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标分析:根据以上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发展历史和变动格局,经济发展的不同表现,思想文化各领域繁荣的具体内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记忆各项基础事件的基础上,结合与之有关的史料和研究结果,分析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对于推动中国历史在春秋战国变法转型的积极作用(历史大势),最终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产生诸多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本课要求学生梳理中华文明从夏商周早期国家向秦汉统一多民族成熟国家迈进的历史转型,把握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对中国早期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二课。
从单元结构看:这个单元大致的教学主线可以梳理为:中华文明的多中心起源与发展——早期国家的产生与文明的相互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内容大体按照教学主线进行安排设置。《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则为第二课,是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过渡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格局新旧交替变动、生产力极大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发展趋势、民族冲突交融带来华夏文化圈的扩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学术界用“周秦之变”来对这一时期进行概括。
本课上承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下启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同呈现了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符合了唯物史观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本课内容来看,课程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排列,呈现一定的并列关系。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则是生产力的进步,因此在子目内部又存在着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
总而言之,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从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多方面历史变化的史实基础上进一步深挖背后的原因,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进行整课的贯穿,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国家与社会转型的宏观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经济发展、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都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已知);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具备简单的史料阅读能力,但刚进入高中,对于系统、理论性的历史教学可能还不太适应,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尽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适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本质进行理解。此外,学生对于这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转型的相关内容相对欠缺,所以还需要通过呈现多远史料、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动下新旧势力的兴衰更替、以生产工具进步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经济基础变化带来社会多方面的改变,进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的系统化梳理,学生能够明白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在社会大变革中的理论建构意义,并进一步把握各学派思想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把握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之变、经济之变、各国变法、思想流变所促进下的社会转型,能够从各方面把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基础,从多角度理解“周秦之变”的历史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系统化理解战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并阐释引导
西周时期列鼎列簋图示意图;(2)《左传·桓公五年(节选)》
材料一: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图1:列鼎列簋图 图2: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照片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讲过,分封制凭借着森严的等级秩序,也就是礼乐制度来维持,在这套等级秩序下,上至周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遵守着一套等级制度,这套制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饮食方面有着很大的讲究。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
同学们从材料二中进行归纳,形成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历史认识。
教师讲解:这样的变化在春秋时期并非个例,《左传》中“射王中肩”的事情,不是简单的诸侯国打仗,它标志着从西周时期“天子说了算”到春秋时期“诸侯对抗天子”的转折,而这种“秩序乱了”的局面,接下来引发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斗争,各诸侯国为了在纷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又走上一条“变法图强”的道路。
王夫之对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评价:“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本节课,请跟随老师来了解这一时期是如何变,怎样变,变向何处的。
环节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材料二: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
材料三: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资治通鉴》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三则材料进行分析,这三则材料分别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反映了哪些不同的历史时段。
学生回答,第一则材料说明的是西周时期,天下尽归周王室。第二则材料说明是春秋时期,诸侯纷争,楚庄王问鼎中原。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战国时期(或者说是春秋战国的时间分界),卿大夫夺诸侯权,也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
教师引用材料进行总结:在《论语·季氏》中提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梳理时间线。
教师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针对两幅地图展开对比并寻找区别。
学生对照图片进行思考,期望得出以下结论:1.诸侯国数量减少,范围变大;2.战国形势图出现了长城;3.赤狄与北戎消失,原先所在地变为赵国。
教师追问:这能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诸侯国数量减少反映诸侯国之间战争增多,民族消失变为赵国可能说明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的归附。
教师概括:长城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军事防御,说明中原民族与北方部族冲突频繁,所以才需要修建长城防御,而冲突也增加了双方的交往交融。各诸侯国与周边华夏族交融的过程中,华夏文化逐渐被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认可,认为自己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也就是形成华夏一体、同源共祖的观念,华夏文明空间得到拓展。
教师过渡:列国纷争的时代,富国强兵才能更好地生存,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方面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生产力提升带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
环节二:经济之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教师呈现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与青铜器牺尊
铁锸 大型铁耜 三齿耙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这是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出土的牺尊,尊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从其结构看,这是一件温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尊腹用来温酒。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件青铜器的牛上,有一样什么东西比较突出?
学生能够围绕牺尊的形状和特点、功能等进行讨论,期望学生能够指出牛鼻子上的鼻环具有明显的特点。
教师解读并追问,牛鼻环的作用是便于控制牛,那么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这则史料能否证明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呢?
学生如果回答能,从孤证不立的角度进行讲解,学生如果回答不能,要求学生能够简释原因。
补充材料:
材料: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教师解读材料:这一则材料中提到,宗庙之牺(牛)为畎亩之勤,意思是牛在土地里耕地,多重材料的相互印证,能够说明春秋时期牛耕这一生产方式的推广。
除了生产工具的演讲,为了积极发展农业,各国兴建水利工程。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细密,各国经济往来频繁,货币的广泛流通也恰好能够证明这一点。
教师深入解读: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生产力的进步,又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耕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新土地的开垦,个体劳动小农生产方式逐渐形成,推动西周以来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度出现,个体经济形成。旧有的土地贵族趋于瓦解,原有的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关系也在变化,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为夺取权力,进一步扩大国家势力,纷纷开始变法。
环节三 各国变法:社会转型的集中体现
教师讲解: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总的来说,各国的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重新建立秩序所作出的努力,动荡中存在着秩序,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
教师讲解:在这则材料中,体现出商鞅的变法思想,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商汤和周武王)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社会需要随着时代的变法而变法,现行的政治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
学生按照表格梳理商鞅变法的内容,教师呈现商鞅变法的思维导图并针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教师提示在分析和评价商鞅变法的时候要从多角度,结合历史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评价与分析。
环节四:思想流变: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
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思考春秋时期为什么能出现孔子与老子这样空前的思想家、哲学家,又为什么能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生能够从前面所学内容的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简单归纳,教师引导继续从阶级等方面进行探究。
教师讲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争霸战争,又或者是变法图强,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那人才从哪里来?这里老师想问大家,在春秋战国以前,谁可以接受教育?——贵族。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贵族的瓦解,文化逐渐下移,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文化逐渐下移。接下来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繁荣景象。同学们阅读课本,梳理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材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曰: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此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一些观念和历史影响。
对各学派和各思想家有基本的了解,可以侧重讲解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的特点,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分析。
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如何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最好能够从当代,后世的角度去进行探讨。
参考答案: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堂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从春秋“尊王攘夷”的争霸,演为战国“灭国统一”的兼并。铁器牛耕推广带来了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各国为富国强兵行变法,带来了制度的重构与社会的转型;思想界伴之百家争鸣,法家成为变法重要支撑。此过程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为秦汉大一统奠基,亦铸先秦文明多元格局。
这是中国从早期国家向成熟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根本性社会转型,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秦朝“大一统建制”的历史闭环。其变革深度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社会各领域,彻底重塑了古代中国的治理逻辑与文明底色,也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厚格局,学界称为“周秦之变”。
【课堂教学板书】
【课后作业】
思考题:
材料: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伟大时刻,比如开启现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奠定现代文明的思想启蒙、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但若对文明影响程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轴心时代”。
在这500年内,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们,以及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基督教的耶稣等伟大智者,集中以改革者身份出现,形成了一座文明的思想高峰。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如此评价轴心时代——“在它之前的一切事物,似乎都为它而准备,而之后的一切事物也联系着它,而且是意识清醒地联系着它。人类的历史从这一时期获得结构。”
请阅读材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思贝尔斯“在它之前的一切事物,似乎都为它而准备,而之后的一切事物也联系着它,而且是意识清醒地联系着它。”这句话的理解。(1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