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六)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场考试,合计用时120分钟。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论证河姆渡居民(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B.已进入由耕而织的阶段C.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 D.逐渐开始农耕定居生活2.下图所示情景出自我国古代某部著作,该书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下列选项对这部著作的表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记述了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B.着重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的情况C.认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详尽地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3.欧亚大陆的橄榄和葡萄传入美洲,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传到了欧亚大陆,原产非洲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世界物种的交流,人们饮食的丰富直接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两次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就是( )A.《史记》 B.《通典》 C.《汉书》 D.《资治通鉴》5.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6.永乐年间(1403—1424年),青花瓷销往海外的订单层出不穷。江西景德镇官窑多达58座,每天雇用上万名工人进行生产,仍供不应求,朝廷只好将部分订单转给民窑。据此判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郑和下西洋 B.制瓷中心的出现 C.利玛窦来华 D.明前期国力强盛7.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松赞干布8.张林同学在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单元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三省六部制 B.设置通判 C.行省制度 D.设军机处9.通商口岸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江沿海等城市作为口岸。表格中通商口岸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条约 开放的通商口岸《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马关条约》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半殖民地程度加深C.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D.领土主权遭到了破坏10.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 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不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C.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D.实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和民主11.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这次大会召开于( )A.北京 B.天津 C.延安 D.上海12.1927年,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由此可见,毛泽东( )A.摆脱了苏联模式 B.形成了成熟思想C.找到了革命新路 D.建立了人民政权13.1935年12月,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状况时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A.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14.解放战争馆内陈列分为“争取和平民主准备应付内战”“实行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举行战略决战”“实施战略追击”5个单元。平津战役属于的单元是( )A.实行战略防御 B.转入战略进攻 C.举行战略决战 D.实施战略追击1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C.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6.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山东青岛属于这一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17.“两制交辉祖国春浓花灿烂,万邦同赞神州天朗月团圆”与文中对联最匹配的横批是( )A.翻身解放 B.文革结束 C.香港回归 D.喜迎奥运18.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49年通过了《共同纲领》B.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2018年 10月23 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19.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钟南山、李兰娟等一大批医学科学家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科学家与他们属于同一个领域的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屠呦呦 D.钱学森20.《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自由民租田耕种但不出生谷,则以未尽力耕耘论处,除了照交田主谷物外,如田地荒芜,还必须将其所荒芜之田犁翻耙平,交还田主。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法律体系非常健全 D.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21."国王顽固地拒绝了宣言的革命原则,而巴黎民众再一次战胜了王室的反对,以妇女为主的饥饿民众袭击了巴黎的面包铺,然后向凡尔赛的王宫进军。""宣言"指的是 ( )A.《独立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22.如图是19世纪初到1914年前俄国工业企业工人数量(单位:万)统计数据。工人数量的巨大变化说明俄国( ) A.工业化发展迅速 B.工人阶级素质极高 C.已成为工业强国 D.1861改革彻底失败23.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环境污染严重”等词语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C.国际工人运动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4.19世纪中期,这部著作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打击。据此可知,这部著作为(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物种起源》C.《天方夜谭》 D.《复活》25.利用时间轴,可以理清时序,统观历史全貌。下面的时间轴展示的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反映的主题是(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六)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大题,共50分。26.结合探究,完成问题。(20分)探究一[聚焦人物,展现科技魅力] 图一 图二 (1)图一人物是明代哪位杰出的医药学家 他编写的哪部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分)(2)图二人物是明代的科学家宋应星,他编写的哪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分)探究二[编制表格,弘扬传统文化](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看中华文化传承,完成下列表格。(5分)时期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 既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的是① ,他的思想被整理成② 一书,影响深远中国近代 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代表人物是③ 。新文化运动提倡④ 和科学中国现代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探究三[思维碰撞,激励学生成长](4)请围绕“杰出人物的精神力量”,任选角度,自拟标题,综合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一轮船之利,向惟归之西人,而自有招商局以来,分西人之利几半,中国风气为之大开。又如开平煤矿所以收天地自然之利,而自得公整理,有条不紊,出煤日旺,凡津沪来往各轮船之煤,皆可取给于此,是又所以夺西人之利,而开中国之利源者也。——《申报》1892年6月28日,第1版(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大企业创办的目的,并概括其意义。(5分)材料二 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65%,主要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都超过了战前年产量的最高水平。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要着重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器制造、化学等项目。……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摘编自孙占元主编《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第一年的原因,并说明当时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5分)(3)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主题。(5分)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全国性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历届总统又有许多新的倡议,于是医疗保健、教育、住宅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也逐步建立起来。——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材料二:劳动者是家庭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而退出劳动领域或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降低劳动风险,为劳动者及其家庭编织了一张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则,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中“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减震器”,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时,它通过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对前途失望的群体,从而减少可能引发的社会震荡。——摘编自胡晓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析论》(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美国政府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分)(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5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美两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5分)2025年天津市西青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练习题(二)参考答案第I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B;2. D;3. A;4. A;5. B;6. A;7. C;8. D;9. B;10. A;11. D;12. C;13. B;14. C;15. B;16. B;17. C;18. B;19. C;20. A;21. C;22. A;23. D;24. B;25. A26.结合探究,完成问题(共20分)探究一 [聚焦人物,展现科技魅力](1) 图一人物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他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分,人物2分,著作2分)(2) 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分)探究二 [编制表格,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既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的是①孔子,他的思想被整理成②《论语》一书,影响深远;中国近代: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代表人物是③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提倡④民主和科学;中国现代: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8分,每空2分)探究三 [思维碰撞,激励学生成长]示例标题:杰出人物的创新精神推动科技与社会进步论述:创新精神是杰出人物突破时代局限、带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中国近现代史上,屠呦呦团队在抗疟研究中,突破传统中药提取方法的局限,创新采用低温萃取技术,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死亡率,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彰显了科技领域的创新力量。世界近现代史上,爱迪生秉持创新理念,先后发明电灯、留声机等众多重要发明,其中电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依赖自然光的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其创新成果深刻影响了工业生产与民众日常生活。综上,杰出人物的创新精神能够打破技术或认知的壁垒,既推动科技突破,也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3分,表述成文1分;其他角度如“杰出人物的坚持精神助力事业成功”等,言之有理亦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5分)(1) 创办目的:洋务运动后期为实现“求富”目标、辅助军事工业发展,同时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在轮船运输和煤炭开采领域的垄断。(3分)意义:打破了西方列强对相关行业的垄断;推动了中国近代民用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生产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开拓了国内利源。(4分,任答两点即可)(2) 原因: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产量均超过战前最高水平,为大规模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阶段。(4分)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实现工业化,摆脱帝国主义欺侮,改变穷困生活。(2分)(3) 主题: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探索(或“从洋务运动‘求富’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实践”)。(2分,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1) 直接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出现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立法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缓解危机、稳定社会秩序。(4分)(2) 功能:一是为劳动者提供经济补偿,降低因年老、失业、疾病等导致的劳动风险,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构建社会安全网;二是属于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助力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推动“消除两极分化”;三是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减震器”,在经济波动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防止出现大规模失望群体,减少社会震荡。(6分,每点2分)(3) 共同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立法),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实施方式,以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分)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