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探索认识的奥秘第 四 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框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哲学家关于认识、实践的观点,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知识梳理(下列带★的内容需重点关注)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内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特别提醒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误区(1)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范畴,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它们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2)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2.实践★(1)含义:是人们改造 的物质性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作为一种 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客观世界直接现实性(3)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 。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 、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客观性有目的社会关系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提醒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2)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而要真正地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 的交汇点上。(2)通过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认识工具认识能力主观和客观实践(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正误判断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提示】 √2.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 )【提示】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3.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提示】 ×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4.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示】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5.认识的目的在于达到理性认识。( )【提示】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议题探究议题一 如何理解实践的特点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任务 请你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作为重要的科学实验活动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提示】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这个任务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交会对接、开展工作,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议题二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使我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践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同时,其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发挥更大效益。任务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成就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载人航天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是因为探索出了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重要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项举措是科学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拓展提升1.正确理解实践的概念(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那些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如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等都不是实践。(3)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区分实践的特点特点 区别 理解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如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1)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2)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如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及作用 (1)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3)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社会性是从横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左邻右舍”的条件的影响;历史性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古往今来”的条件的影响 (1)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2)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3.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堂小结知识小结 必背清单核心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重要问题: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2.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抗战期间,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针对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必要性。这表明( )①人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可靠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人们的理性认识根源于感性认识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深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典型例题【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比感性认识可靠,①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③错误。2.(2024·福建卷)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解析】 题中多处出现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①符合题意。从“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可以看出,对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并非在此次实践中获得,②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科研团队的基本实践活动形式为科学实验活动,③排除。科研团队攻克了植树难题,将那曲从无树变成有树,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④符合题意。3.我国盐湖锂资源丰富,但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生产出的锂盐成本高、质量低。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不符合题意。4.(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②排除。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表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④正确。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0月12—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的项目夺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 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 083.6万人次报名参赛。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强化融合发展,把高校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累计有480万名青年学生投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走进革命老区,用创新成果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产业命题赛道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共有2 007家企业申报4 504个命题,有1 073所高校的7.4万个项目、31.1万人次报名参加产业命题赛道揭榜答题。决赛期间举办的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上,十家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额达5.58亿元。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请你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举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的意义。[思维可视化]【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属于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对接实际需求、破解产业实际问题,实现认识的目的。(3)举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长智慧才干。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哲学家关于认识、实践的观点,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下列带★的内容需重点关注)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内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误区(1)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范畴,它们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它们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2)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2.实践★(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2)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而要真正地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正误判断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提示】 √2.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 )【提示】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3.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提示】 ×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4.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示】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5.认识的目的在于达到理性认识。( )【提示】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议题一 如何理解实践的特点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任务 请你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作为重要的科学实验活动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提示】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这个任务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交会对接、开展工作,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议题二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使我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践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同时,其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发挥更大效益。任务 请你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成就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载人航天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是因为探索出了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重要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建设成就,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各项举措是科学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1.正确理解实践的概念(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那些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如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等都不是实践。(3)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区分实践的特点特点 区别 理解客观 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如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1)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主观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如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及作用 (1)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3)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 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社会性是从横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左邻右舍”的条件的影响;历史性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指向人类实践受“古往今来”的条件的影响 (1)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3.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 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功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小结 必背清单核心概念: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重要问题: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2.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抗战期间,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针对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必要性。这表明( )①人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可靠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人们的理性认识根源于感性认识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全面深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比感性认识可靠,①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③错误。2.(2024·福建卷)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相关科研团队在那曲建立实验基地,选择云杉等适合那曲生长的优质树种,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发明PE树围土壤积温技术,解决了风大、冻害问题;推广节水灌溉、生态修复等技术,解决了土壤保水施肥难问题。现在的那曲,云杉等树木茁壮成长。对科研团队破解那曲植树难题的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②科研团队通过实践获得了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 ③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科研团队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④科研团队通过实践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题中多处出现科研团队将已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①符合题意。从“实时监控光、温度、水、土壤、大气、风速等指标,确保树苗能在最佳环境下生长”可以看出,对树苗生长条件的理性认识并非在此次实践中获得,②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科研团队的基本实践活动形式为科学实验活动,③排除。科研团队攻克了植树难题,将那曲从无树变成有树,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④符合题意。3.我国盐湖锂资源丰富,但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生产出的锂盐成本高、质量低。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模仿盐土植物的蒸腾过程,成功从盐湖卤水中提取到高纯度锂盐,有望助力我国盐湖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不符合题意。4.(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②排除。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表明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③正确。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④正确。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0月12—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的项目夺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 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 083.6万人次报名参赛。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理念,强化融合发展,把高校创新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累计有480万名青年学生投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走进革命老区,用创新成果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产业命题赛道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共有2 007家企业申报4 504个命题,有1 073所高校的7.4万个项目、31.1万人次报名参加产业命题赛道揭榜答题。决赛期间举办的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上,十家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额达5.58亿元。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请你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举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的意义。[思维可视化]【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属于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对接实际需求、破解产业实际问题,实现认识的目的。(3)举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有利于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长智慧才干。课时作业选择题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基础诊断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1.在“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回忆而产生的效果,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B]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答案】 A【解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主观认识范畴,B错误。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D错误。2.近年来,为进一步降低汽车动力总成碳排放,加快推进新能源技术普及,不少中国汽车品牌打造了高效化、电动化、智能化的混动发动机。其中,某混动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达到45.18%,刷新了行业纪录。这表明( )①实践是人类的“利己主义”活动 ②实践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刷新行业纪录是此次实践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①的说法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错误。3.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决策部署基于( )①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推动作用 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题干与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无关,②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推动作用,③错误。4.“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曾是毛泽东诗词中的豪迈情怀,如今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正逐渐化为现实。这表明,人类实践具有( )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④客观规律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①排除。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今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正逐渐化为现实”强调了人类实践的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曾是毛泽东诗词中的豪迈情怀,如今……正逐渐化为现实”,这表明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符合题意。“客观规律性”不是实践的特点,④排除。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观点强调了(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B]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理性认识比亲身实践更可靠【答案】 C【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错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实践直接产生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和升华,但它也是来源于实践,不能说理性认识比实践更可靠,D错误。6.2024年7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5星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材料表明( )①卫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本次试验任务旨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求推动了高分十一号05星的发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卫星探测就能得到正确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本次试验任务旨在指导实践,不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且通过卫星探测不一定就能得到正确认识,④错误。7.2024年9月24日,中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卫星等八颗卫星送入500千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通过本次发射成功验证了该点位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可行性,同时大幅提升了捷龙三号火箭海上发射的任务适应性和发射经济性。可见( )①通过意识可把人的观念变成现实存在 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是人类获取航天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通过实践可以把人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①错误。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③错误。8.在我国科学家主导、全球45个科研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共同努力下,人类首次“看见”的黑洞M87,被证明确实在自旋,这一现象符合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相关预测。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包括东亚VLBI网在内的多个国际观测网数据,全球共有超过20个射电望远镜为此项研究作出了贡献。材料说明( )①意识是对世界的如实反映 ②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并不都是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世界的歪曲反映,①错误。材料强调人可以认识规律,未涉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②不选。9.“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是说认识山中的草木,但不能利用它们。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正确。10.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感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感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错误。进阶提升11.2024年8月28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4 706米,科研团队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由此可见( )①人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②先进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理性认识范畴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④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能正确指导实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下潜作业获取的是感性认识,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且理性认识不一定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③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非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能正确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认识能正确指导实践,④错误。12.如何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经多年技术攻关,昆明植物研究所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针对蘑菇中含有的鹅膏环肽毒素,可通过蓝绿色显色反应,快速完成检验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表明( )①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人类的实践水平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④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基于实践获得的认识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认识,②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③颠倒了二者的关系,排除。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截至2025年3月底已扩展到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党的二十大以来多场区域发展座谈会密集召开,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探索,彼此交映、连点成面……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必然遭遇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有观点认为,只有统筹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该观点。【答案】 (1)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反作用。(3分)(2)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未知领域和复杂问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错、调整,从而逐步明确前进的方向和路径。(3分)(3)顶层设计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它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以确保实践的有序和高效。(3分)(4)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统筹起来,才能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进一步丰富顶层设计的时代内涵,用顶层设计的宏观思路指导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docx 人教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