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新教材第2课《我学习,我快乐》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新教材第2课《我学习,我快乐》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学习,我快乐》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丰富的学习体验,但对 “学习中的快乐” 缺乏主动感知与梳理 —— 他们可能在赢了词语游戏、学会叠衣服时感到开心,却未将这种 “开心” 与 “学习” 建立明确关联;部分学生甚至因学习难度增加,将 “学习” 与 “枯燥、压力” 绑定。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游戏、动手实践、分享故事” 等教学形式兴趣浓厚,乐于展示自身本领,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课本案例的引导,将 “模糊的快乐感受” 转化为 “清晰的学习场景描述”;同时,部分内向学生可能不愿主动分享,需通过小组合作降低表达门槛。
三、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体会学习中的快乐,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成长的必需,更是充满乐趣的过程,初步树立 “主动享受学习、为成长积累快乐体验” 的朴素志向。
道德素养:在 “词语接龙”“家务展示” 等合作活动中,培养倾听他人、尊重同伴的品质;在分享学习快乐时,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增强集体互助意识。
法治观念:结合课本隐性渗透的 “义务教育不仅是义务,更是享受学习权利” 的理念,理解 “体会学习快乐是珍惜受教育权利的表现”,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
健全人格:通过多元学习场景的快乐体验,打破 “学习 = 枯燥” 的刻板印象,培养 “乐于尝试、积极分享” 的学习心态,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白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 是自身的成长责任,从 “积极参与词语接龙、认真完成书签制作” 等小事入手,养成主动投入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活动(词语接龙、家务小能手)与案例(下象棋、种花草等),说出不同学习场景中感受到的快乐(如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步的快乐)。
鼓励学生分享自身学习经历,将 “课本中的快乐” 与 “自己的快乐” 建立关联,明确 “学习能带来多种快乐”。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 “看似‘辛苦’的学习(如练毛笔字、学做家务)也能带来快乐”,打破 “只有玩才快乐” 的认知误区。
让内向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将 “模糊的快乐感受” 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描述(如 “我练毛笔字时,从写歪到写整齐,特别开心”)。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词语接龙、家务展示)、案例联想法(课本场景对接生活)、小组合作法(分享快乐、制作书签)、情感激励法(肯定学生的快乐表达)。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包含课本 P8-10 插图(词语接龙、打鸡蛋、叠衣服、下象棋、种花草、写毛笔字、读书、做书签)、短视频《学习里的小快乐》(剪辑儿童参与词语游戏、学会做家务、读课外书的快乐片段)。
实物与材料:
活动道具:词语接龙卡片(提前写好 “一五一十”“十全十美” 等课本起始词,后续词语留白)、家务展示道具(鸡蛋、碗、筷子、叠衣服模型);
实践材料:每人一张书签卡纸、彩色笔、剪刀(安全款),课本 P10 “好书推荐卡” 模板(提前打印);
“快乐记录卡”:每人一张,用于记录 “我在学习中的快乐小事”。
其他准备:提前让学生准备 “自己最擅长的一项简单家务”(参考课本 “打鸡蛋、叠衣服”);划分 4 人小组,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用于梳理 “学习快乐清单”)。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快乐小调查”(5 分钟)
教师手持 “快乐表情牌”(画有大笑、微笑的卡片),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会露出这样的表情呀?”(引导学生说出 “玩游戏”“吃好吃的”“和朋友玩” 等)。
追问:“那在学习的时候,你们有过这样开心的时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初步了解学生对 “学习快乐” 的感知程度)。
播放短视频《学习里的小快乐》,展示课本中 “词语接龙”“学叠衣服” 的片段,小结:“其实在学习中,藏着很多我们没注意到的快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学习的快乐’,找找这些藏起来的开心。”(板书课题:学习的快乐)
(二)探究新知:“解锁学习里的快乐”(25 分钟)
模块一:课本活动体验 —— 在 “玩” 中学快乐(课本 P8 内容)
活动 1:词语接龙大挑战
规则讲解:参照课本 “词语接龙” 要求,“后一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前一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每组选 1 名代表参赛,起始词用课本中的 “一五一十”;
分组竞赛:教师出示 “一五一十”,各组代表依次接龙(如 “十全十美→美不胜收→收放自如”),限时 3 分钟,接词最多的小组获 “词语小达人” 称号;
快乐分享:“在接龙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当小组接对词语时,开心吗?”(引导学生说出 “紧张又兴奋”“赢了很开心”),教师小结:“原来参与学习游戏,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就是一种快乐!”
活动 2:家务小能手展示
参照课本 “家务小能手” 要求,每组选 1 名学生展示 “最擅长的家务”(如打鸡蛋、叠衣服),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后提问:“你是怎么学会这项家务的?学会后,爸爸妈妈说了什么?你自己感觉怎么样?”(如 “我学打鸡蛋时,一开始总把蛋壳弄进去,练了好几次才学会,妈妈夸我能干,我特别开心”);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总结:“像课本里的小朋友一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能帮爸爸妈妈分担,还能收获‘我能行’的快乐!”
模块二:课本案例联结 —— 在 “成长” 中找快乐(课本 P9 内容)
案例 1:课本中的快乐瞬间
展示课本 P9 插图(下中国象棋、种花草、练毛笔字),提问:“课本里的小朋友在做这些事时,为什么会开心?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引导梳理:
下象棋:“和朋友下棋,不仅能玩,还能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赢了开心,输了也能学技巧”;
种花草:“看着花一天天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种的‘小希望’发芽,特别有成就感”;
练毛笔字:“从‘歪歪扭扭’到‘整整齐齐’,看到自己的进步,比什么都开心”。
小组讨论:我的 “进步快乐”
小组围绕 “你在学习中,有没有‘从不会到会’的进步?当时开心吗?” 讨论 5 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如 “我学跳绳,一开始只能跳 5 个,每天练 10 分钟,现在能跳 50 个,特别自豪”,教师点评:“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快乐的小种子!”
模块三:课本实践延伸 —— 在 “读书” 中品快乐(课本 P10 内容)
好书推荐会
参照课本 “向同学推荐好书” 的要求,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课外书,填写 “好书推荐卡”(书名、喜欢的内容);
邀请 3-4 名学生分享,如 “我推荐《安徒生童话》,里面的《小美人鱼》故事特别感人,我学会了‘善良’”;
教师小结:“就像课本说的‘好书很吸引人’,读课外书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学习的快乐!”
制作 “快乐书签”
参照课本 “活动园” 要求,学生用卡纸、彩色笔制作书签,摘抄课本中的名言(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后小组内交换书签,分享 “为什么选这句话”,体会 “分享知识的快乐”。
(三)巩固提升:“我的快乐清单”(7 分钟)
小组合作:每组用大白纸绘制 “学习快乐清单”,将课本中的快乐场景(词语接龙、家务、下棋、读书)与学生分享的个人经历(跳绳、练字)按 “游戏类、技能类、进步类、读书类” 分类记录,用图画或文字标注;
全班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 “清单”,教师引导全班发现:“原来学习的快乐有这么多种!不管是玩游戏、学技能,还是读好书、有进步,都能让我们开心。”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
学习中的快乐藏在很多地方:和小伙伴玩词语接龙的合作里、学会做家务的成功里、练毛笔字进步的自豪里、读课外书的惊喜里;
只要我们用心投入学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2.教师升华:“同学们,学习就像一盒‘快乐糖果’,每一种学习场景都是一颗不同味道的糖 —— 合作的糖是甜的,进步的糖是香的,读书的糖是有趣的。希望大家以后都能主动‘拆开’这盒糖,每天都能尝到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练习(2 分钟)
选择题(均来自课本场景):
下列哪件事能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多选)
A. 参加词语接龙比赛 B. 学会打鸡蛋 C. 读一本喜欢的课外书
小明练毛笔字,从写歪到写整齐,他感受到的快乐是( )
A. 合作的快乐 B. 进步的快乐 C. 游戏的快乐
判断题:
只有玩游戏才会开心,学做家务、读课外书不会快乐。( )
学习中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能带来快乐。( )
八、作业布置
用 “文字 + 图画” 的形式记录在作业本上,内容要包含 3 点:
这件学习小事是什么?(如 “我今天用 10 分钟学会了叠袜子”)
做这件事时,你有什么快乐的感受?(如 “叠整齐后,妈妈夸我能干,我心里甜甜的”)
画一画这件事的场景(如画自己叠袜子的样子,或妈妈表扬你的画面)。
九、板书设计
学习的快乐
一、快乐藏在哪里?
活动里:词语接龙(合作快乐)
技能里:打鸡蛋、叠衣服(成功快乐)
进步里:下象棋、练毛笔字(成长快乐)
读书里:读课外书、做书签(收获快乐)
二、我的快乐小事
(学生分享示例:跳绳从 5 个到 50 个、学会种多肉)
三、我们的约定
主动找学习中的快乐,做 “快乐学习小达人”
九、教学反思
本课时严格依托课本 “学习的快乐” 模块内容,通过 “活动体验 — 案例联结 — 实践延伸” 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学习快乐,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分享 “自己的快乐学习经历”,并理解 “多种学习场景都能带来快乐”。尤其是 “词语接龙”“家务展示” 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内向学生也愿意通过行动展示自己的本领。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 “好书推荐会” 环节,部分学生因未提前准备课外书,参与度较低;二是 “快乐清单” 制作时间较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完整记录所有快乐场景。后续教学中,可提前 3 天布置 “准备一本喜欢的课外书” 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分享素材;同时优化 “快乐清单” 的记录方式(如提前画好分类框架),节省小组合作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展示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