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更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侧面反映了( )A.贵族权力被限制 B.统治秩序的重构 C.宗法制度的强化 D.德治教化的结果2.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3.如图为新石器晚期至商代黄河中下游聚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宫庙区”布局示意图。该布局的演变最能说明( )A.王权与神权逐步结合B.血缘关系日益松弛C.城郭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制度初步形成4.《孟子 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公有制度 B.井田制的经营方式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农业生产效率低下5.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6枚石雕和陶制蚕蛹,其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这些石雕与陶制蚕蛹( )A.是山西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证据之一B.为旧石器时代西北地区缫丝技术的实证C.证明晋南地区是仰韶时期的桑蚕业中心D.显示历代先民对蚕蛹形态的细致观察力6.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河北磁山遗址 距今约8000年 发现了大量储存粟的窖穴陕西半坡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 出土了陶器、纺轮等生活用品,还有公共墓地和氏族聚落遗迹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6000—5000年 发现了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及象征权力的玉琮A.文明要素渐次呈现 B.社会分工高度细化C.神权王权开始结合 D.多元一体格局出现7.下表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统计。由此可知,龙山文化时期( )遗存 状况陶器 以黑陶为主,有蛋壳陶等精美陶器,器型多样,包括鼎、鬲、豆、壶等,部分陶器有刻划纹、镂孔等装饰石器 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还有石箭头,刃部锋利骨器 骨针、骨锥、骨鱼钩等,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骨针针孔细小而均匀建筑遗迹 发现有房屋基址,多为半地穴式,有柱洞和灶坑等结构,部分房屋有门道A.社会分工十分明确B.经济活动形态呈多元特征C.审美观念日益多样 D.农业生产已经占主导地位8.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常被学者以天象作喻。其中,“繁星点点”象征着文明初现时的多样与分散,“星河渐聚”则展现出文明汇聚、国家雏形初现的过程,而“银河横跨”则形象地展现出统一大帝国的辉煌。与“星河渐聚”相契合的历史阶段描述是( )A.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的广泛性 B.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多元性C.青铜时代邦国联盟的逐渐形成 D.铁器时代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9.安徽薛家岗一期文化(距今约5500-5300年)从器物纹饰上看与马家浜文化有些相同;四期文化从器物组合上看和龙山文化有些相当,但亦具有自身的特征。考古学家认为:“薛家岗遗址的文化特征明显,属于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A.在交流中发展B.已经进入“万邦时代”C.一体化的趋势 D.呈“月明星稀”的格局10.关于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B.都属于中古时期的文明成就C.都是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D.都体现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11.《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12.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采用轮制修坯技术,马家窑同类型的彩陶壶则以泥条盘筑结合慢轮修整工艺为主。然而,在山西陶寺遗址中,两类陶器均有出土。这一现象可以佐证( )A.不同地域的审美趋同B.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C.区域文化间存在交流 D.早期国家的初步形成13.湖北盘龙城墓葬与郑州商城墓葬在文化特征上存在诸多共性。盘龙城墓葬中的陶爵、斝、鬲、豆、盆、簋、尊等,均是郑州商城墓葬的主要器类;盘龙城墓葬流行使用朱砂,这一现象在郑州商城墓葬中同样存在;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墓葬所出玉器均属二里冈文化常见器类,二者在玉柄形器与玉戈的随葬情况上也保持一致。这体现出( )A.江汉平原已成为商文化的核心区域B.商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控制南方C.商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D.区域文化的差异影响文明交流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A.《探秘山顶洞人》B.《走近河姆渡文化》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15.原始农业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工具中可视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的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汉代耧车 D.宋代秧马16.《礼记述注·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此观点认为“乐”( )A.规范贵族日常生活行为B.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生态C.彰显礼仪制度等级规范 D.利于维系封建统治秩序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4小题,52分,请按要求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初期,中国政治制度处于延续和总结时期……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封建制始终支配着历史舞台,宗法家族是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统治者强调“家国同构”的理念。材料二 从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另一个政治制度的高峰期……以三省六部制为表现形式的皇帝集权体制更加成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政权向士人阶层开放,统治者在用人上对其他的阶层实行严格限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西汉初期体现“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各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以皇权为核心”的?并分析科举制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开创的政制称为周制,自商鞅变法后秦国采取的政制被称为秦制。信史记载秦国最早与周国同属于商王室的分封国,二者因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各自实施的政治统治形式。周制与秦制政治统治形式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宗法制与地缘政治、据点统治与官僚统治等。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制并非单一的秦制,而是秦制与周制混合的政治统治形式。——摘编自吕承文《周制与秦制比较研究》材料二 11—13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摘编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自秦汉以来秦制与周制混合形态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之变”与“周秦之变”的异同。19.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材料二:省起源甚早,魏晋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然皆为中枢要署,不辖地方。金入主中原之初,曾在外地设立行尚书省,但也为时短暂。元仿金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办事代理机构,其职责最初只管军事,后演变为兼管民政,“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材料三: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文选》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宗法制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3)材料三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A B A A B C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C B B B17.(1)西周: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汉初的社会秩序,但后来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2)体现: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影响: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注重学识和才能,对后世科举制度产生深远影响。18.(1)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秦制核心)与分封诸侯(周制残留)长期共存。皇权专制与宗法观念结合:宗法观念(周制)渗透于皇权体系,如家族伦理强化君臣等级,科举制中仍存门第观念。礼法并治:儒家礼教(周制礼乐传统)与法家刑罚(秦制法治)结合,形成“以礼入法”的社会治理模式。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遗存并存:官僚选拔逐渐制度化(如科举制打破世族垄断);周制遗存:皇帝分封子弟,门阀士族长期存在(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士族文化与皇权共存。(任答三点)(2)相同点:两者均打破旧有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周秦之变确立了中央集权,唐宋之变瓦解了门阀政治。两者都使思想文化进行了重构:周秦之变以法家思想主导,唐宋之变则儒学复兴(如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化并存。两者都与经济的转型有关:周秦之变以小农经济支撑集权,唐宋之变伴随商品经济繁荣(如交子、市镇兴起)。不同点:变革深度与领域:周秦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重构(贵族分封→官僚集权);唐宋之变是社会结构的渐进式转型(门阀士族→平民士人,庄园经济→商品经济)。变革动力差异:周秦之变由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如商鞅变法);唐宋之变更多源于社会内部经济、技术(如印刷术)与人口增长的推动。历史定位差异:周秦之变奠定“皇权时代”的基础,影响后世两千年;唐宋之变被部分学者视为“近代前夜”,预示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如谢和耐强调其“近代特点”)。19.(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价值:对研究(可用于研究)西周早期的政治活动(或者手工业、文字、文化、文明等),提供一手史料(或有较高史料价值)(2)特点:起源早;职能变化大(权力增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制。(3)变化:由行朝贡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制,由国家(皇帝)直接管理。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20.(1)影响:①确立统治秩序,巩固统治;②促进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③后期易形成分裂割据。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名称:①齐国;②楚国;③秦国;④燕国。背景:①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②政治上,列国纷争、王权衰微;分封、宗法、礼乐制度逐渐崩溃。③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崛起,士阶层活跃。④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百家争鸣。(3)评价:不全面。理由: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