱子”。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名家评价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5.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
6. *兼爱/《墨子》
儒家君子 入世推仁
道家隐者 出世超脱
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
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学习目标
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思想内容,背诵课文。
把握仁与礼之间的关系,学习君子的品格。
提升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梳素材,识其人
品经典,悟精神
分版块,传精神
思经典,悟意义
任务一:走近孔子,了解《论语》
任务说明:
回顾已学知识,谈谈你了解的孔子。
走近至圣先师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走近至圣先师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1)
30—50岁,欲仕不能。
(2)
50—55岁,在鲁从政。
(3)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4)
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5)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了解《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宋臣赵普(北宋开国功臣)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后改赵光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统治天下,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交往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仁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思想:
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政治:
礼治;
反对暴政,
主张仁政。
个人修身: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教育:
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
孔子思想
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朗读经典
(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

文质彬彬
bīn
迩之事父
ěr
譬如

子罕
hǎn
未成一篑
kuì
学习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词,吃饭
靠近、看齐、到…去。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勤勉
状语后置
有道德的人
匡正、端正。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表假设,如果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
怎样对待礼呢?“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③八佾: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
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拓展积累
《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对季氏的看法,连“八佾舞于庭” 这种严重越礼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里,V,如何处在仁的境界里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的追求迫切。
学习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指品德低下的人。
学习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学习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译文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文质彬彬: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
学习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书人
译文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停止
以为:把…作为。
任重道远:指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任务重大
难道不……
学习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堆土成山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
停下来
即使倾倒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做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未能完成,多含惋惜之意。
学习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同“智”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的人
学习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成语: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克:约束。复:归复
一旦
条目,细则
实践,从事
称赞
是 表判断
依靠
名作动,合乎礼。
谦辞,愚钝。 敏,聪慧。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学习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个字
译文
子贡问:“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宽恕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学习第十二章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激发人的感情
讽刺时政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近,闻名遐迩
人名,春秋时期鲁国人
通“侍”,侍奉。
学习第十二章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任务说明:将《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并分享感受。
章节分类
《论语》十二章
君子之德(第4、5、6、7、9章)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君子之仁(第2、7、10、11章)
何为“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西周时期特指社会地位高的贵族阶层。
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日益衰微、礼崩乐坏,以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努力,君子”的概念发生了由社会地位上的内涵逐渐向道德内涵的转变,突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鲜明道德内涵,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体现。
板块一:深识君子之德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四章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运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利”要服从“义”,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君子重义轻利,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和小人不
同的价值追求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六章: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
第七章: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曾子认为,士人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仁”是士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士要以“仁”为己任
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并且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板块一:深识君子人格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要重义轻利。
君子要自我反省。
君子要文质彬彬。
君子要任重道远。
君子要仁智勇兼备。
板块二:深悟君子之学
“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学习让人快乐
学习要反复实践
学习须择善而从
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孔门的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
2.学思并重
3.博约相济
4.上学下达
5.学以致用
板块二:深悟君子之学
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学什么?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8)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2)
第一章: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 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给我们什么启发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享受和安逸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
除干扰
重在实
践锻炼
重在虚
心请教
启示:
君子为学要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安贫乐道,修身养性,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拓展积累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你在这一章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第八章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之际容易懈怠,一是初始之时容易畏难。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板块二:深悟君子之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
板块二:深悟君子之学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情感激发:《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触发对美的感知,并使自己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培养审美与共情能力,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社会洞察:观是通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了解风俗盛衰与政治得失。《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群体凝聚: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
《诗经》具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怨刺上政:怨就是不满。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诗经》中的“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 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思考: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不学诗
无以言
学习知识
丰富情感
提高自身
奉献国家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中国上古文化注重于诗的文学境界,它有宗教的情感,也有哲学的情操,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这段文字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孔子明确地道破《诗》具有道德、认识、教育、审美方面的作用。
板块三:深究君子与“仁”
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的内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0)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第二章:“仁”与“礼、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礼:礼节;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
乐:音乐;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
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礼、乐
基础
表现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孟子·公孙丑上》
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知道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它的德教。
第十章,达到“仁”的境界的纲领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是克己复礼,即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做法: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第十一章: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拓展积累
仁——儒家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孝
“仁”延伸到兄弟——悌
“仁”延伸到子女——慈
“仁”延伸到朋友——信
“仁”延伸到国家——忠
“仁”延伸到人类——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爱物
“仁”, “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以“孝悌”为根本),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
板块三:深究君子与“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
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的内涵。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人处世中君子要仁爱,推己及人。
给“君子”画像:从本文中找找君子应具有哪些品质?
仁?
内容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内容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任务说明:“孔子”的专题副刊有个读者栏目,需要征集当代读者对《论语》的看法。谈谈应该怎么看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
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论语》?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传承文化,责任在肩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 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
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