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案 (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案 (3)

资源简介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案
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找出身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影响中华文化的事例,以备交流。
二、预习内容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
的历史、
的内涵、
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的特点。
3、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
,又保持着各自的

4、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


以及
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科尔克孜族的
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6、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

7、身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影响中华文化的事例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那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试举例:临清在古代或现代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看课本66页,思考:
(1)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
(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是什么?
3、看课本67页,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举例描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探究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奔流千余年的运河,临清饮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文化独具特色,你知道那些老临清菜谱?
2、文化区域性的成因是什么?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临清清真饮食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临清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探究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
1、临清饮食文化如何丰富发展?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三、反思总结
比较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四、当堂检测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关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B.近代以来,逐步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C.我国古代的科技没有实用性,传播到国外后,才起到作用,如火药、指南针等
D.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据此回答4、5题。
4、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这表明


A.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彩
B.草原文化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北方文化主要是指草原文化
D.北方草原文化最富有地方特色
5、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是中华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2008海南模拟16)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直播现场视频——上篇《灿烂文明》部分。“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和太极拳等中国灿烂的文化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中华文化神奇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与赞誉。
结合材料谈谈对中华文化的感受。
课后练习与提高
1、苏州古典园林是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它把中国的诗词、绘画等融为一体,造园艺术独树一帜,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精髓,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这说明

中华艺术对于人民情操的陶冶具有独特的作用
②中华文化的艺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③中华文化的艺术具有丰富而绚丽的色彩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或1/20。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具有继承性
4、“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
5、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这说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④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材料一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皇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创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只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夏代,曾有许多少数民族到夏王朝来表演乐舞。周朝设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官吏。魏晋南北朝是各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歌,如《敕勒歌》等都是音乐史上的优秀作品。
材料三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
(1)材料一、材料二是如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的?
(2)结合材料三,理解“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第六课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1-5
A
A
D
A
C
6、①从开幕式营造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②从“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等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从现场观众热烈欢呼和赞美声中,感受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课后练习与提高
1-5
C
D
B
C
A
6、(1)①中华音乐文化,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历经夏代、隋唐、元代、明清的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①材料四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②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