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选择题
1.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2.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这表明(  )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
B.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3.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  )
A.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
B.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
C.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
D.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4.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5.《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反映出(  )
A.阿拉伯帝国以畜牧业为生
B.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
C.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盛
D.古代埃及农业体系形成
6.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测量的记载。由此可见苏美尔文明(  )
A.地理环境极为恶劣   B.实用主义文学发达
C.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D.农业文明特征明显
7.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B.变水害为水利
C.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D.民间自发修建
8.战国时期,“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9.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0.据《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一记载反映出当地(  )
A.土地利用效率较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普遍
11.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民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12.随着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生存环境不同 B.宗教习俗不同
C.历史传统不同 D.生产方式不同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中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材料二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粮食总产量(亿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 749.45 2 385.88 2 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斤) 247.4 464 386.8 696 1 113.6 1 718.5 2 456.0
全国人口数(万人) 3 200 6 000 5 000 9 000 12 000 20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641 985.75 831.6 988.7 1 457.9 1 192.94 780.0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
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使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了人口的增加,这表明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C 据材料可知,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决定”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普遍”说法绝对,排除D项。
3.C 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是由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故选C项;材料并无学者所处不同时代的信息,无法得出受时代影响的结论,排除A项;“决定”一词表述绝对,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混乱现象,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至三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业种植作物并存的现象,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出现了变化,故选B项;材料仅是述及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种植情况,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政府”的作用和“精耕细作”,排除C、D两项。
5.B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耕作、畜牧管理、果园管理等做了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D 西亚是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之一,在苏美尔的文学、数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畜牧业的记载,体现苏美尔文明带有明显的农业文明特征,故选D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适应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文学作品中有关于农耕文明的描述但不足以判断苏美尔的实用主义文学发达,排除B项;没有其他文明作比较,无法得出苏美尔数学水平“领先世界”,排除C项。
7.B 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推动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也变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人民,故选B项;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不是水利枢纽工程,排除A项;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排除C项;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8.A 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北方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数量较多,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论,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当时铁制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排除。
10.A 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等人开垦荒地并实行稻麦复种制度,这说明该地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信息,排除B项;南宋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稻麦复种制,饮食结构并未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些地区稻麦复种,并不是进行土地兼并,排除D项。
11.B 桑、蚕丝、鱼等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桑基鱼塘”模式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太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鱼类一直是江南地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丰富”相悖,排除A项;“改变”用词绝对且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桑基鱼塘”是混合经营,非规模经营,排除D项。
12.D 东亚地区因发展农耕经济的需要,以牛为代表的畜力作为重要的动力来源而被重视,所以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而西方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下畜牧业发达,牛肉成重要食材,这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不同,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
13.(1)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2)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得出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根据材料一“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得出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从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得出古代西方农牧并重;根据材料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得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可得出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而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4.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超过社会粮食需求。两宋时期,租佃制度盛行,佃农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现稻麦轮作制,特别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下的粮食亩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影响粮食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生产面积日趋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明清时期人均占有粮食急剧下降。
综上所述,受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晚清社会潜伏着危机。
解析:据表格信息,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全国耕地数量、粮食亩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逐渐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增幅明显,而且社会粮食总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说明封建社会后期存在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来看,春秋战国至宋辽金元缓慢增长后,明清时期明显下降,说明当时人地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统治危机日益加剧。从历史发展来看,影响古代粮食供应的因素比较多,社会环境的稳定与动荡交替、农业生产制度、新型粮食物种、农业生产技术、耕地的开垦、人地关系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能力;从需求方面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殖、对外交往和战争、疫情等突发事件都会影响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总之,在中国古代影响粮食供求关系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 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演进过程,认识农业革命的意义。 2.认识不同文明的农业特色与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格局。 3.认识农耕产生推动人类文明的迈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渔猎时期
(1)食物来源:采集、渔猎,依靠自然界现成的    为生。
(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迁徙;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群居。
(4)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提供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业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的    和畜牧出现。
(2)表现(农业起源与农作物培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点,奠定了世界各地文明的基础)
农 耕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    、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粟和  
中美洲 是   、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 牧 西亚 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 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3)影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前提,而不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2图片“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说说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3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农业革命预示农业化时代的到来。
思维点拨
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原始社会末期发生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商人阶层的产生,商业从社会中的分离。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又呈现出多样性)。
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种植大麦和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生产生活
①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    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3.古代中国
(1)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2)生产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    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③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4.古希腊和古罗马
(1)古希腊
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经济作物种植比较普遍,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②生产生活: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2)古罗马
①食物: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生产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    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5.古代美洲
(1)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生产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技术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改良等。
【教材开发】
1.读教材P5图片“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和“印第安人农耕图”: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美洲地区农耕方式有什么不同。
我的思考:                      
                      
2.解读教材P5图片“古希腊陶瓶”。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国家产生
(1)阶级:部落交战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战俘变成奴隶,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产生了。
(2)国家: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概念阐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指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学思之窗”。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国家与氏族社会的区别
(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构图解史
国家的产生
主题一 因农而稳——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演进
视角1 农业的起源
史料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探究 史料中两段史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我的思考:                      
                      
视角2 农业产生的意义
史料 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我的思考: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4)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口大幅度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精神文明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5)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崩溃,奴隶制国家产生。
1.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相较之前的渔猎方式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采集和狩猎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
B.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D.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农业生产各要素必须作为整体置于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条件下进行考察,透视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从该视角审视世界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是(  )
A.推动科技发展 B.孕育多彩文明
C.催生社会变革 D.改善生存条件
主题二 因地而异——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视角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史料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剑桥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方面的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我的思考: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1)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
(2)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3)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扩大势力范围。
(4)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5)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2.多样性
项目 东方 西方
耕作 制度 精耕细作:轮作制、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 经营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业,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 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粮食 结构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3.学术界普遍认为,小麦起源于距今8 500年至7 500年的西亚。美洲玛雅人早在7 000年前就在危地马拉南部海岸种植玉米。中国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批炭化稻谷,经测定其绝对年龄已有6 700岁。这表明农业起源具有(  )
A.不均衡性 B.多元性
C.封闭性 D.流动性
4.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农业与人类文明
材料 农业产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狩猎—采集者停止迁徙,选择定居,以便照料庄稼和牲畜。他们先后发展出村落、城镇和文明。更粗壮的原生玉米、更饱满的亚洲草种和中国人移植的野生稻谷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正是这些小东西成了阿兹特克人、苏美尔人、埃及人及许多早期王朝崛起的基石。我们也不例外。没有农业,就没有阶层分化,就没有供给国王和祭司的剩余粮食,就没有军队,就没有法国大革命,也就没有登月。
——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无农不稳。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农业的发展,为世界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农业 和畜 牧业 的产 生 (1)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 (2)注重:①通过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考查农业的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②通过文化遗址、考古成果考查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中国 古代 农业 经济 (1)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耕经济相当发达,走在世界前列,独具特色。 (2)注重: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南稻北粟的经济布局、精耕细作的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等;②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赈灾救灾、重农抑商、赋税制度的调整等
农业 文明 的多 元化 (1)受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古代世界农业呈现多元化格局,也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2)注重:不同时空下的食物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两河流域运用法律规范农业生产、尼罗河对埃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古希腊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繁荣、印第安人独特的农业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等
1.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地、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2.“天子亲耕”源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清朝统治者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4.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遗址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5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5.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6.如图为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这可用于说明(  )
A.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B.尼罗河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C.古埃及畜牧业繁荣
D.土地国有制度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动植物
2.(1)农耕 (2)小麦 水稻 玉米 (3)②聚落 ③天文历法
教材开发
1.提示:采集和渔猎为主;群居生活;使用石器工具,会用火;能使用骨针缝制兽皮;女性地位高。
2.提示: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属于第一手史料。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间接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制陶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
2.(1)小麦  (2)②尼罗河
3.(1)稻作 (2)②家庭 ③水田
4.(1)②公民  (2)②家庭
教材开发
1.提示:
生产工具:古代中国已使用铁犁牛耕;古代美洲仍以人力为主。
劳作关系:古代中国已出现个体农耕;古代美洲仍采用集体耕种。
2.提示:古希腊陶瓶作为一手实物史料,反映了古希腊高超的制陶技术;陶瓶上的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希腊人种植橄榄、加工橄榄油等独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和食物生产方式。
知识点三
3.(1)阶级 (2)国家
教材开发
 提示:史料论述了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差别所带来的贫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导致了氏族公社的瓦解,也巩固了正在形成的私有制。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不同:前者认为远古人类食果实、昆虫,因疾病和中毒而发明了农业,后者认为远古人类食禽兽,禽兽不足而发明了农业。
看法:两则史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史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和学会驯化野生动物是主要因素。
视角2 提示: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科技的发展等。
活学活用
1.C 材料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逐渐取代狩猎和采集,最初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故选C项;A项“完全被取代”说法绝对,排除;据材料可知,当时畜牧业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社会大分工”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处于石器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
2.B 据材料“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条件下进行考察,透视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是多样化的,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导致不同的农业模式和特征,从而孕育世界多彩文明,故选B项;材料是从地域条件和农业模式的角度审视世界原始农业发展,不能得出推动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变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未涉及改善生存条件方面,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 提示:
不同:饮食结构上中国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以肉类、果蔬为主,副食种类丰富;食物来源上中国依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古希腊依靠海外贸易。
原因:中国河流、平原多,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不适合农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活学活用
3.B 据材料可知,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差不多同一时间都出现了原始农业,这表明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不同地方出现了原始农业,无法说明其不均衡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不同地区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农业,并没有提到他们之间是封闭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
4.A 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由材料中“垦耕、耙地、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B “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B项;“在制度上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清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并未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无关,排除D项。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故选A项;B、C两项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与生产关系变化无关,排除;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人们已经采用定居的生活模式,出现了原始农业,说明当时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而半坡遗址是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男女之间的地位区别,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于夏朝时期,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6.B 壁画中的食物多与河流有关,而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壁画内容体现了尼罗河为埃及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项;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壁画描绘了各种食物生产信息,主要为农业方面的信息,与畜牧业关系不大,排除C项;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且材料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8 / 8(共103张PPT)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由食物
采集者转变为食物
生产者演进的过程
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
区的食物生产及其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的演进过程,认识农业革命的意义。
2.认识不同文明的农业特色与人类文明
的多元化格局。
3.认识农耕产生推动人类文明的迈进,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
的必然结果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 采集渔猎时期
(1)食物来源:采集、渔猎,依靠自然界现成的 为
生。
(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迁徙;用火取暖、烧烤食
物;群居。
(4)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提供大部分食物。
动植物 
2. 原始农业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的 和畜牧
出现。
农耕 
(2)表现(农业起源与农作物培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点,奠
定了世界各地文明的基础)
农 耕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 、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粟和
中美
洲 是 、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 牧 西亚 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 距今约8 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南美 距今约6 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小麦 
水稻 
玉米 
(3)影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前提,而不是
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逐渐形成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
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聚落 
天文历法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2图片“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说说远古人类的生
活状况。
提示:采集和渔猎为主;群居生活;使用石器工具,会用火;能使
用骨针缝制兽皮;女性地位高。
2. 解读教材P3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提示: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属于第一手史料。纹样雕刻写实、
憨态可掬,间接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已经得到一
定的发展,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制陶手工业的发展。
概念阐释
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约发生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
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
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农
业革命预示农业化时代的到来。
思维点拨
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原
始社会末期发生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
出现的商人阶层的产生,商业从社会中的分离。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 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人
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又呈现出多样性)。
2.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种植大麦和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小麦 
①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
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
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
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 为中
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尼罗河 
(2)生产生活
3. 古代中国
(1)食物: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 农业区。
(2)生产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
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 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
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
商政策;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
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③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两种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稻作 
家庭 
水田 
4. 古希腊和古罗马
(1)古希腊
①食物: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种植葡萄和橄榄,并
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经济作物种植比较普遍,对外贸易
较为发达)。
②生产生活: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 才能拥有土
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公民 
(2)古罗马
①食物: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生产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 为单
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
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家庭 
5. 古代美洲
(1)食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2)生产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
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
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
社收回。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
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技术的提高、
耕作技术的改良等。
【教材开发】
1. 读教材P5图片“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和“印第安人农耕图”:
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美洲地区农耕方式有什么不同。
提示:生产工具:古代中国已使用铁犁牛耕;古代美洲仍以人
力为主。
劳作关系:古代中国已出现个体农耕;古代美洲仍采用集体耕种。
2. 解读教材P5图片“古希腊陶瓶”。
提示:古希腊陶瓶作为一手实物史料,反映了古希腊高超的制陶技
术;陶瓶上的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希腊人种植橄榄、加工橄榄油等
独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和食物生产方式。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1. 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
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
属地位。
2.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
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
分化。
3. 阶级、国家产生
(1)阶级:部落交战中的军事首领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不断
加强;战俘变成奴隶,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出现;随着剩余
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产生了。
(2)国家: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应运而生。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阶级 
国家 
概念阐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指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
神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
起决定作用的。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学思之窗”。
提示:史料论述了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差别所带来的贫
富分化,这种贫富分化不仅导致了氏族公社的瓦解,也巩固了正
在形成的私有制。
拓展延伸
国家与氏族社会的区别
(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
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
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构图解史
国家的产生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因农而稳——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演进
  
视角1 农业的起源
史料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
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
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探究 史料中两段史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
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提示:
不同:前者认为远古人类食果实、昆虫,因疾病和中毒而发明了农
业,后者认为远古人类食禽兽,禽兽不足而发明了农业。
看法:两则史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
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
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史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
长发育知识的掌握和学会驯化野生动物是主要因素。
视角2 农业产生的意义
史料 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
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
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
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
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的
重大影响。
提示: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
产和城市出现;科技的发展等。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以采集、狩猎为基础
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
新的高度。
(3)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
为定居生活。
(4)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口大幅度增长;
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精神文明发展,原始音乐、
文学和宗教产生;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
起来。
(5)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原始社会崩
溃,奴隶制国家产生。
1.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
食物生产者,逐渐从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
饲养和种植的生活,相较之前的渔猎方式获得食物要稳定得多。这
些变化反映了(  )
A. 采集和狩猎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
B.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D. 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解析: 材料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逐
渐取代狩猎和采集,最初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古代社会的基
本生产部门,故选C项;A项“完全被取代”说法绝对,排除;据
材料可知,当时畜牧业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社会大分
工”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处于石器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并未
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
2. 农业生产各要素必须作为整体置于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条件下进
行考察,透视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从该视角审视世
界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是(  )
A. 推动科技发展 B. 孕育多彩文明
C. 催生社会变革 D. 改善生存条件
解析: 据材料“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条件下进行考察,透视
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定的
人地关系与环境是多样化的,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
境和文化环境,导致不同的农业模式和特征,从而孕育世界多彩文
明,故选B项;材料是从地域条件和农业模式的角度审视世界原始
农业发展,不能得出推动科技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变
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
未涉及改善生存条件方面,排除D项。
主题二 因地而异——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视角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史料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
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
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
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
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
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
萄酒的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剑桥古代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饮食方面的不同,并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
提示:
不同:饮食结构上中国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以肉类、果蔬为
主,副食种类丰富;食物来源上中国依靠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古希
腊依靠海外贸易。
原因:中国河流、平原多,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古希腊近海多
山少平原,不适合农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 统一性
(1)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
(2)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税收或贡赋将社会剩
余产品集中再分配。
(3)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常常通过对外扩张
扩大势力范围。
(4)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下层阶级的
人成为主要耕种者,为建设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
庙宫殿、金字塔和城墙)提供劳动力。
(5)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2. 多样性
项目 东方 西方
耕作 制度 精耕细作:轮作制、复种制或
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 经营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
业,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
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
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
牧业,所需劳动力少,
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
市谋生
项目 东方 西方
经济 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
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
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
肉食比重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
重较高
粮食 结构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
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3. 学术界普遍认为,小麦起源于距今8 500年至7 500年的西亚。美洲
玛雅人早在7 000年前就在危地马拉南部海岸种植玉米。中国余姚
河姆渡出土的一批炭化稻谷,经测定其绝对年龄已有6 700岁。这
表明农业起源具有(  )
A. 不均衡性 B. 多元性
C. 封闭性 D. 流动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差不多同一时间都出现
了原始农业,这表明农业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材料只是列
举了不同地方出现了原始农业,无法说明其不均衡性,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举不同地区文明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农业,并没有提到
他们之间是封闭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问题,排除D项。
4. 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
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
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
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
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 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 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 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解析: 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说明农
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农业与人类文明
材料 农业产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狩猎—采集者停止迁徙,选
择定居,以便照料庄稼和牲畜。他们先后发展出村落、城镇和文明。
更粗壮的原生玉米、更饱满的亚洲草种和中国人移植的野生稻谷都是
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正是这些小东西成了阿兹特克人、苏美尔人、
埃及人及许多早期王朝崛起的基石。我们也不例外。没有农业,就没
有阶层分化,就没有供给国王和祭司的剩余粮食,就没有军队,就没
有法国大革命,也就没有登月。
——安德鲁·玛尔《BBC世界史》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无农不稳。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
件;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
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农业的发展,为世界不同地区文明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今社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
长治久安、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农业 和畜 牧业 的产 生 (1)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
化。
(2)注重:①通过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考古发
掘成果,考查农业的产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②通过文化遗
址、考古成果考查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
角度 内容
中国 古代 农业 经济 (1)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耕经济相当发达,走在世界前
列,独具特色。
(2)注重: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南稻北粟的
经济布局、精耕细作的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
经济等;②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赈灾救灾、重
农抑商、赋税制度的调整等
角度 内容
农业 文明 的多 元化 (1)受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古代世界农业呈
现多元化格局,也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
(2)注重:不同时空下的食物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两
河流域运用法律规范农业生产、尼罗河对埃及农业生产的重
要性、古希腊工商业与海外贸易的繁荣、印第安人独特的农
业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等
1. 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地、播种、锄
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
A. 注重农时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解析: 由材料中“垦耕、耙地、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
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表
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天子亲耕”源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
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
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清朝统治者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解析: “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明清时期统
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选
B项;“在制度上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
是明清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并未成为农耕者,排除C项;重视
农业与笼络反清政治势力无关,排除D项。
3.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
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
A.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 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 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 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
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
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故选A项;B、C两项都是生产力进
步的体现,与生产关系变化无关,排除;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
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4. 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
座、圈栏2处、窖穴遗址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50多座、生产生
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
明,当时(  )
A. 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 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 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 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人们已经采用定居的生活模式,
出现了原始农业,说明当时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考古
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而半坡遗址是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
述及男女之间的地位区别,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于夏朝
时期,排除D项。
5.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
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
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
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
明(  )
A. 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 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 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 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
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
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
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与材料时
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
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的结论,排
除D项。
6. 如图为约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各种食物。这可
用于说明(  )
A. 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B. 尼罗河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C. 古埃及畜牧业繁荣
D. 土地国有制度促进生产技术进步
解析: 壁画中的食物多与河流有关,而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
壁画内容体现了尼罗河为埃及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B
项;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壁画描绘了各种食物生产信
息,主要为农业方面的信息,与畜牧业关系不大,排除C项;古埃
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且材料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进
步,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
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 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 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
使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了人口的增加,这表明农业
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
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D项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
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这表明
(  )
A.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
B. 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D.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
上产生的,即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决
定”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
B项;“普遍”说法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
存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疾
病,例如椎间盘突出、关节炎和疝气。”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
因为(  )
A. 学者深受时代的影响
B. 阶级立场决定研究结论
C. 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
D. 史学研究中的混乱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有学者认
为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是由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同,故选
C项;材料并无学者所处不同时代的信息,无法得出受时代影响的
结论,排除A项;“决定”一词表述绝对,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
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混乱现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从战国至三国时期,黄河流域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小麦已
经发展到了仅次于粟的地位,同时水稻也因为水利灌溉系统的发
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反映出此时期的黄河流域(  )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 政府提倡多种经营
D. 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至三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出现
了粟、小麦和水稻多种农业种植作物并存的现象,这反映出此
时期的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出现了变化,故选B项;材料仅
是述及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种植情况,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
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政府”的作用和“精耕细
作”,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汉谟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现耕犁、耕牛等词汇。此外,对有关出
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
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反映出(  )
A. 阿拉伯帝国以畜牧业为生
B. 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
C. 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兴盛
D. 古代埃及农业体系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耕作、畜牧管
理、果园管理等做了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农业较为发达,故选B
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苏美尔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
没”这类描述;其数学文献中则有诸多关于牲群、谷物计量和土地
测量的记载。由此可见苏美尔文明(  )
A. 地理环境极为恶劣 B. 实用主义文学发达
C. 数学水平领先世界 D. 农业文明特征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西亚是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之一,在苏美尔的文学、数
学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畜牧业的记载,体现苏美尔文明带有明
显的农业文明特征,故选D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
足的水源,适应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文学作品中有关于农
耕文明的描述但不足以判断苏美尔的实用主义文学发达,排除B
项;没有其他文明作比较,无法得出苏美尔数学水平“领先世
界”,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战国时期秦
国人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以上工程(  )
A. 都是水利枢纽工程 B. 变水害为水利
C. 孕育古代大河文明 D. 民间自发修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古埃及人针对尼罗河泛滥问题,修建一系列渠道,推动
农业发展,成都平原经常遭受水旱灾害,秦国人修建都江堰,也变
水害为水利,造福当地人民,故选B项;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河谷的
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不是水利枢纽工程,排除A项;尼罗河孕
育了古埃及文明,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排除C项;都江堰
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战国时期,“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
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
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 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 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 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
(大豆)和麦”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北方的农作物品种种植数量较
多,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
论,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
除B项;当时铁制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
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
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
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
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官方
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未反映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
步,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据《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
南(西路庐州,今合肥),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
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
这一记载反映出当地(  )
A. 土地利用效率较高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D. 土地兼并现象十分普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南宋绍兴年间,土豪大姓等人开垦荒地并实行稻麦复
种制度,这说明该地土地利用效率较高,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
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信息,排除B项;南宋南方一些地区出现稻麦
复种制,饮食结构并未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些地区稻麦
复种,并不是进行土地兼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民在
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
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 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 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 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 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桑、蚕丝、鱼等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桑基鱼塘”
模式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太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
项;鱼类一直是江南地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丰
富”相悖,排除A项;“改变”用词绝对且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桑基鱼塘”是混合经营,非规模经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随着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世界各地开始种植和饲养不同的
农作物和牲畜,饮食结构也因而不同,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但
是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造成这种饮食文化
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存环境不同 B. 宗教习俗不同
C. 历史传统不同 D. 生产方式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东亚地区因发展农耕经济的需要,以牛为代表的畜力
作为重要的动力来源而被重视,所以东亚地区很少吃牛肉,而西
方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下畜牧业发达,牛肉成重要食
材,这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不同,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
是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
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
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
一。与西欧不同,中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
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
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
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
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
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
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
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
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
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
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
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
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
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
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来源于地中海地
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
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得出古代西方主要实
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根据材料一“而是直接过
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得出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
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从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
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等方面概括。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
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答案: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
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
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得出古代西方农牧并重;根据材料二“中国
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
产品”得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第二小问,
根据材料二“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
西方不大一样”可得出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
高;而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春秋战
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1800
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
(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辽金
元 明 清(1800
年)
粮食总产量(亿斤) 205.39 591.4 415.8 889.8
2 1 749.45 2 385.88 2 340.97
社会粮食 总需求量 (亿斤) 247.4 464 386.8 696 1 113.6 1 718.5 2 45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辽金
元 明 清(1800
年)
全国人口数(万人) 3 200 6 000 5 000 9 000 12 000 20 000 30 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斤) 641 985.7
5 831.6 988.7 1 457.9 1 192.94 780.0
——摘编自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
及其影响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
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论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农业发展,粮
食总产量超过社会粮食需求。两宋时期,租佃制度盛行,佃农
拥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出现稻麦轮作制,特别是早熟、耐旱的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
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明清时期,农业
生产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下的粮食
亩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影响粮食总量的增加;伴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江浙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生产面积日趋
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清朝中期人口过快增长,人地矛盾
突出,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明清时期
人均占有粮食急剧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上所述,受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等因素
的影响,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晚清社会潜伏着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表格信息,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全国耕地数量、粮食亩
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逐渐增长,
其中粮食总产量、社会粮食总需求量和全国人口数增幅明显,而
且社会粮食总需求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说明封建社
会后期存在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从人均粮食占有量
的变化来看,春秋战国至宋辽金元缓慢增长后,明清时期明显下
降,说明当时人地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从历史发展来看,影响古代粮食供应的因素比较多,社会环境的稳定
与动荡交替、农业生产制度、新型粮食物种、农业生产技术、耕地的
开垦、人地关系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粮食的生产能
力;从需求方面来看,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殖、对外交往和战
争、疫情等突发事件都会影响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总之,在中国古代
影响粮食供求关系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