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简谐运动的描述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简谐运动的描述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2.2《简谐运动的描述》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章第2节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弹簧振子为例,系统引入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及相位差,并通过数学正弦函数推导出简谐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教材从振动图像出发,结合圆周运动类比,引导学生理解“全振动”概念,建立振动与时间的定量关系。同时,通过“做一做”和“科学漫步”栏目拓展知识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数学工具在物理问题中的深度融合。本节是后续学习机械波、波动光学等章节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规律,具备一定的图像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周期性现象已有初步感知。但面对“相位”这一抽象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尤其难以理解其与时间、初相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学生对正弦函数图像的理解尚不深入,导致在构建振动方程时出现困难。此外,学生习惯于线性思维,对“非线性变化”的振动过程缺乏直观体验。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实验演示、动态图像、对比分析等方式,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说出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理解它们在描述简谐运动中的作用。
2. 能用正弦函数表达式描述简谐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语言在物理建模中的价值。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归纳出一次全振动的特征,发展从图像提取信息的能力。
2. 能运用累积法测量周期,提升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意识,形成基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实验方案,利用秒表测量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测量—分析数据”的完整探究过程。
2. 能通过比较两组不同释放时刻的小球振动,分析相位差异,发展对“步调一致”与“步调滞后”的定性判断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能认识到数学工具(如三角函数)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强大作用,增强跨学科融合意识。
2. 在小组合作中主动交流观点,尊重他人意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其在描述简谐运动中的作用。
2. 掌握简谐运动位移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x = A sin(ωt + φ),并能根据初始条件确定初相位。
难点
1. 深刻理解“相位”作为描述振动状态和步调的物理量,区分其与位移、速度的不同。
2. 能根据振动图像或实验数据,准确判断两个简谐运动之间的相位差,尤其是反相与同相的判断。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具准备
弹簧振子装置、光电门计时器、秒表、多媒体课件、动态振动图像模拟软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出核心问题 (一)、播放一段校园钟摆摆动视频
1. 教师播放一段高清慢镜头的校园大钟摆动视频,画面中清晰显示摆锤在平衡位置两侧往复运动,且每次摆动幅度几乎不变,持续约10秒。
2. 提问引导:“同学们,请注意观察这个钟摆的运动,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种运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3. 预设学生回答:“来回往复”“有规律地重复”“周期性”。
4. 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要精确地描述这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比如告诉别人‘它每秒摆动几次’‘它摆动的最大距离是多少’‘它什么时候在左边、什么时候在右边’,我们需要哪些物理量来描述呢?”
5.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精确地描述这种典型的周期性运动——简谐运动。我们将以最常见的弹簧振子为研究对象,一起揭开它的运动密码。
二、复习旧知,建立认知桥梁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展示位移时间图像
1. 教师在PPT上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像(正弦曲线),明确坐标轴含义: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位移x,取向右为正方向。
2.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出什么规律?比如,它从哪里开始运动?经过多久回到原点?完成一次完整的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3.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简谐运动图像,它的形状是正弦曲线。我们发现,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会重复相同的运动状态,这正是周期性的体现。”
4. 追问:“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具体的物理量来量化这些特点?比如,‘最大位移’‘一次来回的时间’‘运动的快慢’等?”
5. 板书课题:《2.2 简谐运动的描述》,并列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①什么是振幅?②什么是周期和频率?③什么是相位?④如何用公式描述简谐运动? 1. 观看视频,感受钟摆的周期性运动。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运动特点的问题。
3. 结合生活经验,尝试提出描述周期性运动所需的物理量。
4. 回顾上节课知识,观察并分析位移时间图像,寻找规律。
概念建构
【15分钟】 一、认识振幅:衡量振动强弱的标尺 (一)、实验演示与观察
1. 教师现场组装弹簧振子装置,将一个小钢球固定在轻质弹簧上,置于水平光滑轨道上,确保无摩擦影响。
2. 将小球拉至右侧A点(距离平衡位置O点10cm处)后静止释放,让其自由振动。同时,用手机慢动作录像功能记录全过程。
3. 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学生聚焦:小球从A点出发,经过O点,到达左侧最远点A',再返回A点,完成一次完整往返。
4.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小球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多少?这个距离在物理学上叫什么?”
5. 学生回答:“是10cm,叫振幅。”
6. 教师板书定义:“振幅(Amplitude):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国际单位是米(m)。通常用字母A表示。”
7. 进一步追问:“如果我将小球拉到更远的B点(15cm处)再释放,振幅会变吗?振动的能量会变吗?”
8.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振幅越大,说明振子振动得越剧烈,其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能量)也越大。因此,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二、理解全振动:周期性运动的基本单元 (一)、定义辨析与实例分析
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弹簧振子的运动轨迹:A → O → A' → O → A。
2. 明确指出:“从A点开始,经过O点,到达A'点,再经过O点,最终回到A点,这个过程称为一次‘全振动’。”
3. 提问:“如果从O点出发,先向右运动到A点,再返回O点,然后继续向左到A'点,最后再回到O点,这算是一次全振动吗?”
4.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算,因为它没有回到起点A。”
5. 教师补充:“关键在于‘回到初始状态’。只有当位移、速度都与起始时刻完全相同,才算完成一次全振动。”
6. 再次强调:“一次全振动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即4A。”
7. 演示实验:用计时器记录小球从A点出发,第一次返回A点所用的时间,标记为T,即为周期。
8. 提问:“如果只测量半次振动(如A→O→A'),时间是多少?四分之一振动(如A→O)呢?”
9.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半个周期内路程为2A,四分之一周期内路程不一定为A,可能大于或小于A,取决于起始点。 1. 观察弹簧振子实验,关注小球运动范围。
2. 记录并思考振幅的大小及意义。
3. 分析不同路径是否构成一次全振动,理解“初始状态”的含义。
4. 参与讨论,理解路程与周期的关系。
深化探究
【15分钟】 一、测量周期:从实验到理论 (一)、分组实验:探究弹簧振子的周期
1. 教师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弹簧振子装置、一把秒表和一张实验记录表。
2. 发布任务:“请各组使用秒表,采用‘累积法’测量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具体步骤如下:
从某一个特定点(如A点)开始计时;
测量振子完成10次全振动所用的总时间t;
计算周期T = t / 10;
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
计时起点必须是振子再次回到A点的瞬间;
手动计时时,反应延迟会影响精度,建议由两人配合操作;
实验结束后,填写记录表,包括振幅、总时间、计算周期等。
4.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汇总后展示在大屏幕上。
5.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测量10次全振动而不是1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6. 学生回答:“为了减小偶然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7. 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叫‘累积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8. 进一步提问:“如果改变振幅,周期会变吗?如果更换不同劲度系数的弹簧,周期会变吗?”
9. 引导学生猜想:“周期可能只与弹簧的劲度系数k和小球质量m有关,与振幅无关。”
10. 教师揭示结论:“是的,对于理想弹簧振子,其周期T = 2π,所以周期是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的,叫做固有周期。”
二、引入相位:描述振动‘步调’的钥匙 (一)、对比实验:感受相位差异
1. 教师拿出两个长度相同的单摆(摆球质量相同),并排悬挂。
2. 先将两个摆球拉起相同角度,同时释放,观察它们的运动。
3. 提问:“这两个摆球的运动步调一样吗?它们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是否总是同步?”
4. 学生回答:“完全一样,步调一致。”
5. 教师记录此时的状态为“相位相同”。
6. 再次实验:将第一个摆球拉起相同角度后释放,但第二个摆球稍晚一点才释放。
7. 提问:“现在它们的运动还同步吗?哪个摆球‘领先’?哪个‘落后’?”
8. 学生观察后回答:“第二个摆球落后了,它的相位比第一个小。”
9. 教师引入概念:“为了描述振动的‘步调’,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相位(Phase)。”
10. 板书:“相位:描述周期性运动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反映物体振动的步调。”
11. 强调:“相位不是矢量,也不是位移,而是一个角度量,单位是弧度(rad)。”
12. 举例说明:“当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0或2π的整数倍时,称它们同相;若相位差为π,则称它们反相,即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1. 分组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完成10次全振动的时间测量。
2. 记录数据,计算周期,讨论误差来源。
3.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累积法的意义。
4. 观察两个单摆的运动,对比分析相位差异。
5. 理解“同相”与“反相”的物理含义。
公式构建
【10分钟】 一、建立数学模型:从图像到公式 (一)、分析振动图像,推导表达式
1. 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个标准的正弦振动图像,标注关键点:t=0时,x=A;t=T/4时,x=0;t=T/2时,x=A;t=3T/4时,x=0;t=T时,x=A。
2. 提问:“如果这个振动是从最高点(x=A)开始的,那么它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应该符合哪种函数形式?”
3. 学生回答:“应该是余弦函数,因为cos(0)=1。”
4. 教师纠正:“其实也可以用正弦函数,只要调整初相位即可。”
5. 展示两种表达式:
x = A cos(ωt) (从最大位移处开始)
x = A sin(ωt + π/2) (从最大位移处开始)
6. 说明:“一般情况下,我们统一用正弦函数表示,即 x = A sin(ωt + φ),其中φ是初相位。”
7. 解释符号含义:
A:振幅(最大位移)
ω:角频率,单位rad/s,ω = 2π/T = 2πf
φ:初相位,由初始条件决定。
8. 演示例题:如图,弹簧振子从B点(x = +0.1m)开始计时,经0.5s首次到达C点(x = 0.1m)。
由图像可知,从B到C耗时0.5s,即半周期,故T = 1.0s,ω = 2π/T = 2π rad/s。
初相位φ:因t=0时,x = A,对应sin(φ) = 1,故φ = π/2。
所以振动方程为:x = 0.1 sin(2πt + π/2) (m)
9. 强调:“初相位φ决定了振动的起始状态,是连接物理现象与数学表达的关键。”
二、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练习:判断选项正误
1. 教师投影一道典型习题:
“物体A的振动方程为 xA = 3 sin(100πt) (m),物体B的振动方程为 xB = 5 sin(100πt + π/3)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振幅是矢量,A的振幅是6m,B的振幅是10m
B. 周期是标量,A、B周期均为100s
C. A的频率等于B的频率
D. A的相位始终超前B的相位π/3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举手作答。
3. 教师解析:
A错:振幅是标量,A的振幅是3m,B是5m。
B错:T = 2π/ω = 2π/(100π) = 0.02s,不是100s。
C对:频率f = ω/2π = 50Hz,相同。
D错:应为B的相位超前A的π/3,即A的相位滞后B的π/3。
4. 最终答案:仅C正确。 1. 观察振动图像,思考函数形式。
2. 理解正弦函数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3. 参与例题分析,掌握求解步骤。
4. 完成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成果。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实验操作:☆☆☆
公式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突破“相位”这一难点;通过公式推导与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建模的跨越,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巩固提升
【5分钟】 一、拓展训练:深化理解 (一)、多选题:判断振动特征
1. 如图所示,一个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动周期是2×10 s
B. 第2个10 s内物体的位移变化量是10 cm
C. 物体的振动频率为25 Hz
D. 物体的振幅是10 cm
2. 学生独立作答,教师巡视。
3. 教师讲解:
周期T = 4×10 s,故A错误;
第2个10 s内,初位置x = 10 cm,末位置x = 0,Δx = 10 cm,B正确;
f = 1/T = 25 Hz,C正确;
振幅A = 10 cm,D正确。
4. 正确答案:BCD。
二、挑战题:写出振动方程 (一)、综合应用题
1. 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8 cm,频率为0.5 Hz,在t=0时位移为4 cm,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试写出其振动方程。
2. 教师提示:
A = 0.08 m,ω = 2πf = π rad/s;
设方程为 x = 0.08 sin(πt + φ);
代入t=0, x=0.04:0.04 = 0.08 sinφ sinφ = 0.5 φ = π/6 或 5π/6;
由于t=0时速度向负方向,位移正在减小,故φ = 5π/6。
3. 最终答案:x = 0.08 sin(πt + 5π/6) (m) 1. 完成多选题,分析图像特征。
2. 解答综合应用题,运用所学知识求解振动方程。
评价任务 逻辑推理:☆☆☆
综合应用:☆☆☆
误差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题目训练,巩固基础概念,提升学生分析图像、处理数据、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小结
【5分钟】 一、构建知识网络 (一)、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用思维导图形式板书:
核心概念:振幅A、周期T、频率f、相位φ
关键关系:T = 1/f,ω = 2π/T = 2πf
数学表达:x = A sin(ωt + φ)
重要结论:一次全振动路程为4A;半周期路程为2A;四分之一周期路程不确定。
2. 强调:“相位是描述振动‘步调’的物理量,是连接两个振动的桥梁。”
二、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一)、课后作业
1. 必做题:完成课本第45页“做一做”和“科学漫步”栏目中的问题。
2. 选做题: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简谐运动描述(如音叉振动、心跳节律等),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1. 参与知识梳理,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2.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强化记忆;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一个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振幅为0.2m,周期为0.4s。求:(1)该物体的频率;(2)角频率;(3)若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写出其位移时间关系式。
2. 一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求:(1)振幅;(2)周期;(3)频率;(4)在第2个0.2s内的位移变化量。
3. 判断正误:(1)振幅是矢量,其方向指向最大位移处。( )
(2)完成一次全振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是4倍振幅。( )
(3)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π,则它们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
(4)周期越短,频率越低。( )
4. 一物体的振动方程为 x = 0.1 sin(5πt + π/4) (m),求:(1)振幅;(2)周期;(3)初相位;(4)t=0.2s时的位移。
二、综合应用
5. 如图所示,两个弹簧振子A和B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它们的振动图像分别为xA = 0.05 sin(10πt) 和 xB = 0.05 sin(10πt + π/2)。回答下列问题:
(1) A和B的振幅、周期、频率是否相同?
(2) 两者相位差是多少?
(3) 在t=0时,A和B分别位于何处?速度方向如何?
(4) 请画出A和B在t=0.1s时的位置示意图。
三、拓展探究
6. 查阅资料,解释为什么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在小角度近似下),并用简明语言说明其物理原因。
7. 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利用手机摄像头和慢动作功能,测量一个摆球的振动周期,并写出实验报告(包含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数据记录、结论)。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 f = 1/T = 1/0.4 = 2.5 Hz
(2) ω = 2πf = 5π rad/s
(3) x = 0.2 sin(5πt) (m)
2. (1) A = 10 cm
(2) T = 0.4 s
(3) f = 2.5 Hz
(4) Δx = 0 10 = 10 cm
3. (1) × (2) √ (3) √ (4) ×
4. (1) A = 0.1 m
(2) T = 2π/ω = 2π/(5π) = 0.4 s
(3) φ = π/4
(4) x = 0.1 sin(5π×0.2 + π/4) = 0.1 sin(π + π/4) = 0.1 sin(π/4) ≈ 0.0707 m
二、综合应用
5. (1) 相同
(2) π/2
(3) t=0时,A在x=0,速度方向向正方向;B在x=0.05m,速度方向向负方向
(4) 示意图略(B在最高点,A在平衡位置向右运动)
三、拓展探究
6. 当摆角很小时,恢复力近似为F ≈ mgθ,而θ ≈ x/L,因此F ≈ (mg/L)x,符合胡克定律,故周期T = 2π,与振幅无关。
7. 实验报告模板参考:目的:测量单摆周期;器材:细线、小球、支架、手机;步骤:悬挂小球,用手机慢动作拍摄;选取一个周期,测量时间;重复多次取平均值;结论:周期约为1.0s。
板书设计
《2.2 简谐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物理量
1. 振幅 A:最大距离,单位m
2. 全振动:回到初始状态的过程
3. 周期 T:一次全振动时间,单位s
4. 频率 f:单位时间全振动次数,f = 1/T
5. 相位 φ:描述振动状态与步调
二、数学表达式
x = A sin(ωt + φ)
ω = 2π/T = 2πf
三、关键结论
一次全振动路程:4A
半周期路程:2A
四分之一周期路程:不确定
同相:Δφ = 2nπ;反相:Δφ = (2n+1)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运用“钟摆”真实情境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2. 实验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真正实现了“做中学”,提升了实践能力。
3. 通过对比实验巧妙突破“相位”难点,学生在观察中自然形成概念,理解深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理解“初相位”时仍存在困惑,特别是涉及sin(φ) = 0.5时有两个解的情况,需在后续课中加强针对性辅导。
2. 时间分配略有紧张,拓展题讲解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消化。
3. 多媒体动画演示可进一步优化,增加动态箭头指示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