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案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案 (1)

资源简介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
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把握这个概念注意以下两点:
①客观世界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实践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
⑵作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活动一:
讨论朱熹的观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拨:这里比喻读书时,一要注意知识更新,不可抱残守缺;二要从生活中吸取新的养料,不断补充自己。用于“文化创新”则强调要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就必须要深入社会实践。
活动二:
处理P49探究2
归纳:两位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挣扎;高尔基的作品则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这正说明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是其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来看: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B.从实践为创新提供的条件来看: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活动一:讨论P49相关链接——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活动二:处理P49探究2
归纳:鲁迅和高尔基的作品描绘的内容的变化正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一理论,我们在读他们的作品时,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更要引发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那么,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又有什么反作用呢?
3、文化创新的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
2)
⑴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从根本目的的角度)
①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
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任和神圣的使命,这就是本课时我们所学的全部内容。
【课堂练习】
1、“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占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C )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在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
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B

A.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D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
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书面作业】
《第二教材》P316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从整体上来讲,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源泉”和“动力”的不同角度分析运用,建议这一部分还是要多通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一个知识点记忆量较大,建议还是让学生先自我体验一下文化工作者的角色,感知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需要具备的条件。总之,本框教学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若有可能可以尝试一下让学生来组织、探究、整理、分析、提炼这一部分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