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高一年级 历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二、元朝的统一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一、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1.辽宋夏金政权概况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一、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1.辽宋夏金政权概况
2.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儒林传六》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政策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文臣知州;设转运司;地方精锐编入禁军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政策
②分散各级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政策
②分散各级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③制定“崇文抑武”方针
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000人,平均每年360人。
——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
宋代“崇文”的表现有哪些?
天圣初,宋兴六十有二载,天下乂安。时取材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巨公,皆由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宋史·选举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政策
发展科举
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世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优待士人,提高文官地位
统合全国来看,武人大体脱离了各种政策之决策——包括军事决策,仅负责执行而已。由这种分工来看,文官地位明显较武人为高。宋廷在武装力量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都绝不少,不可谓“轻武”,但其以文官来压制武人的地位,确可称为“抑武”。
——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火器插图
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纪纲总摄,法令明备,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举天下皆由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从此而立。
——《宋史·儒林传六》
依据材料,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利弊得失。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
边疆压力
财政危机
一、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1.辽宋夏金政权概况
2.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3.辽夏金的政治制度
(2)西夏制度模仿北宋
(3)金朝沿袭唐宋制度,保持具有民族特色的猛安谋克制度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4)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治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北宋灭亡后,金兵再度南下,攻破曲阜,群指“圣像”大骂:“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一把火将孔庙烧成灰烬。但就是领兵践踏孔庙孔林的金熙宗,在做皇帝以后,便拨钱修理孔庙,还搜出一名潜藏鲁地的孔姓族人封为衍圣公。从此出现南北两衍圣公长期并存的喜剧场面。
——温海清《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元》
如何理解金熙宗对孔子态度的前后变化?
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宋王朝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赵宋作为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大势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而深远影响上。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二、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
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
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二、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制度与措施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元朝不仅疆域辽阔,而且有效管理边疆地区。
(1)地方管理方面,实行行省制度
(2)加强边疆管理
史实举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三》
(3)发展交通,修筑驿道,设急递铺
铺兵一昼夜行四百里……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
——《元史·兵志四》
向者足目所及,海之北,江淮之南而止耳。幸甚遭时盛明,车书万里,而身犹局局然守一隅,殆将抱恨没齿。明年将问津渡淮,由徐、兖历青、齐,放览赵、魏之郊,闯首神皋,一观上国之光。天不尼我,又将出居庸,望辽东、西,缘古塞涉安西北庭,东入阳关,下陇坂,访秦汉之故迹……归而把酒,骨肉族谈,亦足以乐。此我之志也。
——(元)程钜夫《雪楼集·送王谦道远游序》
二、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2.元朝巩固统一的制度与措施
3.元朝的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矛盾
元朝对不同民族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2)元朝的民族交融
形成新的民族:蒙古民族;“回回人”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农业: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棉花种植
边疆农业发展
手工业:制瓷业;矿冶业;印刷业
(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基层市场涌现
榷场贸易繁荣
海外贸易发达
纸币出现
城市兴盛
(3)经济重心南移
(4)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减弱,出现平民化倾向
贱民阶层减少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州可谈》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1.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成就
(1)思想领域: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兴起
(2)文学艺术领域:
宋词、元曲流行;
宋元城市中说书流行,说书底本为话本(早期白话小说)
(3)艺术:书法绘画成就突出
(4)科技:三大发明成熟,被广泛应用;科技著作
(5)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字,记录本民族历史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
——钱钟书《宋代文学的承先和启后》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习题分析
1.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是更革前代的产物。更革的思路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原则。下列项中,属于北宋前期这种“更革”的是(  )
①“中书省揆(掌管)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③出现“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的状况
④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鼎立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习题分析
2.元朝时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设行省旨在(  )
A.解决边患危机,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B.扩大行省权力,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C.放权给地方,调动地方积极性
D.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
二、元朝的统一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文化成就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本课小结
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