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1898年出生于江苏。
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3(23岁)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 (27岁)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宣言上签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散文风格
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 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③ 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散文根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解题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点明了时间——夜晚。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初读文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自行阅读全文 圈画标注
尝试梳理文章脉络
迅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给文章划分层次(梳理文本)
1-3:写“观赏荷塘”的由来;
4-6:写“荷塘月色”;
7-10:由“荷塘之景”联想到江南旧俗,回到家中。
月下的荷塘
荷塘的月色
荷塘的四周
路线:出家门、小煤屑路、荷塘边、荷塘四周、小径、回家
本文的线索除了作者的行踪还有别的吗?
作者在月下散步的路线是什么?
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思考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联系时代背景
下班后开车到家一定要待在车里听完整首歌或者抽会烟的中年男人。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同时正处“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此时的作者29岁,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5个孩子,生活负担非常沉重,在个人生活和时代命运的双重夹击下。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探究
背景资料
----寻找宁静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由“不宁静”开始,情感后续有产生变化吗?
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情感的起点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不宁静减轻了)
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定程度上舒畅但仍有心理深处的阴影在)
4四五段景色描写:宁静朦胧 (心情平静惬意喜悦)(得到宁静)
5阴阴的、没精打采,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隐隐的忧愁孤独
心中失落)
6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心中怅然)
7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再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荷塘月色》的圆型结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煤屑路
荷塘边
小径

文章线索?
采莲图
题目为荷塘月色,那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两段重点写人,且只与荷塘有关的诗文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他羡慕少男少女互相传情的无忧无虑的状态,然而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他没有办法过这种生活。
重点分析手法鉴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2
第四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3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①荷叶: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 又如 又如
②荷花: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修辞手法:博喻
③荷香: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转为听觉,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重在转化。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官用比喻或形容词的形式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叫做通感
修辞手法:通感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④荷波:
⑤荷韵:
拟人。“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这段文字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总结:
第五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4
第五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通感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哪些特点?
叶、花、树
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色这难写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来描绘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
④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⑤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作者此时的心情带有淡淡的喜悦,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暂时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宁静,寄情于景。
本段虽着重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总结:
第六段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5
第六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对比 反衬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荷塘的四面
树色
树姿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一团烟雾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热闹闹
对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忧伤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6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旨
荷花所象征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和圆月、满月所象征的美好追求,在这样的夜晚,实实在在地包围、容纳了他,让他沉醉于其中,在这里找到了他自己。
只是这种斩断了现实世界一切烦扰的、梦幻一般的宁静和自由只能是暂时的,当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猛然将他惊醒的时候,原来不知不觉便已走回到了家门口。他仍然得轻轻地推开那扇现实的门,回到平常的那个自我,回到那个平常的、不宁静的世界,重新成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承担责任与烦恼的人。
总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