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唯物史观】 通过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政策背后形成的原因,并通过相关史实总结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理解影响一国外交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时空观念】 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不同成就,针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对应的不同外交方针。
【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意义。通过了解中国在当代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历史解释】 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概念。知道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家国情怀】 内政决定外交,通过学习中国的外交成果,了解祖国在一步步的变得强大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十年文革
过 渡 时 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8年
新时期
徘徊
2012年
建国初期:
外交奠基
50到60年代初:
冲破封锁
70年代:
外交突破
改革开放:
外交新发展
新时代
十八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中国历史分期
中国古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现代外交
中国外交的演变
朝贡外交
屈辱外交(不平等条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影响外交的因素
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②国家性质;③国家力量;④国内外形势。
材料一: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材料二: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近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列强用暴力在中国建立“条约制度”,以保障它们在华进行殖民掠夺的权益,它并非使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列强建立新的关系。相反,列强用“条约制度”把中国纳入它们的“统治范围”,确定了对华关系的真正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正是“条约制度”的内核。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近代中国列强通过“条约制度”,与中国建立了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战后世界形势
1、背景: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
开到台湾海峡
(1)国际:
(2)国内:
①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逐步形成;②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不承认;③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①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②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营造和平的建设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3、外交诉求:
2、新中国新政策: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4、外交方针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
外交方针 针对的 问题/对象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国民政府
的外交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独立自主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获得了相对和平
的国内环境
独立
自主
平等
互利
和平
特点:平等性、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过渡性。
5.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越南、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50年2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3年12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55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4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1956年
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外交的成熟)。
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0年2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4年
日内瓦会议(五大国之一)
1950年前后中国周边形势图(世界局部图)
1950-1953年
抗美援朝
(二)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
1.背景:①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日本、西欧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力量
③东欧国家反对苏联,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巴拿马人民也不断开展斗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2、外交方针:
3、外交成就:
两个拳头打人:
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反苏反美)
中法建交
知识拓展:中国此时的外交拓展是放在“两个中间地带”上。两个中间地带是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来的,将亚非拉成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个中间地带”,将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成为“第二个中间地带”。中国的外交的目的是发展同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1964年与法国建交。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点的建交高潮(第二次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外交对象多元化)
(二)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
1、背景:
材料:尼克松、基辛格的对华缓和政策与其说体现了某种深思熟虑的战略,不如说是对形势发展的机会主义的反应……并不像他们在回忆录中宣称的那样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团结中国制衡苏联的战略判断……(只是)出于对苏联远东战略意图的疑虑,才转而谋求“拉中抑苏”,以化解风险……并企图把中国推到与苏联直接对抗的第一线。
——[美]斯卡拉皮罗:《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载《政治研究》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美苏冷战,美国处于守势、
多极化趋势出现、发展
2、外交方针:
一条线
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同一纬度)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大片
“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亚非拉),其目的是团结 “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头。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
(1)1970年起
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
(3)1972年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4)1976年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1972年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
中日建交
1971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三)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打开外交新局面
3、外交成就: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②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2、外交策略:
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
3、外交成就
①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苏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②解决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③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 10+1 ”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
④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
⑤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⑥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认真履行有关职责,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
博鳌亚洲论坛
二十国集团
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
成立于2001年,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金砖国家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发达国家
周边国家
非洲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2)外交成就
世界发展大势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严峻,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1)背景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1.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2017)
思考:根据以上信息,概括此阶段的外交特点。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3
1
2
4
提出坚持
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2017年以来)
(1)理论创新:
一坚持三推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2,按照下列几个角度梳理十九大以来的外交成果。
(2)实践创新
①构建外交新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表现:
2.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2017年以来)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
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
出台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
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关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改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 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 峰会上
◎张高丽签署《巴黎协定》
通过主办主场外交,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②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2)实践创新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3.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来
(1)背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政策理念:
①四个反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 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②一个宗旨: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一个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
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
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年——至今)
探究: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①经济: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政治:中共的正确领导
③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
④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⑤道路:符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
知识延伸
家国情怀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朋友圈”关系示意图,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05
01
02
03
04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领导人的智慧
习近平外交思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你是怎样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当代中国
的外交
开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的外交成就
十八大以来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外交政策及目标
2.外交方向及成就
外交精髓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本课小结
1.(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
典例研析
2.(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 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 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
【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苏联电影的特点是政治宣传为故事前提,英雄人物是影片核心,强调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放映苏联电影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说明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B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