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3)

资源简介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传统文化的继承。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形成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扬弃的对待传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文化生活第四课的重要内容,在全书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于巩固学生关于文化与生活的认识,为学生有效学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形成系统的认知,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对现今生活的影响,正确的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来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为学生有效学习本课节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探究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问题探究一:(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传统习俗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问题探究二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传统建筑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问题探究三: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3、传统文艺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更详细内容且听下一个探究活动详解。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因为时间的关系,张艺谋导演也没办法将中国全部的特色文化都搬到舞台上。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二、传统文化在今天请同学们看图片及视频短片:问题探究四:1、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2、印章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问题探究五:设问: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3)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4)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学生自由发言)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态度
备课修改:备课修改:备课修改:备课修改:
课堂小结:
设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够归纳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应该形成哪些基本理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作业: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祭祀扫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目活动。
材料二:每到这个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把墓地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助长奢靡之风;还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搞封建迷信;有的在祭扫活动中动用公车,甚至用公款支付有关费用;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因有人说我们应该取消明节举行祭祀扫墓活动,你赞同吗?并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