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五)(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五)(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五)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场考试,合计用时12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D.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2.在中国古代谥法中,“贼人多杀曰桀”,“残义损善曰纣”,“暴虐无亲曰厉”,“淫德灭国曰幽”。这些谥号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下图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南郡备敬[警]。 廿年,……韩王居□山。 廿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属。 廿二年,攻魏粱[梁]。 廿三年,兴,攻荆,□□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
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  )
A.春秋诸侯的争霸战争
B.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C.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
D.秦走向灭亡的原因
4.张骞通西域后,出现“东西使者,络绎不绝;商贩胡客,相望于道”的贸易盛况。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
A.促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中外交流
C.解除了匈奴威胁 D.提高了粮食产量
5.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6.下图是宋代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此图可以用来探究宋朝( )
市民生活丰富 B.商业发展情况
C.娱乐形式多样 D.中央集权加强
7.清朝《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海岛居住耕种者,均以通贼论,处斩”,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B.实行双向交流的贸易方针
C.对外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 D.积极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野蛮残暴的西方列强屡次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将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以下权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
④赔款2 100万银元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9.“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腐败
10.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运动中,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起了先锋作用。某次运动发布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写道:“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次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11.某历史论坛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到的历史素材有“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等。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2.如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画作《愚公移山》(局部)。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故事,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彰显了(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C.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3.“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4.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其标志性事件是( )
A.1954年新宪法的颁布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
15.某班同学正在编排历史情景剧:“1951年,青年杨某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赴朝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积极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设,因表现优异,荣获部队表彰。”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
A.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计划、三大改造 D.抗美援朝、第一个五计划
16.根据下图指出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呈现的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
中国GDP总量增长情况及在世界上的排名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转变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废除
17.近年来,“村BA”“村超” 通过新媒体传播火遍全网。据统计,在“村BA”的带动下,贵州台江县2023年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亿元。这些成就折射出( )
A.城乡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B.绿色环保成为新发展理念
C.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D.互联网消费成发展新引擎
18.某同学在读书时看到如下图章节内容,本章的标题应为
A.彻底打破西方核垄断核威慑 B.不懈追求永不放弃的航天梦
C.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防现代化 D.国防尖端科技取得突破进展
19.下列关于中古世纪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②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农民和奴隶
③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
④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下图所示成就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创造这些成就的科学家是( )
A.瓦特 B.牛顿 C.诺贝尔 D.爱迪生
21.在英、法、美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先后制定和发表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关于它们的共同点,下列总结中错误的是 ( )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献。
22.南美洲是足球的热土,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的优胜球队每年都会积极参加“南美解放者杯”的角逐。这一赛事的命名是为了纪念( )
A.玻利瓦尔 B.扎格鲁尔 C.哥伦布 D.卡德纳斯
23.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风靡世界。1918年11月的德国和1919年春的匈牙利先后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党。这反映了十月革命( )
A.极大提高了俄国国际地位
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府的封锁
C.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4.《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这段材料有助于了解( )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美国新经济时代
25.下列图片反映了人类面临的问题,欲解决此类问题,应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
A.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C.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D.欧洲联盟首脑会议
2025年天津市南开敬业学校中考历史综合训练(五)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大题,共50分。
26.“万里长城永不倒”。巍巍长城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某中学历史课以“长城”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任务。(15分)
材料一: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各国长城,长度超过1万千米,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据测绘,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区市。1961年,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摘自《中华大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写出历史上大规模修建长城的三次高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哪个朝代修建的?(7分)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明朝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抗战时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赴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2)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以“历史上的长城”为题,写一个小短文来介绍长城。(提示:从不同时期长城的影响、作用等方面来介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27.同学们围绕“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20分)
【任务一 绘制图示知脉络】
材料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
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A 隋唐 B
民族交往史实
民族交往史实 《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装 宣政院印印文 忽必烈设宣政院,负责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步辇图》(局部) 图画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达赖金印 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1)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写出A、B两处对应的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6分)
【任务二 知识梳理明缘由】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统一大业进程(部分)
时期 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巩固新生政权时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1997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2015 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册)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的创造性构想及其成功实践。(6分)
【任务三 阐述观点促升华】
材料四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一片段来看,中国确切不止一次地有分裂状态存在;但从历史发展的全貌来看,全国性的统一才是主流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各民族在交往交融中都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趋势 国家统一的信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坚定的政治诉求
——整理自瞿林东《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
(3)材料四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摘抄的笔记。请从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国家统一”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8分)
2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期间,由于印刷业勃兴……书籍的生产从手工抄写转为机器印刷,馆藏量日益增多,涉及各种主题;藏书结构有了新的突破,古典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宗教藏书则降为非主流;对图书管理的重心逐渐由重收藏转向重利用。
——摘编自万安伦等《试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关系》
(1)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藏书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列举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一部代表作。(5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转轮彩色印刷术、图象制版方式等印刷技术与工艺的出现推动了书籍出版的发展。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人口居住聚集,生活半径缩短,各类生活必需品可以更快速的抵达民众手中,其中就包括书籍。同时,城市不断攀升的居民人口和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很好地支撑图书行业的快速发展,于是这一时期(注:指1837年至1901年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成为书籍出版业改革革新和高速发展的时期。
——摘编自张延东等《浅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插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出版业高速发展的(不得照抄材料原文)。(5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电子书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继而掀起了一股电子阅读的浪潮。……纸质书囿于体积、重量等原因,不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而电子书携带便捷,读者能随时翻阅并查找;其阅读器具有强大的储存和搜索功能,读者能够快速查找到需要的信息。读者通过阅读电子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培养出浅阅读的习惯,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
——摘编自吴魁蕾《电子书对中国传统出版业的挑战》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电子书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D
6.B
7.A
8.B 
9.C 
10.A
11.B
12.B
13.B
14.C
15.D
16.B
17.D
18.D
19.D
20.B
21.D
22.A
23.D
24.B
25.B
26.
(1)三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明朝。朝代:明朝。
(2)题目:历史上的长城。
论述:长城是屹立在中华民族心目中永远不倒的守护者,长城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修建,抵挡了南下的匈奴,它使中原百姓免于屠戮,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得以继续发展。《义勇军进行曲》中的长城,激励着一位位优秀的儿女,奋起反抗。正是由于“钢铁长城”存在,我们国家才能在和平环境中发展,壮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特有的长城精它包括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创新进取,团结一心的精神。
27.
(1)历史时期:A:辽宋夏金元(或元朝);B:明清(或清朝)。
方式:改革,设置管理机构,和亲,册封。
(2)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
(3)【示例一】观点: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或选择汉、唐、元、明、清等朝代论述其统一史实及影响也可)所以,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示例二】观点:各民族的交往交融促进了国家统一。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元朝设立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或唐蕃和亲、清朝册封达赖喇嘛等史实及其影响也可以)所以,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三】观点:国家统一的信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或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坚定的政治诉求)。论述:在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彰显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28.(1)变化:世俗作品成主流,宗教藏书地位下降。
原因:印刷业发展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影响。
文学家及代表作:但丁,《神曲》。
(2)如何:工业革命通过技术革新、市场扩大、教育发展等推动书籍出版业发展。
(3)认识:电子书正面有便捷、功能强、环保等;负面有影响阅读习惯、损害健康、冲击文化传承等。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