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青春正芳华——《百合花》《哦,香雪》目 录一、定义先知:文体知识二、初步感知:情节与形象三、能力深化:教考衔接四、文章总结:主题升华目 录一、定义先知:文体知识诗化小说1,“诗化小说”也叫“抒情小说”、“随笔式小说”、“散文化小说”。2,诗化小说:叙述节奏舒缓,语言富有诗意,意境优美,意蕴深厚。(具有现代意识和象征意味),以抒情写意为主的叙事小说。笔记内容:小 说A、正面描写B、侧面描写C、细节描写1、人物小说三要素2、情节3、环境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目 录二、初步感知:情节与形象初步感知——情节请依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1.任务: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故事情节。2.形式:全班默读,独立完成。3.时间:两篇小说,共6分钟。4.检测:老师抽问。开端带路发展借被高潮牺牲/献被结局盖被1~23段24~42段43~57段58~59段以时间为顺序《百合花》情节: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1—4)火车开来到台儿沟(5—56)台儿沟姑娘们迎接火车(57—71)香雪渴望有铅笔盒(72—78)香雪换回铅笔盒(79—82)香雪深夜归来《哦,香雪》情节:思 考:这两篇小说在情节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诗 化 小 说 特 点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故事性都不太强,具有散文化倾向。初步感知——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分析人物所做的事。2.分析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人物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3.分析侧面描写的语句。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析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初步感知——形象学 生 活 动1.任务:找到《百合花》里,“我”、小通讯员、新媳妇的描写段落,分析出相应的人物形象。2.形式:小组合作,小组演绎。(小组内分两派,老师指定段落,一派演绎情节,一派说出相应的形象特征。)3.时间:只分析《百合花》里的3个人物,共8分钟。4.检测:老师指定小组,上台完成。初步感知——形象《百合花》人物形象:初步感知——形象《哦,香雪》人物形象:香雪、风娇的形象特点?老师说出相应段落,全班一起回答。初步感知——形象《哦,香雪》人物形象:香雪和凤娇分别追求的是什么物品?该物品有什么象征意义和内涵?思 考:两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诗 化 小 说 特 点 :人物内心都非常纯洁美好,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目 录三、能力深化:教考衔接1,标题作用;2,环境作用;3,人称作用。目 录1,标题作用;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铅笔盒文化和知识的象征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追求铅笔盒表明,香雪渴望现代文明,希望摆脱贫困。思考:大山、火车它们象征了什么?“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思考: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寓意?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象征意 蕴 题 :层层递进《百合花》被子:物质(新媳妇嫁妆)→情感(军民纯洁情谊)→哲学(战争中的人性光辉)。2.《哦,香雪》铅笔盒:物质(学习工具)→情感(自尊追求)→哲学(文明碰撞中的个体觉醒)。例如:《百合花》:字面: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象征:通讯员的纯洁、新媳妇的贞静、军民情的无瑕;主题:以“小”物象(被子)承载“大”情感(战争中的人性美)。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 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④衔接照应3.人物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升华主题。5.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6.其他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第一类: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题目一:该篇文章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钟准备,连续抽3人回答。题目一:该篇文章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作用?规范答案:1. 情节角度:核心线索,推动叙事。百合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情节围绕它展开——从新媳妇借出绣有百合花的新被子,到小通讯员牺牲后她执意用这床被子为他入殓,百合花始终伴随关键情节,推动叙事一步步走向高潮。2. 人物角度:象征品格,塑造形象。象征小通讯员的纯洁,以百合花隐喻其纯洁无瑕的灵魂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体现新媳妇的觉醒与深情,百合花见证了她从普通百姓到革命支持者的转变。题目一:该篇文章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作用?规范答案:3. 主题角度:深化主题,寄托情怀。歌颂人性之美:百合花象征人性中的纯洁、善良与爱,超越战争的残酷,展现军民鱼水情和普通人的高贵品格。(在血腥战场上,百合花代表生命之美与青春之殇,强化了战争对美好事物摧残的悲剧性,深化反战主题。百合花虽易凋零,但其芬芳长存,寓意英雄精神不朽、人性光辉永驻,升华了纪念与传承的主题。)4. 读者角度:激发共情,留白回味。标题“百合花”清新雅致,与战争背景形成反差,吸引读者关注文本的诗意与象征,增强阅读感染力。(百合花作为美好意象,使通讯员之牺牲更显悲壮,催生读者对英雄的怜惜与敬仰,引发对战争、生命价值的思考。标题不直接点明主题,而以意象暗示,赋予读者解读空间,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目 录2,环境作用;段落位置不同,作用不同:如环境描写部分:①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②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③在结尾,往往是暗示主题,照应开头,尤其是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暗示情节的发展。题目二:《哦,香雪》中,对“台儿沟”和“火车”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钟准备,连续抽3人回答。题目二:《哦,香雪》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规范答案:1. 情节角度:构建核心冲突,推动故事发展。“台儿沟”这个封闭、宁静的小山村,与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的闯入,构成了故事最根本的情节冲突,是所有情节得以展开和推进的直接动力。2. 人物角度:烘托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对台儿沟“宁静月光”、“神秘的大山”的描写,烘托了香雪等姑娘们内心的纯真、宁静以及对山外世界的好奇。“火车”是香雪们眼中“来自北京的”、“现代文明”的具象化代表。它对台儿沟的闯入,象征着外部世界对人物内心的冲击。题目二:《哦,香雪》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规范答案:3. 主题角度:深化文章主旨,承载象征意义。“台儿沟”是传统、农耕、封闭的乡土中国的缩影;而“火车”则象征着现代、工业、开放的都市文明。两者环境的并置与碰撞,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现代文明对偏远乡村的冲击以及乡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这一宏大主题。4. 读者角度:营造审美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小说开篇对台儿沟群山和铁路的描写,如“它怯怯地缩在大山中间”等,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为整个故事奠定了一个纯净而略带忧伤的抒情基调,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引发共情与思考。目 录3,人称作用。请分析《百合花》和《哦,香雪》的视角有何不同。对比阅读之小说人称1.“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展开情节。从内容来看,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2.“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小说是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崇高情感,但是“我”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小说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3.“我”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故事情节中:从开始生气、产生兴趣到逐渐熟悉,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中秋夜的思念、牵挂,到最后通讯员牺牲,“我”的内心无限悲痛。这样,“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百合花》的视角是第一人称:1.表达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村庄、车站、西山口车站、学校等地点灵活转换,过去、现在随意切换,使得小说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2.有利于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能对香雪、凤娇等农村姑娘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尤其是对香雪心理的描写更加细腻、逼真,既丰满了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又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哦,香雪》的视角主要是第三人称:题目三:《我的叔叔于勒》采用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穿插父母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有什么好处?题目三:《我的叔叔于勒》采用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穿插父母第三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有什么好处?1. 第一人称好处:使故事真实可信,充满童真,引发读者共鸣。用“我”一个纯真孩子的眼睛来观察整个事件,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也使得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更显得客观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被代入故事情境,与“我”产生共鸣。2. 第三人称好处: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人物的虚伪与势利,深化主题。“我”的视角代表了纯真、善良和同情心。而父母的视角代表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冷酷和势利。这两种视角形成了尖锐而深刻的对比,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崇拜金钱、漠视亲情的丑陋现象,使小说的讽刺意味更浓,主题更加突出。3. 两种交替使用的好处: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让真相逐步揭晓。故事开头,读者和“我”一样,都对“于勒”叔叔好奇,成功地制造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情节发展,父母视角的言行逐渐透露更多信息,逐步揭示出于勒其实是个穷水手的残酷真相。这种通过视角转换来控制信息释放的方式,使故事的转折(高潮)更加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无模板,问什么答什么目 录四、文章总结:主题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