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4课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材料:论不变法之害,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讧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割我台湾也。——梁启超《变法通议》思考:中国古今有哪些变法与改革?为什么进行改革?改革内容?结果如何?导入梁启超《变法通议》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春秋战国北朝北宋、明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春秋战国北朝北宋明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固封建促富强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1.背景: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战国形势图井田制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1)经济:(2)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富国强兵。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2.内容:改革角度 变法措施 具体作用经济军事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生产,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是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3.实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材料1: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材料2: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4.意义: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一民族到多民族的发展观察下图,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呈现什么趋势?北方民族内迁《采桑图》少数民族学汉族生产方式少数民族汉化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材料:这段纷扰的岁月(五胡十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一支来自草原的部落出现,纷争局面才宣告结束,北方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史称北魏。建立北魏的这支部落就是来自草原的拓跋鲜卑。——卜宪群《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角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471年—490年, 490年-499年) 背景 前期(冯太后主持)后期 意义 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尖锐; (2)巩固统治,民族融合的需要。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①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②严惩贪污;③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迁都: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 洛阳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一民族到多民族的发展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 仿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门第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鲜卑姓 汉姓拓跋 元贺楼 楼邱穆陵 穆步六孤 陆贺兰 贺独孤 刘根据史料记载,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一民族到多民族的发展(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3)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范仲淹范仲淹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背景:(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2.内容: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三)北宋:王安石变法——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3.评价:(1)进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2)局限性: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②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③“强兵”方面,成果甚微。材料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材料2: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材料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舟触风浪,愿借濠境(即澳门)地暴(通“曝”晒)诸水溃贡物,海道副使(官员)汪柏许之”。 ——《澳门纪略》【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面对怎样的危机?鞑靼劫掠倭寇骚扰葡占澳门材料1: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材料2: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张居正《论时政疏》(1)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边防实力弱;葡萄牙侵占澳门1.背景: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张居正,字叔大,万历皇帝即位后升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政治2.内容: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军事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明朝:张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内部的改革3.意义:材料1: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材料2: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1)国家财政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2)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合作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性质目的结果内容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政治:权力分配问题经济:财政收入问题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如何救亡?何以图存?在列强侵略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农民阶级救国方案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方案失败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1.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2)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早起维新思想奠基,康梁等人维新思想逐步成熟(4)教训: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德国 胶州湾 山东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英国 香港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材料: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光绪皇帝京师大学堂角度 戊戌变法内容(1898年6月) 作用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2.内容:冲击了旧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新思想传播推动军队的近代化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3.结果: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4.失败原因: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2: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3:(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良5.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既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①政治:冲击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3)局限: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义和团运动(1899-1900)两宫庚子“西狩”归来(1902)签署《辛丑条约》(1901)经受了“西狩”路上的颠沛流离之苦,慈禧太后也开始动了改革的念头……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统治阶级的自救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统治阶级的自救《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1.背景:2.内容: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改军制,扩新军3.评价: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材料2: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辛亥革命史》材料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钦定宪法大纲》(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统治阶级的自救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清末新政19011906《宣示预备立宪谕》1908.08《钦定宪法大纲》1908.11慈禧去世1911.5“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11辛亥革命(三)民国时期的改革——政府的民主探索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角度 中华民国改革内容 政治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经济 废改两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文教 推行学制:壬戌学制,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作用 败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②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化,进一步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③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④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观念“臣民”转向“人民”。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1916年国文教科书1922壬戌学制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三)民国时期的改革——政府的民主探索2.作用: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训政纲领》这是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独裁统治,引起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币制改革材料:19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高中历史第五分册》金圆券改革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从银元到法币,从法币到金圆券,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每一次改革就是剥削普通市民的财富,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民国时期改革涉及各个方面,但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50年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沈阳飞机制造厂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铁人”王进喜(三)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978改革开放2012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高新科技基础建设国民经济国防军队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文明互鉴,中国声音。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文化事业、产业三、民族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思考】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具有怎样的特点?——改革具有必然性——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具有曲折性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张居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裁撤闲差衙门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庸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的强烈不满;一些对变法主张不满的大臣,更是对康梁充满仇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本课小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