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劳动的歌》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劳动的歌》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劳动的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春米歌》是景颇族人民在春米劳动中创作的民歌,具有鲜明的劳动音乐特点。歌曲节奏明快强烈,旋律简洁重复,伴有集体吆喝声,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体现了景颇族音乐与劳动场景的紧密关联。其采用领唱与齐唱的呼应形式,“春米节奏"的强弱变化与劳动动作相配合,展现了景颇族“以歌伴劳”的生活智慧。同时,通过歌曲及景颇族服饰、舞蹈等元素,能让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在劳动中乐观团结的精神,是了解景颇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劳动音乐的重要素材。
《哈腰挂》是一首流行于东北林区的抬木号子,核心功能是同意抬木工人的劳动节奏,协调动作,同时缓解体力的消耗,是人与自然集体协作的声音见证。节奏完全贴合抬木劳动的“起、行、落”三个阶段,如“哈腰挂”(挂钩)时节奏稍缓,“挺腰起”(起身)时节奏短促有力,“迈大步”(行进)时节奏稳定连贯,实现“声随动作走,动作跟声行”。唱词充满东北方言特色,如“甩起来”“稳住脚”,语气粗犷、直白;旋律线条简单质朴,多为短句重复,音域集中在中低音区,符合工人负重时的发声状态,充满原始、刚劲的劳动气息。
《打麦号子》是一首典型的“农事号子”。一领众和的形式清晰、节奏感强、旋律郎朗上口,比起《哈腰挂》更具歌唱性。歌词中的“哼哪 哼哪”衬词生动的体现了号子的特点。
《平水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特定地区,是船工们在平水行船时所唱。在过去船运为重要运输方式的时期,船工们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它,用于统一动作、协调力量。其音乐特点鲜明,节奏平稳、旋律悠扬,整体情绪舒缓、平和,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蕴含着浓郁的劳动气息展现了船工们在平静水面上行船时的状态。作为劳动号子的典型代表,它兼具实用性与娱乐性,是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中劳动号子这一体裁的重要素材。
二、内容联系
这四首作品以“劳动号子”为核心,通过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范例,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
“劳动创造音乐”的完整认知体系。其联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功能统一性(核心联系):所有作品都服务于劳动实践,具有协调动作、统一节奏、鼓舞情绪的核心功能。无论是舂米、抬木、打麦还是行船,音乐都与劳动动作紧密结合,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2. 形态对比性(逻辑联系):四首作品按劳动强度形成了清晰的对比序列,揭示了“劳动强度决定音乐形态”的规律。
《哈腰挂》(抬木):强度最大 → 节奏短促、呼喊性强、旋律性最弱。
《打麦号子》(打麦):强度中等 → 节奏鲜明、一领众和、兼具节奏与旋律。
《平水号子》(行船):强度最小 → 节奏舒缓、旋律性强、富有抒情性。
《舂米歌》则可视为这一规律的节奏启蒙,展现了最基础的劳动节奏形态。
3.文化多样性(形式联系):作品涵盖了景颇族、东北汉族、江苏汉族、四川汉族等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劳动场景,运用了各具特色的衬词(如“耶噜”、“哼哪”),在统一的功能主题下,展现了中华民族劳动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部作品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从核心功能到具体形态,再再到文化表现,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地层层递进,系统地阐述了“劳动的歌”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约8-9岁)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参与活动的意愿强烈。这非常利于开展模仿劳动动作、体验“一领众和”等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如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具备简单的视唱能力和跟唱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歌曲演唱,为学习本单元歌曲奠定了基础。虽然对“抬木”、“舂米”等传统劳动方式陌生,但对“劳动”和“协作”有基本概念(如大扫除、运动会)。教师可以通过类比迁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与劳动的关系。
四、教学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价值远不止于教会几首民歌,其核心在于通过“劳动”这以独特视角,实现以劳育美、以美育德、以文化人的深度融合:
1.音乐学科核心价值:构建对“劳动号子”的深度认知。
单元紧紧围绕“劳动号子”这一中国民歌重要体裁,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分析,使学生主动构建对号子“一领众和、节奏性强、多用衬词、服务于劳动”等核心特征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 ”的本质。使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形式如何直接收到劳动场景、强度和方式的制约与塑造,这是音乐审美的根基。
2.文化与情感价值:培育民族认同与劳动情怀。
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单元如同义父中国民族劳动音乐的微缩地图,让学生领略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与文化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弘扬劳动净胜,塑造正确价值观:学生子在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中,感受到的是劳动的力量之美、协作之美和乐观精神,从而自然而然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这是深刻的德育与劳育。
3.综合素养发展价值:促进协作与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一领众和”是音乐形式,根式社会协作的缩影。在演唱实践中,学会说呢过必须学会倾听、配合、响应,个人融入集体,共同完成音乐表现,这是对团队协作能力最生动,最直接的锻炼。
激发音乐创造潜能:在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号子编创活动,如为搬桌子、大扫除编创口号。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极大的激发了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感知劳动号子的节奏美与力量美,体验音乐与生活的共生关系,在歌声中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
单元学习目标:
1. 通过聆听《哈腰挂》《平水号子》等不同体裁的劳动号子,能感知并分辨其因劳动强度、场景不同而呈现出的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的差异(如急促呼喊与悠扬抒情的对比),初步建立音乐要素与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关联。(审美感知)
2.能富有表现力地演唱《舂米歌》《打麦号子》,做到节奏稳定、声音有力;能初步参与并完成“一领众和”的协作演唱,在实践中体验并表现号子统一节奏、鼓舞情绪的作用。(艺术表现)
3.能在理解劳动号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与表现。例如,为熟悉的劳动情景(如擦黑板、扫地)创编一句带有衬词的短小号子,并将其实践表现出来。(创意实践)
4.知道本单元所学的歌曲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劳动号子,能初步了解其背后的劳动生活方式(如林区抬木、江南打麦、川江行船),尊重并认同其中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和民族音乐文化价值。(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 通过聆听《哈腰挂》《平水号子》等不同体裁的劳动号子,能感知并分辨其因劳动强度、场景不同而呈现出的节奏、速度、力度与情绪的差异(如急促呼喊与悠扬抒情的对比),初步建立音乐要素与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关联。 审美感知
2 2.能富有表现力地演唱《舂米歌》《打麦号子》,做到节奏稳定、声音有力;能初步参与并完成“一领众和”的协作演唱,在实践中体验并表现号子统一节奏、鼓舞情绪的作用。 艺术表现
3 3.能在理解劳动号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与表现。例如,为熟悉的劳动情景(如擦黑板、扫地)创编一句带有衬词的短小号子,并将其实践表现出来。 创意实践
4 4.知道本单元所学的歌曲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劳动号子,能初步了解其背后的劳动生活方式(如林区抬木、江南打麦、川江行船),尊重并认同其中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和民族音乐文化价值。 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