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案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案 (2)

资源简介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案
教学内容和解析
1、内容:本课是上一框题的延伸,其内容主要是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2、解析: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主要分析如何处理古今文化的关系,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分析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描述4种错误倾向,强调要克服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和解析
1、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解析: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中有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学生可能会混淆,因此讲到这里我们要多强调。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
本节知识解析
课堂小结
目标检测
配餐作业
教学过程展开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主题曲。
问题1:《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这表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景一: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狼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题1: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问题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
教师总结:因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景二:展示材料
材料一、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最后五分钟片段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张,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问题3:
(1)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
(2)
找出材料二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原来的狼形象:凶残、狡诈、能吃到羊,灰太狼:狡诈、爱老婆孩子、永远吃不到羊。原来的羊形象:善良、软弱、被欺负。喜羊羊:善良、勇敢、聪明机智。这表明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
“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
与“羊”。
2、《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这表明进行文化创新,就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得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古今)
问题4: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
分析: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外)
分析如下: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因为永葆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过渡:《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成功,是因为创作者巧妙地把传统与现在、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提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两对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问题5: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要想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情景三:
(展示材料)
问题6: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观点一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点三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师总结点拨: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当然,也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由此可见,那种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反对的。
问题7: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呢?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知道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有重要意义。
目标检测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上述材料表明( D )
①文化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②民族文化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是“民族的”,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必须( B )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C.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D.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带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C )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批判
C.文化创新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时进行的
配餐作业
A组题
1.右图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的“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组合。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这表现出文化发展是( B )
①中西合璧,多元融合 ②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功夫熊猫》中功夫是中国的国粹,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好莱坞能够把两个如此鲜明的中国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做法体现了( B )
A.文化来源于实践
B.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D.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3.2011年1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在中国过去20年城市建设高潮中,我国的建筑数量迅速增加,满足了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基本的需求。但是集合起来的建筑物作为城市景观,却反映出千城一面,以及在消费、审美上对民族风格的迷失。不少建筑追求异国风情,非洲的、南美洲的、澳洲的、殖民时代的、罗马式等各种建筑风格都得到了诠释,但唯独没有我们自己的风格。这一做法( D )
A.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绘画大师,他擅长素描、油画和中国画。在创作中,他将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这表明( D )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B组题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修身、国文课使他们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实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们辉煌的文化建树。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他们应该感恩传统文化的馈赠。陈独秀、鲁迅、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据此回答5~6题:
5.“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驱们的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这说明私塾( D )
A.是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
B.在文化传承中比现代学校更有效
C.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D.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
6.文化先驱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表明( C )
A.他们的叛逆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抛弃
B.他们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继承
C.他们的叛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D.他们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剔除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就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把握好这两组关系,就必须( D  )
①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②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③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组题
8.(2011年南京高二检测)当芭比娃娃成为全世界小女孩梦寐以求的玩具时,柬埔寨的木偶戏、达斡尔族的哈尼卡纸人玩偶开始渐渐“失宠”;当情人节成为世界性节日的时候,不少国家自己的传统节日却常常被年轻人淡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从经济向各个领域扩展,亚洲各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谋求文化“自救”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救”。
解析:本题以某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遭受危机为背景,考查对文化创新与继承传统关系的理解。注意既要从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关系角度分析,还要回答如何铸造文化的新辉煌。
答案:(1)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要改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学反思:
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以一种材料的不同层面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材料、讲授新课,这样既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又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本堂课无论在内容探究上,还是在习题演练中,都做到了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情感教育;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又注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