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知识梳理知识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 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 反应。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 ;② ;③ 。知识点2 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2)灭火的原理: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灭火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 主要目的纸张着火, 降低温度炒菜时,油锅着火, 隔绝氧气扑灭森林大火, 移走可燃物重难突破重难点 灭火的原理【典例】下列灭火方法所用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砂子盖灭燃着的木柴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森林火灾时将火场周围树木砍伐掉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对点训练】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于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实验剖析实验 探究燃烧的条件(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与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2)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点。(2)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而隔绝空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是否能够燃烧(即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一个条件)。(4)实验改进由于铜片上的白磷露置于空气中,燃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改进的方法是让白磷在密闭的空气中燃烧(如图1、2);将氧气直接用导管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效果最佳(如图3)。 【对点训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1)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①由现象①②可推知的结论是 。②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红磷一定 (填“会”或“不会”)燃烧。③试管②气球先变大的原因是 。(2)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_ 。第2课时 促进燃烧 爆炸知识梳理知识点1 促进燃烧的方法 (1) 或 ,都可促进可燃物燃烧。(2)氧气浓度低时,可燃物 燃烧;氧气浓度高时,可燃物 。知识点2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3) 或 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 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 。(4)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重难突破重难点 促进燃烧的方法【典例】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往往会受到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燃烧木炭烤肉,木炭的火光变得微弱时,用扇子向木炭扇风,木炭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扇子扇风带走热量,温度降低B.扇子扇风带走了反应生成的CO2C.扇子扇风带来新鲜空气,O2浓度增大D.扇子扇风使木炭的着火点降低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对点训练】1.农家乐用柴火灶大锅煮饭香气四溢,灶内木柴堆积燃烧一段时间,火焰会变小,需要用铁钳挑开,才能再次变旺。下列关于木柴变旺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木柴变得更多 B.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C.带来更多热量 D.木柴与空气接触更充分2.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非常重要。请根据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两点,将下列做法进行分类,可将① (填字母)分为一类,依据为均是② 。A.把煤做成蜂窝煤再燃烧 B.调大燃气灶进风口 C.焚烧秸秆时经常翻动秸秆实验剖析实验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实验分析: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粉尘爆炸实验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罐内发生爆炸实验 分析 实验中吹散面粉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容器,并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蜡烛的作用是点燃面粉(或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对点训练】某同学做了一个关于氢气的实验:取一个纸杯,在底部开一个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纸杯内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住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通过此实验可知氢气的性质是 、 。(2)B中氢气燃烧会产生 色的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对该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A.B阶段杯内氢气纯度较高,燃烧在小孔处进行B.C阶段杯内氢气不纯,达到了爆炸极限C.纸杯没有燃烧,是因为纸杯不可燃D.C杯内分子的间隔变大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知识梳理知识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 可燃物 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 氧化 反应。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 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 ;②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③ 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知识点2 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2)灭火的原理: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灭火的方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 主要目的纸张着火, 用大量水扑灭 降低温度炒菜时,油锅着火, 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扑灭森林大火, 砍掉一些树木,设置隔离带 移走可燃物重难突破重难点 灭火的原理【典例】下列灭火方法所用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砂子盖灭燃着的木柴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D.森林火灾时将火场周围树木砍伐掉解析:用砂子盖灭燃着的木柴、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是隔绝氧气灭火;森林火灾时将火场周围树木砍伐掉,是清除可燃物灭火。答案:D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对点训练】世界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于宋朝!专用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消防装备——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火钩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水囊水袋用来运水以灭火——降低可燃物着火点B.麻搭蘸吸泥水用于灭火——隔绝氧气并降低温度C.火钩用于拆除火势蔓延的小屋,切断火路——清除可燃物D.“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物质燃烧需要多种条件实验剖析实验 探究燃烧的条件(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没与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2)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点。(2)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而隔绝空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但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是否能够燃烧(即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一个条件)。(4)实验改进由于铜片上的白磷露置于空气中,燃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改进的方法是让白磷在密闭的空气中燃烧(如图1、2);将氧气直接用导管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效果最佳(如图3)。 【对点训练】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 ℃,升温至60 ℃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1)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①由现象①②可推知的结论是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红磷一定 不会 (填“会”或“不会”)燃烧。③试管②气球先变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试管内压强增大 。(2)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合理即可)_ 。(1)①由②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有燃烧现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若继续水浴升温,由于水的沸点是100 ℃,则③中红磷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一定不会燃烧。③试管②气球先变大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出热量,试管内压强增大。(2)实验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知,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氧气并未耗尽,氧气的含量约为10%。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氧气足量等。第2课时 促进燃烧 爆炸知识梳理知识点1 促进燃烧的方法 (1) 增大氧气的浓度 或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都可促进可燃物燃烧。(2)氧气浓度低时,可燃物 不充分 燃烧;氧气浓度高时,可燃物 充分燃烧 。知识点2 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3) 可燃性气体 或 粉尘 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爆炸极限 时,遇 明火 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 爆炸 。(4)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识 重难突破重难点 促进燃烧的方法【典例】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往往会受到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燃烧木炭烤肉,木炭的火光变得微弱时,用扇子向木炭扇风,木炭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扇子扇风带走热量,温度降低B.扇子扇风带走了反应生成的CO2C.扇子扇风带来新鲜空气,O2浓度增大D.扇子扇风使木炭的着火点降低解析:扇子扇风带来新鲜空气,O2浓度增大,木炭能充分燃烧。答案:C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可燃物的燃烧。【对点训练】1.农家乐用柴火灶大锅煮饭香气四溢,灶内木柴堆积燃烧一段时间,火焰会变小,需要用铁钳挑开,才能再次变旺。下列关于木柴变旺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D )A.木柴变得更多 B.降低了木柴的着火点C.带来更多热量 D.木柴与空气接触更充分2.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非常重要。请根据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的两点,将下列做法进行分类,可将① AC (填字母)分为一类,依据为均是②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而使燃料充分燃烧 。A.把煤做成蜂窝煤再燃烧 B.调大燃气灶进风口 C.焚烧秸秆时经常翻动秸秆实验剖析实验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实验分析: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粉尘爆炸实验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罐内发生爆炸实验 分析 实验中吹散面粉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容器,并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蜡烛的作用是点燃面粉(或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对点训练】某同学做了一个关于氢气的实验:取一个纸杯,在底部开一个小孔,倒置在实验桌上(倒置时纸杯下垫木条使纸杯的下边稍稍抬起),用纸团堵住小孔,纸杯内收集满氢气后,拿掉堵住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燃氢气。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通过此实验可知氢气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小 、 可燃性 。(2)B中氢气燃烧会产生 淡蓝 色的火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3)对该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ABD 。A.B阶段杯内氢气纯度较高,燃烧在小孔处进行B.C阶段杯内氢气不纯,达到了爆炸极限C.纸杯没有燃烧,是因为纸杯不可燃D.C杯内分子的间隔变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1 燃烧与灭火 - 学生版.docx 6.1 燃烧与灭火.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