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在路加福音第十章中,当律法中被提及的“爱邻如己”的话题出现时,一位律法师向耶稣提出了“谁是我的邻舍”的问题。耶稣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前往耶利哥,途中遭遇了强盗的袭击。他们残忍地剥夺了他的衣物,将他打得奄奄一息,然后弃之而去。然而,路过此地的祭司和犹太人人对此无动于衷。幸运的是,一位撒马利亚人恰巧经过,他看到这一幕后心生怜悯。这位撒马利亚人上前用油和酒为伤者清洗伤口,细心包裹,并扶他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到旅店休息。第二天,他还特意拿出二钱银子交给店主,以表达对伤者的关照。注:在犹太人的观念中,撒马利亚人因其血统和信仰的不纯正而被视为宿敌。“好撒玛利亚人”就是基督教博爱精神最完美的典范。它教导人们,真正的爱是跨越一切种族、宗教、社会隔阂的实践性行动。它呼吁人们不是去计算爱的边界,而是主动地、怜悯地、牺牲地去爱每一个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课前引入请结合《兼爱》一文,以“百家争鸣,文化赓续”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百家争鸣,文化赓续。百家争鸣,恰似 “星垂平野阔”,为华夏文明铺展了浩瀚璀璨的精神天幕。诸子蜂起,各呈奥义,墨子在《兼爱》(上篇)中振臂高呼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以 “兼爱” 之思,为世人擘画平等博爱的理想图景。彼时,儒家 “克己复礼”、道家 “道法自然”、法家 “严刑峻法” 等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文化赓续的深厚根基。自先秦以降,这些思想如源头活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持续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使其在岁月淘洗中,既保有 “海纳百川” 的包容气度,又永葆 “千磨万击还坚劲” 的精神品格,于传承中生生不息,铸就了华夏文明的不朽荣光。作者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追求“圣王之道”的旷世奇才——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今人评墨子1.兼爱 : 核心中的核心 。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爱所有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一种超越血缘和阶级的博爱,旨在消除争斗的根源。2. 非攻 : 兼爱的必然推论 。反对一切不义的侵略战争,认为战争破坏生产、残害生命,是最大的不义。但支持防御战(“诛”),即用武力制止侵略。3. 尚贤 : 政治主张 。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应不论出身、阶级和血缘关系,只以德行和才能(“贤”)为标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4.尚同 : 组织原则 。主张人们的意见应当统一于上级,直至统一于天子,并最终统一于“天志”。这旨在建立思想一致、行动高效的集权式组织体系,以结束社会混乱。5. 天志 : 伦理依据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天”喜欢“兼爱”和“利人”,厌恶“别爱”和“害人”。墨家以此作为其学说的神圣性和权威性的来源。6. 明鬼 : 辅助手段 。相信鬼神(特别是古代圣王的鬼魂)存在,并且能赏贤罚暴。以此告诫人们恪守道德,不敢作恶。7.非命 : 人生态度 。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主张人的贫富、寿夭、社会的治乱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取决于个人努力,鼓励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命运。8.非乐 : 节俭措施 。反对儒家崇尚的礼乐(尤其是耗费巨大的大型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浪费人力物力,妨碍生产,于改善民生无益。9.节葬 : 节俭措施 。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久丧(如三年守丧、陪葬贵重物品)。认为这浪费社会财富,损害健康,妨碍生产,主张简化丧葬礼仪。10.节用 : 经济原则 。主张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崇尚节俭。强调所有用度应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利于民生为标准。 总结来说 :墨家的思想体系以“ 天志 ”为最高依据,以“ 兼爱 ”为根本核心,通过“ 非攻 ”实现和平,通过“ 尚贤 ”、“ 尚同 ”构建高效政体,并以“ 非命 ”鼓励奋斗,最后通过“ 节用 ”、“ 节葬 ”、“ 非乐 ”来践行其节俭的经济主张。“ 明鬼 ”则作为保障这些理念实施的威慑手段。旨在建立一个和平、有序且高效的社会。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一定知道混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祸乱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桃花源记》:“不复出焉。”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临?”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研读第一段定义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包括比喻描述、比喻评价、比喻说理三种。类比论证:在考察两类事物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方式 比喻 比较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客体材料客观真实。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知识链接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以自利: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祸乱产生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而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即使父亲不慈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上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而使子女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而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而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在天下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互相亲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问题探究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研读第二段问题探究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研读第二段问题探究3:这一段在论证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研读第二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与假设论证。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3.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译文: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他人财物的人就没有了。恶wù①<动>憎恶;讨厌;不喜欢。《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②<名>耻辱;羞辱。《史记·平原君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③<动>嫉妒。《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wū①<代>哪里;怎么。《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②<叹>相当于“啊”、“唉”。《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言也。”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象看待自己的封地,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研读第三段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相互憎恶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问题探究: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研读第四段梳理文章的说理脉络,然后完成表格。段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123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提出问题,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若此则天下治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不相爱”。継续分析,从正面立意,假设人们“兼相爱”的效果。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文本感知①君臣、父子、兄弟 ②兼相爱则治文本研读活动一:墨子的论述带有极强的逻辑性,请梳理墨子论述的逻辑思路及其论证方法。参考答案:第一层(第1段),先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医生治病必知病因作类比,论证圣人治理天下祸乱的状况必须知道祸乱的原因,富于启发性,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引起下文。(提出问题)第二层(第2段),接着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子不爱父、弟不爱兄、臣不爱君等等事例,还举了盗贼盗窃、大夫诸侯兼并攻伐等事例,具体论述了社会祸乱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即“起不相爱”。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会发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盗贼偷窃抢劫,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伐的事情。这也是从反面进行论证,分析“不相爱”的害处。(分析问题)第三层(第3段),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这是从正面进行论证,分析“兼相爱”的好处,并用“若”领起的一系列假设来论证“兼爱”能治乱。第3段与第2段形成正反对比,突出了中心论点。(解决问题)第四层(第4段),采用因果论证,得出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总结了“兼爱”这个中心观点的作用和意义。并发出号召:不可以不劝爱人。(结论与号召)活动二:“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请简述什么是“兼爱”?参考答案: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爱护别人就像爱护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兼爱还特别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做到和平共处。文本思辨活动三: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家“兼爱”说与儒家“仁爱”说有何区别?参考答案:兼爱与仁爱都在强调爱人,但是儒家仁爱有等级先后的前提,而兼爱则更彻底、平等、普遍: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比如孔子所讲的“仁”是和“亲亲”分不开的,讲的是所谓“爱有差等”与先后。 “仁者”爱他的父母应该比爱他的同族的别的人多,爱他的同族应该比爱同族以外的别的人多。这就是儒家所谓“轻重厚薄”,这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标准的。儒家还主张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推及别人的“亲”。墨子则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不应该有亲疏厚薄的区别。“人不分先后,则是待君亲犹他人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孔子虽然说仁是“爱人”,但却根本不承认“小人”具有仁的德行。而墨子则认为虽然是“贱人”,只要不以“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实行了兼爱,就是仁矣、义矣。为了尽爱天下人,为了营造一个人人相爱的社会环境,墨子抹去人我之别,把人与人的关系设想成包括在经济利益上的无差别无对立的境界,使他的“兼爱”说蒙上了一层具有平民性的现代色彩。活动四:如何客观评价墨子的“兼爱”思想?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一,兼爱思想在当时有其历史局限性。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消灭乱因、治好天下的根本方法。但实际上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候,靠“兼相爱、交相利”是难以阻止兼并和攻战的。因为卿大夫兼并、诸侯攻战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兴起。诸侯攻战是封建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所以“兼相爱、交相利”在当时仅仅是小生产者的道德要求和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提倡“以人为本”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墨子的“兼爱”思想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兼爱”思想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是保障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唯有做到兼爱,人与人之间才能平等和谐地相处。平等待人,与他人和睦相处,这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兼爱”思想有助于处理现代国家之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问题,有助于实现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兼爱”思想甚至还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兼爱”思想倡导的不仅是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相爱互利,而且包括人与自然的相爱互利。在处理自然环境的问题时,我们同样应该运用“兼爱“思想,去爱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文本价值活动四:《兼爱》上篇的思想对青年成长有何价值意义?参考答案:第一,帮助青年 破除自我中心,构建健全人格。 《兼爱》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求突破“自我”的狭隘界限。对青年而言,这种 视角转换能力 正是人格成熟的关键:通过理解他人处境,打破青春期容易形成的自我中心思维,培养共情能力。在“兼相爱”的实践中学会平衡利己与利他,避免极端个人主义带来的心理失衡。将小我融入更大社会网络,为建立成熟的世界观奠定基础。第二,有助于青年培育关系智慧,提升社交质量 。墨子强调“爱人若爱其身”的交互性原则,为青年的人际交往提供实用哲学: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良性循环模式,比单纯功利计算更可持续。“兼爱”要求超越亲疏差等,帮助青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消除偏见,处理复杂人际关系。避免过度依附或疏离,建立既保持独立又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第三,有助于塑造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兼爱》将个人伦理延伸至社会维度:“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对青年具有特殊意义: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提供超越个人利益的意义坐标系。通过“为彼犹为己”的实践,在社会参与中找到自我实现的通道。面对全球化挑战(气候变化、贫富分化等),兼爱思想为青年提供应对人类共同问题的东方智慧。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爱无差等”的绝对性需求与现代社会的现实条件相结合:兼爱非盲目牺牲,需与自我保护意识相平衡。个人道德理想需与社会制度保障相结合,避免陷入乌托邦困境。人的成长不是在真空中完成的,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去实现自我定义。“兼相爱”告诉我们: 真正的自我实现,永远发生在走向他者的道路上 。人文主题活动五:请结合《兼爱》(上篇)一文,以“百家争鸣,文化赓续”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百家争鸣,文化赓续。百家争鸣,恰似 “星垂平野阔”,为华夏文明铺展了浩瀚璀璨的精神天幕。诸子蜂起,各呈奥义,墨子在《兼爱》(上篇)中振臂高呼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以 “兼爱” 之思,为世人擘画平等博爱的理想图景。彼时,儒家 “克己复礼”、道家 “道法自然”、法家 “严刑峻法” 等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构成文化赓续的深厚根基。自先秦以降,这些思想如源头活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持续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使其在岁月淘洗中,既保有 “海纳百川” 的包容气度,又永葆 “千磨万击还坚劲” 的精神品格,于传承中生生不息,铸就了华夏文明的不朽荣光。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今人评墨子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