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材料叙述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2. 这是一件记载商王疑似得了疫疾的文物,卜辞原文是:“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意思是疫情突发,为众人预防疫疾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先人的行事。这件文物可能是( )A. 彩陶盆 B. 四羊方尊 C. 司母戊鼎 D. 殷墟甲骨3. 以下图片都是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它们的共同点是( )明朝人绘《孔子圣迹图》 毛公鼎铭文 马王堆出土丝绸A. 都是古代河南文化代表 B. 都记载于《资治通鉴》C. 都是实物史料 D. 都是文献史料4. 货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货币能反映出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是( )A. B.C. D.5.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C. 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D. 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6.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上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儒家经典著作,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从中汲取了思想营养。对这些史实最合理的解释是( )A. 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C. 文明交往的双向性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7. 对下面文本框所示事件概括最准确的是(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中外交往的加强C. 反抗侵略的胜利 D. 我国疆域的奠定8. 中英贸易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英国均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局面,英国商人找到了一条捷径。“捷径”是指( )A. 降价倾销呢绒、布匹等商品B. 与清政府协商进出口货物的税款C. 大量地在中国销售走私鸦片D. 发动战争逼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9. 张之洞看到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每年以千万计,便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由此可见,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目的是A. “自强” B. “求富” C. 变法 D. 共和10. 1906年12月,曾被朝廷诰封“一品夫人”的刘青霞在东京宣誓:“余青霞乃一爱国女子,志愿加入中国口口口,不惜生命、鲜血为推翻满清,建立共和而奋斗。余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倾毕生之力。”“口口口”填写( )A. 兴中会 B. 同盟会 C. 国民党 D. 共产党11. 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共主动表示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湖北等8个根据地,并将这些地区的部队调往北方。这说明( )A. 蒋介石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B. 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C. 重庆谈判严重削弱了中共实力 D. 重庆谈判取得了圆满成功12.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建党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法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这表明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原因是( )A. 经济发展 B. 文化进步 C. 政府决策 D. 革命运动13. 1964年10月19日,得到消息的蒋介石对美国代表“大使”赖特说:“这将给亚洲人民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心理冲击’,各国对中共的态度将因此而改变。”这里的“消息”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 尼克松访华C. 中日建交 D. 中国重返联合国14. 1978—1979年间,针对“□□□□”,人们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空格处填写( )A. 真理标准 B. 包产到户 C. 经济特区 D. 国企改革15. “继承了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又吸收而且同化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一帝国的文化成果有( )A. 《汉谟拉比法典》 B. 《荷马史诗》C. 《查士丁尼法典》 D. 《天方夜谭》16. 中世纪城市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为工商业者上层市民子弟开办的学校,其目的主要是增强文化修养;二是为手工业者子弟设立的行会学校,是职业技术学校。可见学校的建立( )A. 是提高市民文化水平的手段 B.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C. 维护手工业行会的根本利益 D. 受到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17. 下表中的信息表明(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内容法国 拉伯雷 《巨人传》 展示人文主义的理想英国 莎士比亚 《罗密欧和朱丽叶》 人间爱情征服一切西班牙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塑造了一个理想脱离现实、落后于历史的经典人物A.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B.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C. 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许多地方D. 传播人文主义的主要方式是戏剧18. 英国(泰晤士报》曾组织8位顶尖国际和政治评论员对43位前任美国总统进行了排名,大家一致表示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是我们认为最没有异议的伟大总统人选”,被推选“最伟大的美国总统”。林肯获此赞誉,是因为他( )A. 领导独立战争、制定美国宪法B.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奴制度C. 摆脱经济危机、争取二战胜利D. 打破中美隔绝、率先访问中国19. 1943年10月莫斯科苏美英外长会议上,美国代表建议盟国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国际组织问题,得到苏联赞同;次年7月,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由此可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 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 增强了打击法西斯侵略的力量C. 使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D. 促进了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 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地处欧洲的英国却长期亲美,抵制欧共体,结果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转而申请加入欧共体。经过数年努力,1973年终于成为欧共体成员国。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美国支持西欧复兴 B. 欧洲必然走向联合C 英国谋求自身发展 D. 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周公、老子、孔子等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精神成果,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早期面貌。材料二:希腊文化是在汲取古代东方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商贸中心,到希腊开始大规模向小亚细亚地区殖民,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充当了向希腊传播东方文化的主力,以至于到东方游历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由此认识并汲取了大量东方文化。——摘编自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与希腊文化在来源上有何不同。(2)结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新的认识?22.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谭嗣同在1895年四月致信欧阳中皓,说道:“昨晤陈伯严(即陈三立),亦云已令其子改业西学矣。”1896年,学者俞樾致信章梫有云:“方今新学日兴,斯文(即旧学)将废,诸君犹于风雨如晦之馀,鸡鸣不已(比喻在黑暗的社会中不乏有识之士)……。”——摘自陈壁生《维新变法的文明史意义“戊戌变法百廿年”之四》材料二:1921年3月,李大钊提出:“再者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人家已经由自由竞争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地位,我们今天才起首由人家的出发点,按人家的步数走……在这种势力之下,要想存立,适应这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营的组织不能有成。”——摘编自孔亭《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西学”或“新学”主要指的是哪一面的知识?相关人物为此做出了哪些积极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李大钊认为中国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实践?(3)综上探究,近代中国面临怎样的时代任务?2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发电报邀请宋庆龄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电文中说:“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根据材料一可知这一届政协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这一届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这部宪法是一部怎样类型的宪法?该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该宪法对于新中国民主政治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3)材料三中提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24. 请结合下面的评价,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多角度阐述马克思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字数100-150)“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凡尔登:精神的绞肉机,士兵的“处决地" 图2 莫斯科保卫战摧毁希特勒闪电战神话材料二 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材料三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说说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国家关系的认识。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题答案】【答案】(1)中国:中国人民的独创(或人民群众实践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希腊:学习东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或汲取古代东方文化遗产基础上形成)。(2)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创造性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是贯通古今、自成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22题答案】【答案】(1)“西学”或“新学”指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积极努力: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走上革命救国道路。(2)社会主义道路;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等。(3)实现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23题答案】【答案】(1)讨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发展(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发展)。【24题答案】【答案】观点:马克思的创新精神论述: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是他所在时代的精华,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恩格斯曾称马克思为“思想的巨人”。作为科学家,马克思具有科学创新的批判精神。他超越旧哲学家而发现和创立了科学史观;作为科学家,马克思以其严谨高超的批评力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经过了时间发展,不断有新的时代内涵,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精神,具有开拓性,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利益。马克思的巨大成就是历久弥新的。【25题答案】【答案】(1)图1:第一次世界大战;图2:第二次世界大战(2)趋势:多极化;应对: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认识:大国关系是多元的,世界上主要大国不同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背景下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大国关系不可能是单一的或简单的。国家利益化决定了国家间关系变化;国与国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加强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