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一、学生课前准备1、由学科课代表组织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2、教师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3、自习时间,结合预习案预习本框知识。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采取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提问下列问题。(1)传统文化的特点?(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情景导入】由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预习情况反馈】对自习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已达到表扬先进,激励落后的效果。【学习目标展示】学生代表领学本框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探究活动】学生结合探究一归纳: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自主学习】1、巩固、完善预习案,思考课堂探究案。2、梳理自己疑问,准备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间:5——8分钟教师展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展示点评要求,学习按要求做好讨论。内容:活动一: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活动二:(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题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展示点评要求:(见课件)教师归纳点拨知识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 (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 (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 ①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②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通过探究二深入研究: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个性)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共性)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要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着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趋同。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 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教师进行知识整合: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小结】列知识树,从整体把握本课,同时指出重点问题。【巩固深化】修改完善知识体系,整理深化所学知识及方法规律,准备当堂检测。【当堂检测】目标及要求(3分钟):认真审题,安静作答,力争全对!【课后作业】1.整理学案,巩固基础知识。2.学了《我们的中华文化》这课内容,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