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七上科学§4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火山、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山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B. 火山喷发只会发生在陆地上C. 地震发生时每个人都应立即向屋外冲 D. 目前已经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答案] A[解析]火山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板块剧烈运动时,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和地震,陆地和海洋都有可能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发生时,如在高楼不能及时撤离,要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开间小且不易塌落的空间内:并用柔软物体护住头部,不能盲目向屋外冲。目前仍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所以地震导致的损失大。故A符合题意。2、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A. 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 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C. 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 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答案] D[解析] 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小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A错误;汽车与高架桥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高架桥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B错误;汽车由南向北行驶,司机与桥上路灯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司机向北运动,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C错误,D正确,故D符合题意。3、下列三球间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产生月食的是( )[答案] A[解析] B、C、D项的月相分别为下弦月、上弦月和新月,不能发生月食;A项的月相是满月,可能发生月食。故A符合题意。4、下列关于日全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日全食只能出现在农历初一B. 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会出现日偏食C. 日全食出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日环食D. 日全食出现时,观测者、太阳、月球在一条直线上[答案] C[解析]日食带中心线上的有些地方可以观测到全食,另一些地方可以观测到环食,所以日全食的过程中不一定出现日环食,故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5、2021年12月日(农历十月廿八)被称为世界完全对称日当日地球的位置处于( )A. a和b之间 B. b和c之间 C. c和d之间 D. d和a之间[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d处为北半球的春分日;a处为北半球的夏至日;b处为北半球的秋分日;c处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即地球位于图中b和c之间。故B符合题意。(第5题图) (第6题图)6、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 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 4s时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 D. 3s时乙在甲的前方[答案] D[解析] 乙的s-t图像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像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 v=s/t== 8m/4s=2 m/s,故 A、B错误;甲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故4s时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 正确,故D符合题意。7、下列有关太阳高度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地点,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 B.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出现于正午C. 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太阳高度角相同 D. 处南北半球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能相同[答案][解析]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其实是角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角度。A正确,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目出日落太阳高度最小;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正确,C不正确,直射赤道,那么太阳高度角应随着纯度的增加而向两极递减,只有纯度相同的地方(同半球或不同半球)嵩度角才相同,不可能各地太阳高度角相同;D正确,在不同半球,只要两地所在纬度距离直射点所在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相同,故C符合题意。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 在s-t图像中,甲、乙的运动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v=s甲/t甲==10m/2s=5m/s,乙的速度为v=s/t=10m/4s=2.5 ms。在v-t图像中,丙的运动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丙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丙的速度为V丙=4 m/s。综上所述可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比丙车的速度大,丙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已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则经过4s甲车运动在最前面,AB错误,C正确。丙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所以,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西运动,D错误。故C符合题意。(第8题图) (第9题图)9、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在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图中①、②为春分或秋分中的某一天。则有关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B. 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C. 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D. 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故①春分日,②是秋分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受到的太阳引力较大,因此公转速度会加快;反之,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公转速度会减慢;其中①离地球相对于夏至日近得多,故春分时地球公转速度比夏至日大,所以A符合题意。10、下列不属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特点的是( )A. 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B. 地球公转一周约需365天,地轴与公转轨道约成66.5°的夹角C. 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D. 地球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答案] D[解析] 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 365天,即一年;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近似圆形)的;地球公转时地轴呈倾斜状态,与公转轨道约成66.5°的夹角,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故D符合题意。11、在以下四个地点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是( )A. 南极点 B. 南北回归线之间 C.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D. 北极点[答案] B[解析]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太阳直射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及南北极点,太阳高度较小,多为斜射,太阳辐射强度相对较弱。故B符合题意。12、设想一下,如果其他星球的状态都没有改变,只有地球的自转变得忽快忽慢,其结果是( )A. 地球上不再有四季交替现象 B. 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失去现有规律C. 地球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消失 D. 地球上昼夜交替一定会变慢[答案] B[解析] 四季交替现象是地球公转产生的,与地球的自转快慢无关。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所以昼夜变化的周期也是24小时,如果地球的自转变得忽快忽慢,则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失去现有规律,有可能变快,也有可能变慢。地球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运动有关,但与自转快慢无关。故B符合题意。13、某兴趣小组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如图)。图中的小孔和蜡烛的位置固定后,将光屏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光屏上蜡烛的像( )A. 变大 B. 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答案] A[解析]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是实像;当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等大的像,若小孔位置固定,将光屏适当远离小孔,观察到光屏上蜡烛的像逐渐变大,故A正确且符合题意。(第13题图) (第14题图)14、如图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B.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C. 6月21日这一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④D. 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②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向北移动[答案] D[解析]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6月21日这一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②(夏至日);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②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故D符合题意。15、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北逆南顺。 故D符合题意。16、如图,地球上的观测者刚好观测到某天文现象,图中表示出了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该观测者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最可能是( )A.月全食 B.日全食 C.月偏食 D.日环食[答案] B[解析]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被月球挡住,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全食现象,B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第16题图) (第17题图)17、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答案] D[解析]原来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因此激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倒入海波溶液后,水的密度上下不均匀,因此光沿曲线传播。用筷子搅动后,水的密度变得均匀了,因此光线又沿直线传播了,据此可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D符合题意。18、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处,若两船同时以对河岸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答案] C[解析]两船以相同速度去打捞,以两船速度均为v船、河水流速为v水来比较,可知:(1)甲船离漂浮物100米,当甲船顺流而下时,漂浮物也顺流而下,故甲船相对漂浮物的速度为v船,追上漂浮物的时间为t甲=s/v船=100m/V船;(2)乙船逆流而上,故船速实际为v船-v水;同时漂浮物要顺流而下,故乙船相对漂浮物的速度为v船,追上漂浮物的时间为t乙= s/v船=100m/V船;由上可知两船是同时到达,故C符合题意。19、图1是某天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图2是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中午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答案] D[解析]A、杆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A不符合题意;B、图1中表示的是一天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这与地球自转有关,B不符合题意;C、图2中是一年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这与地球公转有官,C不符合题意;D、图2中夏至时,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D符合题意。(第19题图) (第20题图)20、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前4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 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C. 在第8min 末两人速度相等 D. 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答案] C[解析] 甲在0~10min的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120 m图像可知,甲的速度v甲=s甲/t甲=120m/4×60s=0.5 m/s;乙在 0-4min 路程和时间的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乙在0~4min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v乙=s乙/t乙=240 m/4×60s==l m/s;所以,前4 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A、B正确。而4min之后,乙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平行于横轴,说明乙同学 4 min之后保持静止,两图线的交点就是甲和乙相遇的时刻,此时甲和乙运动的路程都是240m,C错误,D正确,故C符合题意。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21、如图,国家测量队近日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又一次测定了珠峰的高度,这是继1975年和2005年之后我国第三次测量珠峰的高度。之所以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有多方面的原因。(1)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2)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譬如为了测量峰顶积雪的深度,1975年是用木杆插进雪层的方法,而这次采用国产雪深雷达探测仪,它是根据电磁波(光也属于电磁波)从发出到碰到峰顶岩石返回所用的________,计算出积雪的实际深度。[答案] (1)亚欧 (2) 时间[解析](1)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故地壳碰撞运动活跃,导致珠峰高度一直变化;(2)根据s=vt,已知电磁波(光)速度,只要测量出电磁波从雪表面到达底部再返回的来回时间,就可计算出实际深度。(第21题图) (第22题图)2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杭州处于四季中的 季。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到C运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2)我国一批科考队员准备前往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应选择 位置最合适(选填字母),因为此时南极圈内出现了 现象。[答案](1)夏;由北向南移动(或向南移动)(2)C;极昼[解析] (1) 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杭州处于夏至日,而从B到C,是从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2) 去 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活动 ,希望此时是白天,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出现极昼现象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此时地球位于C位置。23、如图乙为送餐机器人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像。据图可知,在前20s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 ;机器人在第30s时的运动速度为 。[答案] 10m ;0.5m/s[解析] 由图乙知,机器人在前20s内运动了10m,在10~20s内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前20s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10m;在20~40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机器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则机器人在第30s时的运动速度为 v=s/t=(20 m-10 m)/(40s-20s)=0.5 m/s。(第23题图) (第24题图)24、图1示意“金星凌日”时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上移过的现象,图2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2中金星的位置应在 (填数码)处;(2)“金星凌日”现象发生的原理与 (填“日”或“月食”) 食相似;(3)会不会出现类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现象 请简单说说理由。 。[答案] (1)④ (2)日食 (3)不会。理由:金星远小于太阳,并且金星离太阳比较近,只能挡住太阳的很小一部分区域。[解析]当金星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时,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此时金星的位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即图2中的④处。(2)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且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其原理与日食相似。(3)金星远小于太阳,并且金星离太阳比较近,只能挡住太阳的很小一部分区域,因此不会出现类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现象。25、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3)当地球按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选填“长”或“短”)。[答案 (1)冬至日 (2)A;B (3)短[解析](1)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因此冬至日这一天, 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影子最长。(2)A、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因此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A符合题意;B、b位置的树影最短,即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最短,B符合题意;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可知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AB符合题意。(3)当地球运行在丁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之间时,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变大,其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2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全程来看小汽车在做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前3s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答案] 匀速直线;20[解析]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s1/t1=20m/1s =20m/s;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 s2/t2=30m/1.5s==20m/s;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s3/t3=40m/2s =20m/s;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s1/t1=25m/1.25s =20m/s;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5=s1/t1=45m/2.25s =20m/s;由于各段的速度相等,故该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27、下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今年春节为2019年2月5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图1的_________;A. A点~B点之间 B. B点~C点之间 C. C点~D点之间 D. D点~A点之间(2)图3中的甲、乙、丙、丁是全年不同季节的正午学校旗杆影子的图像,夏至日正午时分,图2中的学校旗杆影子与图3中的________所示最相似;(3)图4所示现象在我们椒江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_。A. 大地一片葱绿 B. 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 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 昼短夜长[答案] (1)D (2)丁 (3)D[解析] (1)读图1可知,A是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B是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是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D是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结合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方向可知,2019年2月5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图1中的D点~A点之间,故D符合题意。(2)图3中丁的影子最短,是夏季时正午学校旗杆影子的图像。因此夏至日正午时分,图2中的学校旗杆影子与图3中的丁最相似。(3)图4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椒江位于浙江台州,地处北半球,因此图4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椒江昼短夜长。故D符合题意。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28、某同学用乒乓球、木板、铁丝等物品制作简易模型演示地球的运动。如图是其制作前绘制的演示简图。读图,完成以下小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心深色乒乓球表示地球 B.四个浅色乒乓球表示太阳C.大的椭圆形表示地球自转轨道 D.固定在木板上的铁丝表示地轴(2)演示简图中有些错误,正确的调整是( )A.将甲处乒乓球上的经线改为平行线 B.把乙处乒乓球上“南极圈”改为“北极圈”C.把所有乒乓球倾斜方向调整为与丙处一致 D.将丁处乒乓球所标自转方向改为反方向(3)演示地球运动的正确操作是( )A. 在轨道上移动而不转动乒乓球演示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B. 按甲→丁→丙→乙的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自转C. 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公转D. 拨动丁处的乒乓球使其沿着箭头方向转动演示地球的自转[答案] (1)D (2)B (3)C[解析] (1)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中心深色乒乓球表示太阳,故A错误;四个浅色乒乓球表示地球故B错误;大的椭圆形表示地球公转轨道,故C错误;固定在木板上的铁丝表示地轴,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2)读图分析可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不相互平行,故A错误;此图是北极上空俯视图,所以乙图中的南极圈应该改为北极圈,故B正确;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点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丙处地轴没有倾斜,故C错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不能改为反方向,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3)在轨道上移动,同时转动乒乓球演示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故A错误;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公转,说明B错误,按甲乙丙丁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公转,故C正确;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沿逆时针旋转,拨动丁处的乒乓球使其沿着前头反方向转动演示地球的自转,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第28题图) (第29题图)29、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Z的变化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Z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答案] (1)点光源的高度越高,杆的影子越短(2)减小(3)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或向右)移动[解析](1)由数据可知,影子的长度逐渐变短的过程中,光源的高度逐渐增大,故此同学想要验证影子的长度是否与点光源的高度有关;(2)点光源的高度每增加10 m,影子长度的变化是15 cm、5 cm、2.5 cm、1.5 cm,故影子长度的变化量越来越小;(3)要验证影子的长度与光源到短木条距离的关系,需控制点光源的位置、短木条的长度不变,让短木条逐渐远离点光源,观察影子的长度如何变化。30、温州龙舟(图甲)是传统岁时习俗,观察发现龙舟的船身总是做得很窄。为探究其原因,小明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在足够长的水槽中装满水,放入质量和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A、B两艘小船,小船一端通过细线与质量相同的重物相连。实验时,将两艘小船拉至水槽一端,同时松开小船,用频闪照相机记,录小船的运动过程,处理数据绘制成丙图。(1)若以A船为参照物,第5秒时,B船的运动状态为 ;(2)第2秒到第5秒,A船运动的距离 ;(3)小明分析实验结果,认为龙舟的船身做得很窄是为了减少龙舟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他的依据是:。[答案] (1)静止 (2)0.9m (3)A速度变化快,2s即可达到最大速度,而B船经过5s才达到最大速度。[解析](1)由图丙知道,第5秒时,两船的速度都是0.3m/s,所以,若以A船为参照物,则两船间的距离不在发生变化,故B船的运动状态为静止;(2)由图丙知道,5秒前B船做变速运动,5秒后B船做匀速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由牛顿第一定律知道,B船受平衡力的时间段为5-6s;(3)由A、B两艘小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知道,A速度变化快,2s即可达到最大速度,而B船经过5s才达到最大速度,所以他认为龙舟的船身做得很窄是为了减少龙舟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以达到最大速度。四、简答题(共24分)31、(8分)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 季;(3)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绍兴市的白昼将变_ (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答案](1)甲 (2)秋 (3)长;增加[解析](1) 当太阳直射A点时,此时太阳直射点恰好位于北回归线上;甲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乙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丙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丁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所以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2)甲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乙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丙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丁位置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因为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所以甲位置时北半球是夏至,乙位置时是秋分,丙位置时是冬至,丁位置时是春分,所以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秋季;(3)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 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此时处于北半球的绍兴白昼将变长,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增加。32、(10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小车在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4)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5)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做下滑运动的是( )[答案] (1)v=s/t (2)小 (3)大 (4)时间 (5)C[解析] (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测量时间。(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小车通过AC段所用的时间偏小,根据公式v=s/t可知,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偏大。4)当小车撞到金属片时发出声音,此时立即按下电子表,便于测量时间。(5)由图可知,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该为C符合题意。33、(6分)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时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 330m/s计算)(1)计算火车的速度;(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答案] (1)30m/s (2)750m[解析](1)火车的速度:v车=s车/t=150 m/5s=30m/s; (2)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30m/s×5s=1650m;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声一S车,所以s=(s声-s车)/2=(1650m-150m)/2=750m。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七上科学§4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答题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21、(1) ;(2) ;22、(1) ; ;(2) ; ;23、 ; ;24、(1) ;(2) ;(3) ;25、(1) ;(2) ;(3) ;26、 ; ;27、(1) ;(2) ;(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28、(1) ;(2) ;(3) ;29、(1) ;(2) ;(3) ;30、(1) ;(2) ;(3) 。四、简答题(共24分)31、(1) ;(2) ;(3) ; ;32、(1) ;(2) ;(3) ;(4) ;(5) ;33、(1)解:(2)解: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七上科学§4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火山、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山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 B. 火山喷发只会发生在陆地上C. 地震发生时每个人都应立即向屋外冲 D. 目前已经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2、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A. 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 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C. 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 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3、下列三球间的位置关系,有可能产生月食的是( )4、下列关于日全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日全食只能出现在农历初一B. 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会出现日偏食C. 日全食出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日环食D. 日全食出现时,观测者、太阳、月球在一条直线上5、2021年12月日(农历十月廿八)被称为世界完全对称日当日地球的位置处于( )A. a和b之间 B. b和c之间 C. c和d之间 D. d和a之间(第5题图) (第6题图)6、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 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 4s时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 D. 3s时乙在甲的前方7、下列有关太阳高度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同一地点,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 B.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出现于正午C. 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太阳高度角相同 D. 处南北半球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能相同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8题图) (第9题图)9、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因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季节变化。在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节气中,冬至这天地球离太阳最近,夏至最远,图中①、②为春分或秋分中的某一天。则有关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B. ①是春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C. 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大 D. ①是秋分,其公转速度比夏至日时的小10、下列不属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特点的是( )A. 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B. 地球公转一周约需365天,地轴与公转轨道约成66.5°的夹角C. 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D. 地球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11、在以下四个地点中,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是( )A. 南极点 B. 南北回归线之间 C.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D. 北极点12、设想一下,如果其他星球的状态都没有改变,只有地球的自转变得忽快忽慢,其结果是( )A. 地球上不再有四季交替现象 B. 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失去现有规律C. 地球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消失 D. 地球上昼夜交替一定会变慢13、某兴趣小组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仪观察烛焰(如图)。图中的小孔和蜡烛的位置固定后,将光屏远离小孔,可观察到光屏上蜡烛的像( )A. 变大 B. 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第13题图) (第14题图)14、如图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B.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C. 6月21日这一天地球位置最接近图中的④D. 地球从①处运行到②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向北移动15、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16、如图,地球上的观测者刚好观测到某天文现象,图中表示出了当时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该观测者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最可能是( )A.月全食 B.日全食 C.月偏食 D.日环食(第16题图) (第17题图)17、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所示);②在点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人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了。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18、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m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m处,若两船同时以对河岸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 D.无法判断谁先到19、图1是某天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图2是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中午杆影长度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第19题图) (第20题图)20、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前4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 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 m/sC. 在第8min 末两人速度相等 D. 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21、如图,国家测量队近日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又一次测定了珠峰的高度,这是继1975年和2005年之后我国第三次测量珠峰的高度。之所以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有多方面的原因。(1)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2)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譬如为了测量峰顶积雪的深度,1975年是用木杆插进雪层的方法,而这次采用国产雪深雷达探测仪,它是根据电磁波(光也属于电磁波)从发出到碰到峰顶岩石返回所用的________,计算出积雪的实际深度。(第21题图) (第22题图)2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杭州处于四季中的 季。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B到C运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2)我国一批科考队员准备前往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应选择 位置最合适(选填字母),因为此时南极圈内出现了 现象。23、如图乙为送餐机器人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图像。据图可知,在前20s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 ;机器人在第30s时的运动速度为 。(第23题图) (第24题图)24、图1示意“金星凌日”时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上移过的现象,图2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2中金星的位置应在 (填数码)处;(2)“金星凌日”现象发生的原理与 (填“日”或“月食”) 食相似;(3)会不会出现类似于日全食或月全食的现象 请简单说说理由。 。25、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3)当地球按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选填“长”或“短”)。2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全程来看小汽车在做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前3s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m/s。27、下图1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今年春节为2019年2月5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约是图1的_________;A. A点~B点之间 B. B点~C点之间 C. C点~D点之间 D. D点~A点之间(2)图3中的甲、乙、丙、丁是全年不同季节的正午学校旗杆影子的图像,夏至日正午时分,图2中的学校旗杆影子与图3中的________所示最相似;(3)图4所示现象在我们椒江可能出现的是_________。A. 大地一片葱绿 B. 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 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 昼短夜长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28、某同学用乒乓球、木板、铁丝等物品制作简易模型演示地球的运动。如图是其制作前绘制的演示简图。读图,完成以下小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中心深色乒乓球表示地球 B.四个浅色乒乓球表示太阳C.大的椭圆形表示地球自转轨道 D.固定在木板上的铁丝表示地轴(2)演示简图中有些错误,正确的调整是( )A.将甲处乒乓球上的经线改为平行线B.把乙处乒乓球上“南极圈”改为“北极圈”C.把所有乒乓球倾斜方向调整为与丙处一致D.将丁处乒乓球所标自转方向改为反方向(3)演示地球运动的正确操作是( )A. 在轨道上移动而不转动乒乓球演示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B. 按甲→丁→丙→乙的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自转C. 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沿着轨道移动乒乓球演示地球的公转D. 拨动丁处的乒乓球使其沿着箭头方向转动演示地球的自转(第28题图) (第29题图)29、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Z的变化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Z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30、温州龙舟(图甲)是传统岁时习俗,观察发现龙舟的船身总是做得很窄。为探究其原因,小明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在足够长的水槽中装满水,放入质量和长度相同、宽度不同的A、B两艘小船,小船一端通过细线与质量相同的重物相连。实验时,将两艘小船拉至水槽一端,同时松开小船,用频闪照相机记,录小船的运动过程,处理数据绘制成丙图。(1)若以A船为参照物,第5秒时,B船的运动状态为 ;(2)第2秒到第5秒,A船运动的距离 ;(3)小明分析实验结果,认为龙舟的船身做得很窄是为了减少龙舟运动过程所受的阻力。他的依据是:。四、简答题(共24分)31、(8分)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处;(2)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 季;(3)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绍兴市的白昼将变_ (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32、(10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小车在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该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4)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5)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做下滑运动的是( )33、(6分)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时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 330m/s计算)(1)计算火车的速度;(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浙教版七上科学第4章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答题卷) .doc 2025浙教版七上科学第4章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学生版) .doc 2025浙教版七上科学第4章多种多样的运动单元测试B卷(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