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腰挂》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2.教材分析《哈腰挂》是一首经典的黑龙江抬木号子,属于林区劳动号子的代表。“哈腰挂”是起步口令,意为“弯腰挂钩”。歌曲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其音乐特征为:节奏极其短促、铿锵有力、呼喊性强、一领众和、旋律性弱。它是劳动号子中“高强度”类型的典范,完美体现了音乐节奏、力度与劳动动作的高度统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音乐”的极佳教材。3.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过劳动歌曲(如《舂米歌》),对“号子”有初步概念。但《哈腰挂》所表现的沉重劳动场景与学生生活距离甚远,其近乎“呼喊”的音乐形式也可能让他们感到陌生甚至好笑。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引导他们感受音乐背后的劳动力量与协作精神。二、学习目标1.聆听《哈腰挂》,能感知并描述其短促、铿锵、呼喊性的音乐特点。2.能模仿并表现歌曲中“哟嘿”、“嘿”等核心衬词的呼喊,尝试用身体动作(如弯腰、起步)和节奏声势体验“一领众和”的协作形式。3.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理解其音乐特点(节奏、力度、领和形式)与繁重危险的集体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会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与力量美。4.能根据对音乐的理解,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抬木”情景模仿与节奏创编。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感受并理解《哈腰挂》短促、有力、呼喊性强的音乐特点及其与抬木劳动的关系。学习难点:理解音乐形式对劳动的必要性(实用性),体会其内在的力量美与协作精神,而非停留在表面的“好笑”。教学设计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理解劳动号子 导入部分 1.思考并回答问题。 2.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口令。 3认真聆听并理解劳动号子定义。 1.师:一根又重又长的木头,需要很多人一起抬,怎样才能让大家同时用力,步伐一致呢? 2.播放一段简短的、无声的抬木劳动视频。 师: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工人们靠什么来统一步伐、集中力量? 3.师:口令能够使人们的步伐统一。在音乐中这样统一步伐的歌曲我们称之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产生并作用于劳动、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间歌曲,简称“号子”。 认真聆听 积极回答1.聆听《哈腰挂》,能感知并描述其短促、铿锵、呼喊性的音乐特点。 2.能模仿并表现歌曲中“哟嘿”、“嘿”等核心衬词的呼喊,尝试用身体动作(如弯腰、起步)和节奏声势体验“一领众和”的协作形式。 3.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理解其音乐特点(节奏、力度、领和形式)与繁重危险的集体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体会其中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与力量美。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 1.认真聆听回答问题:最大的不同不是唱,是喊,很有劲。 2聆听理解。 3.聆听并回答:一会儿一个人唱,一会儿很多人唱。 4.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分段聆听,深度体验 1.口令:哈腰挂、挺起腰、把住们等。作用是指挥动作。 2核心词是“嘿” 3.学生有力的和“嘿”,体验统一动作,季总爆发的力量感。 4思考回答:短促的 5生:模仿他木头的沉重步伐,一步一喊,不能拖拉。 6.自由回答:更像呼喊。应为再极度用力的时候是不会唱出悠长的旋律的。 7自由回答:劳动强度比较大,需要爆发力,并且再嘈杂的环境中大家能听得到,相互鼓劲。 8回答和劳动的场景有关。 活动三:完整表现,实践内化 1.小组练习 2.配合老师或同学用整个身体感受音乐与劳动的统一。 活动一:初听感受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抬木头时的号子《哈腰挂》。并思考这首歌和你平时听到的歌一样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师:这是黑龙江林区工人们抬木头时唱的号子,伐木工人在搬运木头时,为了统一步伐、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就会喊唱这种号子。歌名“哈腰挂”就是“弯腰挂钩”的起步指令。 3.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这首歌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4.师:一个人唱的地方叫领唱,很多人唱的地方叫和唱,这样的演唱方式叫“一领众和”,思考一下结合劳动场景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呢? 活动二:分段聆听,深度体验 1.师:结合课本听一听领唱都唱了哪些口令?这些口令作用是什么? 2.师:注意聆听和的部分,主要唱了什么? 3.模仿体验:老师当“领”喊指令(如预备起、抬起头呀、挺起胸来……) 4.师:通过刚才的聆听和体验,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的节奏是短促的还是连续的? 5师:我什么这么短促,一字一音?想表现什么? 6师:请同学再思考这首歌的旋律性强吗,是更像唱歌还是更像呼喊?为什么? 7.师:最后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用那么强的力度来喊? 8.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真是有理有据,这说明劳动号子的节奏和力度和生么有关呢? 9师:由此可以说明音乐来源于劳动! 活动三:完整表现,实践内化 1师:同学们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弯腰抬木头的动作。 2.实践一领众和。 播放音乐,老师或一名学生担任领唱发出指令,其他学生在指令后,边做抬木头动作边齐声喊出“嘿”。 认真聆听 认真思考 发言有见地 发言能够前后联系 语言描述清晰 大胆模仿 力度到位 节奏感强能根据对音乐的理解,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抬木”情景模仿。 拓 展 部分 自由发言, 播放《打麦号子》,对比两种号子有什么不同。 师:劳动号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的强度和环境决定了音乐的样子。抬木劳动最重最危险,所以号子也最铿锵、最短促、最有力。 认真聆听思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哈腰挂》,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林区工人劳动时的“生产工具”。在它短促有力的呼喊声中,我们听到了智慧,听到了协作,更听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那种战胜困难、团结一心的力量之美。板书设计 《哈腰挂》— 抬木号子 (黑龙江民歌) 特点: 节奏短促 | 铿锵有力 | 呼喊性强 | 一领众和 功能: 指挥动作 | 统一节奏 | 集中力量 | 鼓舞情绪 核心衬词:哟嘿 嘿 劳动决定音乐 ←→ 音乐服务劳动作业设计 向家人介绍《哈腰挂》是什么,并模仿一两句给他们听。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模仿,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劳动氛围中,有效化解了学生对音乐形式的陌生感,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号子的作用。2.“抬木”动作的模仿是亮点,它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触可感,真正体现了“体验式欣赏”的教学理念。3.对于“力量美”和“协作精神”的感悟,部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后续需在单元总结中进一步强化不同号子的对比,加深理解。4.需注意课堂动静结合,在热烈的模仿活动后,要有安静的聆听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