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打麦号子》(唱歌)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打麦号子》(唱歌)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打麦号子》教学设计
课型: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
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
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一首流传于江苏地区的农事号子,展现了集体打麦劳动时热烈欢快的场景。歌曲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节奏鲜明、旋律朗朗上口,衬词“哼哪”“嗬嗬”生动体现了劳动号子的特点。歌曲结构短小,情绪乐观,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魅力的典型作品。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过劳动歌曲(如《舂米歌》和《哈腰挂》),对“号子”有基本认知,对“一领众和”的表现形式也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没有深入的进行尝试。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协作演唱时容易出现节奏不稳、声部混乱的问题。需通过情境创设和分层练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二、学习目标
1.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2.能用有力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掌握“领”与“和”的协作演唱。
3.了解歌曲与江南地区打麦劳动的联系,理解衬词在号子中的作用,体会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4. 能尝试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劳动律动或节奏伴奏。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欢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打麦劳动的热烈场景。
初步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学习难点:“领”与“和”声部的准确衔接与节奏配合。
衬词“哼哪”“嗬嗬”的弹性咬字与力度表现。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导入部分 1聆听并回答问题:人们在打麦子,通过喊口号来统一动作。 2模仿老师动作,并跟随节奏念“哼哪、嗬嗬”,初步感受劳动节奏。 3.生:劳动号子 打麦号子。 播放打麦场劳动视频片段, 师:人们在做什么?劳动时如何统一动作? 教师模仿打麦动作(挥臂、捶打),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综合之前的学习经验请同学们告诉我 这首歌是什么题材?如果给他起个名字你会怎么起? 认真聆听 主动模仿 积极回答
1. 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感知“一领众和”的形式美与劳动节奏的韵律美。 2.能用有力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掌握“领”与“和”的协作演唱。 3.了解歌曲与江南地区打麦劳动的联系,理解衬词在号子中的作用,体会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新知新学 活动一:完整聆听 整体感知 1.聆听对比 这首号子的力度比《哈腰挂》弱了一些。 2.自由发言 最后总结劳动力度强了歌曲的力度就强,劳动力度弱了歌曲的力度也就稍弱。 3.聆听回答问题。 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和 衬词有“哼哪”“嗬嗬”等 4.跟音乐模唱。可以分两个部分。 活动二:分段学唱 (一)学习第一部分 1.生:只有节奏没有旋律。 2.跟随老师一起拍节奏。 3和老师配合演唱第一乐段。 4.生生配合演唱第一乐段。 (二)学唱第二乐段 1.生:1.3乐句相同,2.4乐句相同。 2师生接龙唱。 3.继续接龙唱。 4.师生交换接龙唱。 5.生完整演唱。 6.师生配合唱歌词。 7.继续练习。 8.练习领唱部分, 活动三:完整演唱 1.生生合作,尝试领与和角色的互换,体验协作的快乐!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带动作表演唱。 活动一:完整聆听 整体感知 1.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唱歌曲《打麦号子》。请同学们先聆听一下,对比上节课聆听的《哈腰挂》,这两首号子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2.师:请结合这两种劳动的强度来分析一下,歌曲的强度和劳动强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3.师:请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中都唱到了那些衬词? 4.师:请随音乐模仿唱唱衬词,思考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活动二:分段学唱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观察这部分有什么特点? 2.师:像这样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歌曲我们称之为“说唱”,在说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节奏准确,咬字清晰。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节奏吧! 2/4 XX XX …… 3.师:老师来领唱,同学们众和。我们来配合一下! 4.师:谁愿意来领唱。其他同学配合。 (二)学唱第二乐段 1.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二乐段的四个乐句,有没有相同的? 2.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这样的乐句我们称为相似乐句,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只用学会两句,然后四句就都会唱了。接下来我们进行接龙唱,老师唱前边的三小节,你们唱后边的一小节,老师唱的时候请认真倾听,从老师的演唱中找出你们将要演唱的音符的音高,听听谁唱的最准确。 3.师:接下来咱们加大难度,我唱前两小节,你们唱后两小节,看大家能不能完成。 4.师:我们交换一下可以吗? 5.师:我们完整的演唱一下这四个乐句旋律。(老师及时纠正音高) 6.师:我们来分角色演唱歌词吧,老师唱领唱部分,你们唱齐唱部分。 7.师:同学们唱的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跟老师衔接的不太连贯,有些停顿,这样就打断了劳动的节奏,我们在来练练吧! 8.师:刚刚是老师在领唱,我想请某位同学来领唱,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一起来跟琴练练领唱的部分吧。 活动三:完整演唱 1.师:领唱与齐唱大家都会了,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来担任这个领唱? 2.师:课前我们已经了解到这首号子的力度没有像《哈腰挂》那样的需要很强的力度,所以请同学们不要大声的喊出了,跟多的是要表现人们在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3.师:请同学们加入打麦子的动作啦表演唱吧! 认真聆听 主动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节奏稳定准确 咬字清晰 节奏准确, 音准较好 接唱及时 情绪到位
能尝试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劳动律动或节奏伴奏。 拓 展 部分 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进行练习 小组展示 小组选择方式表现歌曲: 1.用打击乐器(沙锤、铃鼓等)为衬词部分伴奏。 2.设计简单的劳动动作进行排练 评价 积极编创 大胆展示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打麦号子》的歌声中,体验了集体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了一领众和的默契配合。音乐源于劳动,更传递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热情!
板书设计 打麦号子——江苏民歌 情绪:欢快 热烈 形式:一领众和 衬词:“哼哪”“嗬嗬” 节奏:X X I X X I (劳动的步伐)
作业设计 熟练演唱《打麦号子》,并教家人一句衬词演唱。
课后反思:
1. 通过节奏游戏和动作模仿,学生有效突破了声部配合的难点,课堂氛围活跃。
2. 部分学生在“领”“和”衔接时仍存在延迟,需加强手势指挥和分组练习。
3. 后续可对比不同地区的号子(如《哈腰挂》),深化对劳动号子多样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