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第一部分设计思路中外文化之所以能够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文化的不断传播,对于文化的传播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了学生的因素,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知识结构,让学生讨论、交流、感悟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自觉增强责任感,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二部分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3、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过程与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情景激疑(展示材料)材料一: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清康熙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材料二:播放《少林寺》或《少林寺传奇》片断材料三:播放歌曲《少林少林》学生活动一:交流自己外出旅游的见闻及感受。形式可以是展示图片、可以口述。教师总结:可见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传播了文化。文化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板书)1、文化传播的涵义(板书)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学生活动二:阅读课文34---35的内容,分三组讨论分析: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第一组: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第二组: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组: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讨论结果:(1)商业活动。(板书)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2)人口迁徙。(板书)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板书)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活动三:幸运属于你活动规则:按照刚才分成的小组选择问题,答对问题可选择幸运蛋,选对了可获得奖品。1号题: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问:这属于文化传播的那个途径?2号题:地处印度西北的东西商道一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为后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化汇合交融的枢纽。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问:这属于文化传播的那个途径?3号题: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问:这属于文化传播的那个途径?教师点评: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可见文化传播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借助一定的媒体,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讨论。学生活动四:讨论我们寻找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回答并归纳: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其特点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教师总结:1.传媒及其发展(板书)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我们祖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几经演进后发展到铅合金铸字。铸字和排版都离不开高温,于是,“铅”与“火”和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末,激光照排技术不断成熟,具有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激光照排是激光与电子的结合,它逐渐在印刷行业中取代铅排,意味着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板书)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它作为大众传媒,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哥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人家庭。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学生活动五:讲故事按组讲述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的故事故事一:郑和下西洋故事二:玄奘西行故事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教师总结: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从下面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哪?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还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影响至今犹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举世公认。中华文明曾彪炳寰宇,震烁古今,辐射亚洲,远播世界。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内涵丰富、水平先进确立了在亚洲地区的领先地位,提高了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再加上地理交通条件的便利,使得古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周边各国,或是通过政府组织形式,或是通过民间交往途径,积极学习吸收中国文化,因此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着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中国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总的来说,从古代到近代,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占主要地位。在汉字传入口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对口本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在几次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尤其重大。如7世纪的大化改新,12世纪镰仓时代至16世纪中叶室町时代,日本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统治者,在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下意识形态方面发展的需要。17世纪初建立的德川幕府把朱子理学确立为官方哲学,德川幕府后期兴盛阳明学,则反映了日本小地主和市民阶级变革社会现状,要求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颠覆幕府的催化剂。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上半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上来华传教,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人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图上标有世界上所有大小国家的位置和它们的疆域范围,并附有中文注释,传播了地球为球体、世界上有五大洲与地球可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等地理方面的学说。许多名词如赤道、北极、南极、亚洲、欧洲、地中海、大西洋等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这是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地理学最早传至中国。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变的学界文化。因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板书)学生总结并回答材料一说明:1、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板书)学生总结并回答材料二说明:2.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板书)学生对本课内容小结。效果体验: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传播的问题,可以直接从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答案:A质疑解惑:学生质疑:《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制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发展,但若单一无变化,万事万物都会停止不前。正如声音单调不好听,颜色单一无色彩,一种味道就无滋味。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教师答疑:(1)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征,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一样不可少。(2)我们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四部分课后跟踪自主探究1、查找中俄文化交流的有关材料2、查找北京奥运会火炬海外传递的材料和第26、27、28届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材料从中总结出文化交流和影响的知识,思考如何更好的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感觉本节课从设计到实施还是相当成功的,文化的传播是我们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话题,在自觉不自觉当中我们传播着文化,只是我们的行为是自发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担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由自发过渡到自觉。第五部分专家点评文化的传播的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话题,如果设计不好讲的就没有新意,本节课从同学们感兴趣的“少林寺”引题,很有新意,能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活动层层推进,特别是学生活动“幸运属于你”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